按:公开通识课,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三课:殉道精神将于2023年3月24日晚八点(北京时间)开讲了。从东方教会的角度,带您领略早期殉道精神。欢迎转发推荐。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按:公开通识课,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三课:殉道精神将于2023年3月24日晚八点(北京时间)开讲了。从东方教会的角度,带您领略早期殉道精神。欢迎转发推荐。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按:关于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文献的史料和基本介绍,笔者已经开了讲座《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传统(讲稿+录音+视频)》。关于这些著作的译作节选,请见《叙利亚教父灵修选集系列》。本课程的选篇参考了著名叙利亚学者布洛克的译作:Brock, Sebastian P. The Syriac Fathers on Prayer and the Spiritual Life (Kalamazoo, Mich.: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1987)。
本课程以阅读笔者翻译的译作为主,当然在课程中会进一步介绍这些著作的历史背景。在早期教会叙利亚教会的灵修精神是可以与沙漠教父相匹敌的存在。
海报如下:
五次课程安排如下:
一、多马行传:介绍多马传统中以天婚代俗婚的观念,对比保罗对婚姻的劝勉。一起探索早期为主守独身的传统。
二、阿弗哈特《论祈祷》:关于阿弗哈特的灵修精神,请见笔者的拙文《叙利亚教父阿弗哈特论心在圣祷中的作用》。本次课程将阅读全篇《论祈祷》,什么是清心与思无邪的区别?为何善行也是祈祷?让我们听阿弗哈特娓娓道来。
三、艾弗冷《论祈祷》:本次课会主要探讨《信心之歌》以及部分《天堂之歌》的部分内容。让我们跟随艾弗冷看看,信心与祈祷的关系,心如何装下无数念头的。
四、《步书》:让我们看看地上的教会,心中的教会和天上的教会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五、隐修者约翰《论祈祷》:在叙利亚传统有一种祈祷,叫默祷。它其实是心祷的另一种说法,让我们跟随约翰的著作来看看他是如何理解默祷的。
若您愿意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By 袁永甲
2010年左右,笔者读到橡树出版的一些教父经典著作,诸如阿塔纳修的《论道成肉身》,圣巴西尔的《创世六日》,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以及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灵魂与复活》。读完之后就受到很大的震撼。相比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论三位一体》和《上帝之城》,这些希腊教父的著作同样充满了论战和思辨性,但字里行间,他们的灵性流淌出来。他们的思想是深邃的,但他们的灵性犹如大海,借着这些文字流进我干旱的心中。从此我就开始了阅读教父著作之旅。
2012年,我在网上读到《俄罗斯朝圣者之路》,深深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那位朝圣者一路上手中只有两件宝贝:圣经和最初的俄文译本《爱神集》。书中宣称《爱神集》是解开圣经的钥匙,故在网上搜索《爱神集》的英文名Philokalia,找到了一个英文版。我如获至宝拿来读,那时的英文阅读能力很低,每句话都要借助网络词典查几个单词,读来甚是艰涩难懂,但每有体味就很兴奋。我凭着这股兴致读了下来。
一次读到其序言中写道:”‘如何使《爱神集》所含的宝藏以一种丰富而恰当地方式为西方世界所用呢?这个问题的唯一终极解决方案是…从希腊原文翻译。只能期盼有一天这项事工得以成就。” 我读完为之一振,心想《爱神集》最好的译本也应该是从希腊原文翻译的。(具体详情,参见《爱神集导读版缘起》)
2014年,我想从原文阅读教父著作的渴望促使我做出了出国读神学的决定。记得一次在车上,回想起自己不能阅读教父著作,我泪流满面,心想:“倘若教父的灵性和精神是大海,那至少让我借着阅读和翻译他们的著作打一桶水,以满足我心灵的渴求。我愿像那迦南妇人一样,祈求从桌子上掉下的碎渣儿。”
于是,2015年暑假,我举家赴美读神学,为的是有朝一日能从原文翻译教父著作。如今已七年有余。笔者自2018年以来,受到我的导师,神父马克西姆的鼓励,着手翻译《爱神集导读版》,目前已翻译了初译稿,进行二次修订中。有兴趣阅读的朋友可以订阅会员(亦能读到《长会规》,《天堂之歌》的内容以及一些学术文章),或者报名爱神集导读班来获取。目前翻译的项目有巴西尔的《长会规》,艾弗冷的《天堂之歌》。
