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中心的人论——史料篇(讲义+问答+B站+油管+网盘)

按:读者须知,本讲座不是《爱神集》背景介绍(笔者已经做过介绍),关于背景介绍较为详尽的资料,请见主教卡里斯托的文章

以心为中心的人论对于东方教会灵修至关重要。按笔者的拙文《叙利亚教父阿弗哈特论心在圣祷中的作用》,文中指明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来自犹太-叙利亚传统的影响。

笔者《爱神集》中的译作节选《圣山尼哥底母 论心是人的中心》和《圣帕拉玛 为静修士辩护文1.2 节选》也给出了一些一手材料的证据。本讲座将进一步梳理东方教会灵修传统的人论——史料篇,即以心为中心的人论。

问答内容整理稿

问:对于没有这个灵修传统或从来不知道这些的人来说,灵修生活在救赎上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

答:总体而言,如果新教传统将因信称义等同于救恩,成圣只是得救之后的一个过程,甚至配合着预定论得出一救永救的教导的话;那么东方教会反对一救永救论,反对将因信称义等同于救恩。东方教会主张与主一生生死相许的救恩观;这话与阿塔纳修的话“上帝成为人,是为了让人成为神”是一致的,换句话说,神化才等于救恩,因信称义只是信仰的开端而非终局。对东方教会传统来说,灵修生活不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是一场真实的,生死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要自己付出努力的。对于修道传统来说,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他们几乎认为清心才等于救恩。

问:为何说以心为中心来自叙利亚传统而不是希腊传统?

答: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时候,犹太人被掳巴比伦,因此散居在巴列斯坦,叙利亚等地区,是犹太文明的重镇。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后,该地区的知识分子和贵族逐渐接受希腊语,而民间的乡谈仍是巴比伦的语言,即耶稣所说的亚兰文和作为亚兰文方言的叙利亚文。在安提亚的周边,有很多散居的犹太人。

这个地理位置和人群决定了它犹太-叙利亚传统的属性,而非希腊的属性。 打个比方,我是中国人,现在在英国,英语听说读写都还好,但这不代表我的思维模式,想法和文化背景一定是英文世界的。同样的,一个说叙利亚语的人很可能听得懂希腊语,甚至受过一定希腊哲学的教育,能用希腊语写作,但并不代表,他一定属于希腊传统。因为巴列斯坦,安提阿和叙利亚地区总体而言隶属于犹太-叙利亚传统的。而当时的亚历山大,亚细亚,雅典等地区,则是希腊传统更多一些。从教父们写作用的语言以及采用希腊哲学术语的多寡中也能看出些许端倪。

大圣马加略虽用希腊文写作,却把心放到一个更根本的位置,采用图像,比喻和诗性的语言,这些都不是来自希腊哲学的特点,而是犹太-叙利亚的特点。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加略源自叙利亚传统。反观同一时期的艾瓦格里,他更多地采用希腊哲学术语(比如Nous等),单纯地将nous与心画个等号,文风更加注重推理,系统化。我们就知道他的著作希腊传统的影子多一些。

4世纪文献记载中,将心放在更根本位置的来自于安提阿-叙利亚地区的文献和作者,而这片区域有着深厚的叙利亚传统根源。因此,我们说这个人论受叙利亚传统的影响更多一些。后期的希腊教父们主张这种人论是因为受到了大圣马加略和叙利亚的圣以撒的影响。从《论三种祈祷》和修士尼克弗罗的著作中,我们知道心是延伸到一个物理空间(特指即心脏以及周边的空间),否则我们说圣灵住在我们心中,我们的身体是神的殿,就是一派胡言。 如果心