笔者于2023年2月初开通会员制,就是为了让自己能稳定地进行原文翻译,并且把这些“属灵的食粮”第一时间分享给有着同样渴望的读者。笔者相信这些属灵的食粮远比一些世俗化的视频、读物或服务要值钱。笔者翻译从来不觉得累的,每有些许收获就很喜乐,愿这样的喜乐和恩典能传到下一代,传到忠实的读者们。
从事原文翻译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大公传统的追寻。在上周讲座(2023年3月3日)《与帝国的张力——君士坦丁前的政教关系》中,孙博士提到早期教会的罗马帝国与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情况是不同的。笔者曾补充到,其实不止政治状况不同,现在的中国教会与早期教会也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教会大部分是从欧美的底子来的(即以天主教和新教为主),在论述教会历史时,也是秉持一个欧美中心的教会史观,但早期的教会,尤其是指15世纪大航海时代之前的教会却非如此。(关于此点笔者的讲座《我信使徒的教会》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详述)
总的来说,笔者把大航海时代之前,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称为传统教会,而之后多少受到改教思想影响而建立的教会称之为现代教会。可知,我们所谓的中国教会与大公,使徒的教会是有一定距离的,这不但体现在学术文献之严重不足(具体细节请见笔者文章《论在世俗大学之外建立学术阵营的必要性》和《我为何坚持做学术与教育》),而且也体现在教会传统之偏西方。故此,才有了笔者的文章《为何中国教会要回到大公传统?》,而在笔者看来,从学术文献的角度,回到大公传统的第一步就是做翻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坚实的翻译事工(包括编辑处理原始材料,找到好的校勘本等)做基础,对中国教会回到大公传统的讲论,乃至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都是一场空谈。此外,一手材料编辑和翻译的不足也严重的限制了中文圈对传统教会的学术研究和了解。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从原文翻译,二翻的本子(即根据从原文翻译为现代文的译本译成中文的译本)难道不行吗?二翻的本子当然可以,但却是不足的。首先,一般来说,从原文翻译的本子更贴近原意,而二翻的本子已经经过了一翻之人的解读,故难以贴近原意。其次,二翻的本子学术性也不高。根据学术追根溯源的精神,能直接处理原始材料的是最高的,其次是直接处理一手材料的人(即通原文的人),再次是只能参考一翻译本的人(即不能通原文的人)。至于二翻的本子,一个学者是要慎重参考的(当然,他通原文的情况除外)。一位学者研究某个主题,他首先要会原文,如果有合适的一翻译本,则会加快他对该主题的研究;但他难以参考二翻的译本,因为二翻的译本学术性不如一翻的译本,而一翻的译本不如原文。
就目前笔者所知的教父中文译作,绝大部分都是二翻的本子(即大部分都是根据英译本或俄译本再翻过来的),这实在可惜。本平台的翻译事工就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关于原文翻译方面的文章,笔者亦有以下几篇供参考:为何多个译本要比一个译本好?如何判断一个译本的质量?我导师马克西姆论翻译。
想成为教父原文译者的要求如下。
成员按古典语言的掌握程度,分为两类。
一、您自学,加入我们培养计划的自学班:
理论上半年时间,成员学完全部基础语法,第一期报名将于2023年4月启动;第二期2023年10月启动。之后每隔6个月启动一次,以此类推。
二、您报名我们平台的圣经希腊语课程(两期,每期5次课,共十次课 [每次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涵盖95%基础语法)。此后学员可进入教父原文翻译兴趣班。
三、您报名其他平台的初级希腊语课程(学完95%语法的那种)。学成后,可申请加入教父原文翻译兴趣班。
教父原文翻译兴趣班没有时限,只要正式通过,即可加入。凡坚持者,必有收获。
报名要求:
1)提供简历;2)有中文作品或中文译作;3)需通过面谈。
倘若您符合以上“必须”的三项要求,有恒心和毅力,请扫码加笔者微信,或者您可以直接通过邮件联系: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
当然,若您觉得我们事工让您受益,有感动赞赏我们的事工或其中的某篇文章/讲座,也欢迎点击Donate.
按:即日起,朝圣游记类讲座正式开通。第一讲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上)已讲完。李洪德博士候选人前两年去土耳其,希腊等东方教会圣地朝圣游,集神学装备与亲身朝圣经验于一身,此朝圣游讲座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详尽地理,人文,历史神学等张力于一体。视频和油管如下,讲稿随后奉上,问答环节将放置于主题栏目下。
海报如下:
按:Dimitri Kepreotes博士是希腊人,是正教徒,跟Lydia讲师同一所神学院教书,开教父学,东正教教规,基督教教育等课题。Dimitri博士会在我们平台开讲一系列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的讲座,此讲座为第一讲。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视频如下:
音频如下:
油管如下:
讲稿如下:
讲员:Dimitri Kepreotes
同声传译及修订:阿甲
编辑整理:Theodosius弟兄
我们的讲座题目是希腊哲学到东正教神学,这个系列的讲座共有五次。在2007年的时候,我和我太太有机会去中国,我们去了北京和上海,我们喜爱那里的人,当他们听说我们是来自希腊以后,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希腊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国很受尊重。可能你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比我想象得还多,但是我们今天的讲座会基于假设我们对希腊的这些传统没有什么了解,是一些非常基础的比较容易的知识。
我们这五节课的第一节课是希腊古典时期论教育,第二节课是在新约当中的希腊文化背景,第三节课我们会提到希腊的哲学和文明是如何传承到基督教信仰当中,第四节课我们会谈到教父们是如何使用希腊哲学的这些文献和思想,把它纳入到基督教的系统当中,第五节课我们会谈到如何把这些内容应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
这里有一个词Paideia是希腊文“教育”的意思,这个词是在希腊古典时期,讲关于如何教育,希腊古典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或前四世纪。我们为什么关心希腊哲学的思想呢?我们读到新约希伯来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二节的内容,一段很重要的经文:“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他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既然我们谈到了希腊哲学跟基督教的神学,你可能会想,谈神学的时候,是不是只是谈上帝给我们启示的内容,因此,我们是不是只是读圣经就可以了,因为圣经包含了上帝的启示?如果我们关注旧约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启示,只是针对世界上很多民族中的一个很小的民族,就是希伯来民族。为什么我们会关注圣经之外的和希伯来民族之外的文明和语言呢?原因就是,即使是当时的犹太民族,他们生活在一个被希腊语言和文明所浸染的环境下。这个希腊语言和文化,我们把它叫做教育(Paideia)。当时的希腊语言和文化,在基督来临的时候,是西方世界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文明。犹太民族领受了上帝的启示,按照上帝的计划,这个启示需要进一步传递给外邦人,那么希腊文明就很自然地成了当时犹太使徒们把启示传递给外邦人的桥梁。如果没有希腊文明作为桥梁的话,那么犹太人领受的上帝的启示将会受限于一个非常小的民族和人群。在基督来临的时候,是罗马人统治的时代,从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得知,我们的主的父母需要到伯利恒去参加罗马的人口普查。如果当时是罗马人统治的话,当耶稣基督在教导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讨论这么多希腊文明的影响呢?
我们来看左边这一列,第一个时期是希腊古典时期,大概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这段时间,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希腊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伯里克利斯Pericle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希罗多德Herodotus、利奥尼达斯Leonidas。古典希腊时期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黄金时代的文化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已知世界,即所谓的希腊化时期。与希腊化时期最相关的人物是亚历山大大帝,他是一位军事领袖。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随着军事上的胜利,你们可以看到,大概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语成为了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希腊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甚至很多犹太人也说希腊语,并且把他们的经书翻译成了希腊文,这对他们的圣典来说是闻所未闻的。然后就从希腊化时期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基督和使徒时代之后的几个世纪。这是来了解我们的主和使徒们生活和交流的世界,一个基本的背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希腊词Paideia(教育)的几个特点。首先,Paideia(教育)力求使整个人得到完善。这不只是关于头脑和思考的教育,我们之后会知道,对于古人来讲完整的人是指什么。一个受教育的人,被称为有文化的人、有教养的人,其实希腊文里面没有另外的词表示文化。不仅是书籍,整个城市都对文化做出了贡献。你们可能听说过古希腊戏剧,今天还在上演的悲剧和喜剧,这也促进了教育,使读者和观众得到完善。另一个重点是希腊的文学作品,很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代代相传,你们可能听说过开创者荷马,荷马写了著名的《奥德赛》(Odyssey)。在世纪交替中,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将这部文学作品传授给孩子们,一直持续到基督到来之后。你们听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因为中国举办过奥运会,这个运动竞技场也是古希腊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之后会谈到在使徒保罗的著作中,他使用罗马竞技场的比喻来教导基督教的道理。他把属灵生活比喻成一场赛跑,虽然他有犹太的文化背景,但是在他写给犹太人的书信中,他使用了希腊式的比喻和象征来讲道理。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思想是如何进入到了圣经里面。甚至是竞技场外面的训练区,也是一个受教育的场地。
在这个地图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文化重镇,一个是犹太文明的中心——耶路撒冷,一个是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然后中间的区域是地中海。总之,这里就是圣经所有的书卷写成和传播的地方。你们应该知道圣经的最后一卷书是在哪里写成的,在拔摩岛(Island of Patmos),这座岛位于爱琴海。使徒保罗写了很多书信,这些书信成为了新约的一部分,他就是写给这个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当时被称为小亚细亚的地方,今天被称为土耳其,还包括塞浦路斯。唯一比较远的城市是罗马,圣保罗写了罗马书。使徒保罗写的所有这些书信——帖撒罗尼迦书、加拉太书、哥林多书、腓立比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都是鞋给这些地区的希腊文书信,是写给那些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基督徒。不然的话,你会期待保罗用另外一种语言去写,而不是希腊文。这些人不一定是希腊人,但他们受到了希腊文化深远的影响。这是我向你们展示的这个地方的地理和语言背景。
有一位名叫德尔图良的拉丁教父,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何相干》,这个问题就是,上帝的启示跟古代的文明有什么关系呢?每一位优秀的学生,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应该注意重要的作品最初写成的语言。了解旧约的优秀学生会学习希伯来文,因为这就是旧约主要使用的语言。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第二点是关于新约的,我们一再说到,它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这两门重要的语言,我就不太会希伯来语。但我相信如果我学习了希伯来语的话,我对圣咏会理解得更好。我们会看到东方教父们主要是用希腊文来写作,这是因为他们的读者在很长时间里也懂这种语言,而且不分民族地都在使用这种语言交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也有其他文明产生了它们的教父著作,我只举三个例子——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语言。
关于Paideia(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一个人?到底人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雕像,他在思考,我们看到他的头和手,但是我们看不到他的身体。这张图帮助我们进入这个话题,来思考人是否只是有理性,或者还包括更多。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身体和灵魂吗?还是身体、魂和灵?在圣经里,我们读到过魂和灵这两个词。人是由身体和理智组成的吗?或者,人是由身体、智力和潜意识构成的?这些是古代的哲学家们在没有上帝启示的情况下,试图去理清和解释的问题。于我们今天的题目而言,只需要考虑身体和灵魂就可以了。关于魂和灵的区分,我们现在先不去讨论。我们就把人的组成局限在身体和灵魂这两个概念下。在旧约圣经的圣咏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世人算什么,你竟对他怀念不忘﹖人子算什么,你竟对他眷顾周详﹖
这幅画是由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创作的。在这里我们会将两个领域作一些联系,一方面是哲学,另一方面是Paideia教育,因为Paideia(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处理很多很多的问题。“哲学”这个词语本身很有意思,第一部分是Philia,喜爱的意思,第二部分是Sophia,智慧的意思。哲学家是智慧的朋友,这正是哲学的字面意思。当我们来到基督教时代,教父们会讨论到Sophia的体现,不只是智慧的朋友,而是智慧本身住在基督徒身上,与他们合一(阿甲按:即保罗所言,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住在我里面)。因此,有人说基督徒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哲学。然后我们来看这个Paideia教育。我们如何了解哲学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将它们传递给后代,或是教给孩子们,等等。你能看出这两个领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吗?
我们更接近于理解Paideia的一种方式是将其与另一种教育进行对比来看。你们看到这里有两种教育体系,第一种是职业教育,第二种是Paideia。在我看来,至少对西方世界来说,职业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形式。所谓的职业教育是说受教育是为了就业做准备。培养一个人,使他可以找到工作。我上学、选择课程,或是在大学选择专业,心里想的都是可以找到工作。通常当我们想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薪水。可能有些人选择接受教育,并不是为了找份工作,而是基于其他的原因,但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就业的目的。所以概括地说,职业教育里面存在着物质利益的驱动,焦点是在个体身上。这个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在的教育基本都是这样。当我们谈到Paideia的时候,你会看到另外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我之前所说,Paideia是一种包含着使整个人得到完善的教育方式。它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我们称之为古典希腊时期。它的特征是以文化和灵性教育为目的,而不是以物质利益为目的。如同我们之前看到的,它的关注点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社群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马上会看到,哪种教育方式对教会群体来说有吸引力。在古典希腊时期,不仅有哲学和教育,还有我们所说的古希腊的宗教。对于世界上每种文明来说都有它们的宗教,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希腊人有神庙,中国人也有庙宇。有一部分的古希腊宗教,他们会用动物向他们的神明献祭。然而希伯来人会用动物向独一的上帝献祭。有一件事我们不太容易认识到,就是古希腊的宗教没有教义和教理。事实上,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正式的宗教经典。我们有写给上帝的赞美诗和颂唱给上帝的诗歌。 但没有一个宗教文本可以概括那个宗教的所有教义。你是否开始明白为什么古代世界为新约时代作了准备,但同时在为新世界作准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是古希腊的一座神庙,就是最有名的帕特农神庙。当使徒保罗去雅典的时候,他就在这座建筑前面的小山坡上讲道,我们在使徒行传第十七章读到这段记载,圣保罗在亚略巴古传道。这是一个神庙的例子。我会说一下古代的神庙和现在的教堂的不同。我们知道,我们进入教堂会彼此见面、倾听和咏唱。但古代的神庙不是这样,人们是不能进入神庙的,神庙只是为了供奉那些神明的雕像,或者他们的祭司可以进入神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古代其他的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的区别。
在Paideia(教育)的历史当中,柏拉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柏拉图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绰号。“柏拉图”这个词描述的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字面意思表示宽阔。可能是因为他的额头很宽,或者是他有像摔跤手一样宽阔的肩膀。现在要弄清楚三位主要哲学家谁先谁后,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但在这里,你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首先是苏格拉底,然后是柏拉图,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柏拉图告诉了我们,苏格拉底做了和说了什么,因为苏格拉底没有写下任何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在思想史上对我们如此重要,因为他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有一个人我们没有在这里提及,因为他并非哲学家,但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我们之前看到了,他把希腊的文化、语言、戏剧、体育场和文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是柏拉图的雕像,今天你在雅典可以看到,上面是他的生卒年代——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写下了很多很多的著作,是以对话体写成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来自古希腊语言和思想的关键术语,我们说的神学Theology,因为这个词的前缀Theos是上帝的意思,我们说的Psychology,现在的翻译是心理学,这个词的前缀Psyche是灵魂的意思,其实现代心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并不是真的与灵魂相关,而是有关于一个人的思想、大脑和情绪,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名称。Logos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术语,它不止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好几种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它是最难理解的词语之一。Logos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但它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和理性方面的事物。当新约提到上帝的话语的时候,它将其翻译为上帝的Logos。在著名的圣约翰福音的开篇当中,你们都知道圣约翰说到一段精彩绝伦的经文——“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古希腊哲学术语进入了福音书的开篇部分。我们从Logos得到的另一个词是Logic逻辑。我们可以将一些基督教的信念与古代的观念来作对比,对于古代希腊人来说,身体是一座监狱或是一座坟墓,是什么的监狱呢?是灵魂的监狱。柏拉图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使用了身体这个词“σῶμα/soma”,他将身体这个词“σῶμα/soma”和坟墓这个词“σῆμα/sema”联系在了一起,它们的发音是很相似的。你会看到基督徒对于身体的看法与此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基督徒来说,身体并不是灵魂的监狱,而是整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奥秘,在圣经中描述道,身体是圣灵的殿。
根据古代信仰而非基督教信仰的观念,人们认为灵魂是先于身体存在的。关于灵魂是否先存在的思想,在早期教会和教义当中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最后他们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同时被上帝所创造的。而身体当然会死亡,灵魂依然存在,我们看到在古代的信仰中认为,身体在人死后不会复活。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简要且迅速地看到古代信仰和基督教信仰对于人的观念的主要不同所在。因此我们采用了古代Paideia精华的部分,而把那些与信仰方面相悖的部分去除掉。
我认为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是很相似的,不仅是我们保存着两种最古老的连续使用的语言,也不仅是中华文明被认为是东方文明的摇篮,而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还有另外一个相似性就是,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都坚持群体智慧。群体智慧是指流传了很多世代的智慧,它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跨越人群的文化,却不是一种个人主义式的文化。我们如今是个人主义的文化,而它是一种社群文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约,我们试着研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并不意味着要拿掉新约的信息,而是为了增强新约的信息。正如我们所说的,这种Paideia文化主要影响的是地中海地区和所有中东地区不分民族的讲希腊语的人群。例如,有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圣教父和圣歌创作者,他被称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作为基督徒,他参与了希腊的Paideia,他使用希腊语写作,但他是叙利亚人。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里看到,尽管Paideia起源于基督降生之前,为何它有时会增强启示的真理,而在其他的时候却与启示的真理相悖。
讲稿正文完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按:本问答源自于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课《我信使徒的教会》,归于期刊中的“历史”栏目下。
问;圣经是否读原文更好,以便更好的理解圣经?
答:早期教会在语言上可以分为拉丁语,希腊语,叙利亚语,以及科普特语,后期的还有埃塞俄比亚语,亚美尼亚语等。不同语言的基督徒会使用与之相应语言的圣经,故此,拉丁文和叙利亚文的圣经出现是最早的,很可能在2世纪就开始了。所以基本可以说,在早期教会,叙利亚教父会读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叙利亚文圣经,拉丁教会,科普特教会也是如此。那他们解经的时候,就不是根据英文,也不是根据中文了,而是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拉丁文圣经来解经的。比如,奥古斯丁不通希腊文,他就依赖当时的拉丁文译本;4世纪前夜的叙利亚教父阿弗哈特和艾弗冷用的就是当时的叙利亚圣经译本。他们解经就基于这些译本,所以要研究早期教会,能通这些语言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不然就会拿着一个现代的英译本,或中译本来“评价”甚至“审判”他们对圣经的理解是否正确,这种想法实在骄傲又不明智,不为笔者推荐。
因此,原文是无可取代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学原文,读原文那是最好的。因为叙利亚教父在写他对上帝某方面见解时,他引用的不是希腊文的圣经,而是叙利亚译本。这就注定了圣经版本在他们神学阐释和理解上会有细微的差异。 关键看读者的兴趣在哪一块。如果您对亚美尼亚教会有兴趣,就要学亚美尼亚语,其他的以此类推。
问:景教是什么?就是最初的基督教吗?
答:景教主要是指叙利亚教会的一个分支。现在是叫亚述教会,又叫东方亚述教父。在历史上,自五世纪聂斯托留异端之后,境外的叙利亚教会受到冲击,分成了东叙利亚教会和西叙利亚教会。希腊教会蔑称西叙利亚教会为一性论,而东叙利亚教会为聂斯托留异端。西叙利亚教会主要是在波斯境内,于7世纪传福音到中国,被唐朝称为景教,取光明之意。所以景教特指现今的东方亚述教会,即西叙利亚教会,有时被误称为聂斯托留异端。关于景教不是异端,笔者已写过专文驳斥这种观点,这里不再详述。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按:此为孙泽汐博士讲座《与帝国的张力:君士坦丁之前的政教关系》的问答部分,放置于期刊,时政评论之下。此文感谢Theodosius弟兄整理,孙博士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早期教会为啥没发展出类似潘霍华那种反抗运动?
答:确实这两年潘霍华这个名字已经叫响了,虽然在教会历史里边它有一定的共同的因素,比如说你到底是对神忠诚还是对世俗的政权忠诚,但是两千多年的时间间隔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同,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比较负责任的看待早期教会的这些历史或者人物事件的话,我们就在这种跨越几千年重叠对比的做法上要稍微小心一点,因为很多的背景因素都不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教会是一个enclosed garden,她更多的注意力是放在内部。比如说你去看这个居普良,他最主要的书信不是向非基督徒写的,而主要是给基督徒社群自己写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跟二十世纪已经有了相当框架和结构的在欧洲和德国的新教的教会是很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你很敏锐的一点是捕捉到了,就是不管是在两千年以前,还是在二十世纪,你想要持守对神的忠心,或多或少都会发展成一种对世俗政权的抵抗,所以其实刚才我谈到的,不管是殉道的那个妇女Perpetua,还是用哲学来为信仰辩护的游斯丁,或是最后的这位居普良,他们其实都代表着一种反抗运动,只不过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那种有组织的革命式的反抗运动。
问:为什么早期教会没有类似东方传统的替天行道的反政府主义?
答:这个让我想到是汉代的黄巾起义,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里边,这也是是一个庞大的问题。那么这个最大的原因在哪?就是政教是不是分开,如果是在一个分开的传统里边,比如说在西方的传统里边,当然这个是大而化之了,是笼统的表达,如果是在西方政教分开的传统里边,我们就会看到,哪怕是在君士坦丁之后,我们有主教,或者说教权跟皇权的张力,哪怕是在教皇气焰最高的时候,权力最大的时候,他也不会妄想说他可以完全替代世俗政权的作用,教会或者属灵的权柄和属世政治的权柄是分开的。不能说彼此对立,当然是彼此独立的,可是一个东西不能完全取代另外一个东西,可能会有重叠,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个东西。而在中国不一样,在中国不分教权和皇权,皇帝是什么?皇帝是天子,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皇帝垄断了献祭的权利,这个儒家,你在家族里边可以给你的祖先献祭,但是你如果想要对社稷献祭,要向天献祭的话,那就是僭越,是可以抓起来被杀头的。所以在中国的传统里边,教首和皇帝是合在一起的,这也就导致了,如果在社会里边出现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反抗运动,比如说道教,或者后来各种混杂合一的民间宗教,那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两方的色彩,既有宗教色彩又有政治色彩,它是通过一个宗教的口号去扩大它的影响,但是同时它也具有政治的诉求。
问:公元250年的罗马帝国推行献祭领证书的政策,给帝国带来什么好处?帝国更有凝聚力吗?
答:其实一开始推行这个政策的皇帝Decius,他没有活太久,就在帝国的东方跟波斯帝国的一场战争当中就丧命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的这个政策不太成功,当然它也有延续性,这个政策从公元250年首次被尝试之后,就有了一定的延续性,他的继任皇帝继续推行类似这样的政策,直到差不多公元300年前后,在戴克里先的大逼迫里边达到了一个高潮,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帝国是想一直这么做的。而它之所以想一直这么做,就是因为它看到了这么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在于我刚才谈到的,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这是一个对民众来说就相当于古代的拜神,就有点像我们现在中华文化传统里边的那种拜拜。你说它是宗教,也可以是宗教,你说它是买保险,它也可以是买保险,没有人只买一份保险,你只要出得起这个钱,你肯定是想多保,多多益善是吧?这就是为什么我拿交小区物业费来作比喻,所以只要基督徒人数在增长,它势必会跟主流社会产生张力,尤其是如果你不拜罗马皇帝的话,这在政治上对帝国是一个很严重的威胁。当然这个问题就在于,随着基督徒的人数不断增长,到了大概公元300年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逼近百分之五十了,已经接近人口的半数或者多数了,到了这个程度,你还想推进一个把基督教连根拔起的政策,就像戴克里先所尝试的那样,基本上就行不通了。
问:早期教会很多信徒的做法,在政教关系上是否可以理解为非暴力、不合作?
答:这个说的很好,大体上可以这么理解,因为你想,虽然当时的基督徒还是少数,但是你的一个主教被带走,想要起来维护我们这个教会领袖的人,应该不是少数,但是你从来没有看到,或者说至少我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有什么记载,说是有基督徒起来暴动,都是跟从耶稣基督的样式,被牵到宰杀之地,然后通过受苦,在被审判的时候,公开承认自己的信仰来作见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就像游斯丁这样的哲学家在一群从来没有受过教育的平民身上看到了这些只应该属于哲学家在受过训练之后才有的美德,就是以美德所活出的生命,这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生命,这个其实吸引了很多人来了解,最后加入教会。
问:据我所知,早期基督徒因为受到官方的压迫,所以会选择夜间秘密聚会祈祷,而且常常选择在殉道者的墓地。而在后来的发展历史上,教堂所举行的弥撒祭台下面往往就是一些圣人的坟墓,这个是否也跟早期教会的聚会传统有关?就是关于地下墓穴的那一段。
答:对,是这样的。我之所以强调当时的基督徒对于公众来说,是大体上不可见的,就是说他们或是隐藏或是其他方式,就是不受限制地来敬拜,他们其实都没有引来政府太多的关注。所以如果你去看,比如看这个游斯丁,他对早期教会聚会的描述,或者还有一个早期的文本《十二使徒遗训》,它其实都有对初期教会聚会的描述,不是所有的聚会都是藏起来,很多基督徒就是在主日毫不避讳地光明正大地聚会。在清晨他们会先唱诗,然后读福音书,读保罗的一些书信,然后可能会有一个人出来讲一下,之后会在一起吃饭。所以,关于隐藏的这一点,是也不是,他们在地下墓穴主要是为了跟殉道者的遗骸更近,而多过隐藏的目的。因为你本身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建造和延续一个信仰社群传统的做法,对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人,在我们一起守圣餐的时候,好像还跟我们在一起。当然后来的做法,就是你想要祝圣一个教堂,在你教堂的弥撒祭台下面,就需要有圣徒的遗骸,这个是大概四五世纪逐渐开始的一个做法,它其实涉及到了你怎么样理解神圣。在当时的理解就是,你离神圣的人越近,你的这个地方就越神圣,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教会和圣徒会有这样的关系。
问:早期教会,你就在处理政教关系,是如何解释罗马书第十三章保罗的话“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反而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在反抗世俗政权时,如何理解他们与保罗这一段话的关系?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非常感谢。是这样,就像我说的,在大多数初期教会他们的信仰生活里边,他们并没有寻求逼迫,他们也没有寻求反抗,他们更多的理解,这个可能跟我们后来神学的构建有点不太一样,他们更多的理解是如何在逼迫到来的时候持守信仰的身份。这个其实跟保罗在罗马书第十三章里边所说的不是那么具体的相关,他们看的经文一般都是另外的经文,就是如何通过受苦和耶稣基督合一,比如说二世纪初的安提阿的伊格纳丢,他怎么样从小亚细亚被带到罗马去赴死,他在途中给这些教会写的书信里边没有提到保罗的这一段经文,虽然他被帝国的兵丁所押解,一路巡游过去,是被判死刑的,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他所看的是如何理解自己的苦难。因为苦难已经临到了,这不是你选择的问题,这不是我选择要去对抗,还是要去顺服,而是苦难已经临到你了,而帝国的要求很明确,就是你要给罗马的诸神烧香,你要给罗马的皇帝烧香。那么就是你怎样去理解这样一件事情,所以在当时的伊格纳丢来看,这个就是我殉道作为得胜的一个机会,这个就是我在自己受苦的旅途里边和耶稣基督合一的结果。当然在之后还是有很多的教会领袖他们在写,比如说圣经的注释里面是有写到这一段,不过之后的情景就又都不太一样了。
1
当我祈祷时,才感觉自己透出了水面,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当我忘记你时,我似乎处于溺水的状态,活的浑浑噩噩的。主啊,求你不要让我忘记你,求你纪念我和我的骨肉至亲。
2
几百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知识似乎增加了不少,但精神生活却停滞不前,灵性生活更是搁浅,开始倒退了。这就是世俗化给我们的感受。
3
要找到上帝不难,你不用去火星,不用跳进黑洞里,不在奇点,也不在量子领域….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就在我们心里,在我们口里,心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
说实话,一点都喜欢GPT,我想要的AI机器人是扫地,做饭,洗衣服。不然,您要期待AI祈祷吗?
5
如果AI真能翻译,我们的事工就可以停工了。笔者可能要说:“AI啊,如今可以释放你的仆人安然去世了”。
6
GPT最近站出来了,似乎是一件“新事”。估计所罗门要从坟墓里出来,更改他的话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哦,不对,日光之下还是有新事的,这当然不是指道成肉身,而是进化论,是火车,飞机,是谷歌,是苹果,是Open AI,是电动汽车,是变性,是LGBTQ+,是某主义,是某理想国,是某政治形势,是某个乌托邦,是某个大同世界,还有飞向火星,进入黑洞,找到奇点,进入量子领域,穿过宇宙的边界…这些我竟然都没想过,我已经数不过来了。看来我已经过时了。”
7
这个世代会说:“AI可以做心理咨询,AI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因为我们现在站在人类文明的至高点,我们必将创造一个没有忧伤,没有烦恼的国。” 让这个世代来听听圣人们的话吧,圣尼康的奥普提拉说:“从未,也从不会,在地上有免于忧伤之所,唯一没有忧伤的地方是上帝临在的心。”
按:此篇随想是唐艾莉姐妹所作。艾莉姐妹在编辑笔者的译作,叙利亚的艾弗冷《天堂之歌》,有感而发。
随想
在那个叫“园子”的地方
真有无限的荣光
从低到高
有阶梯拾级而上
如今,我们在外面飘荡
无花树叶为裙
兽皮为衣
口里吟唱着
拉麦之歌
走向异乡
有人说
这都是因为亚当
他曾贪食
他受骗上当
我们该重新守斋
重新寻回
道路,方向
有人忘了园子
以为不过是梦中所想
这正是蛇的伎俩
它说
这世界荣华
令人喜悦
你要住在其中
享乐久长
2023-3-10
大斋期第二周
按:沙漠教父言行录课程,录播学员班招募了!因为这次课的视频素材将用于未来的录播课,所以本次定价为300元(原价500元)!又可以与讲员实时互动问答,又有优惠价格,是个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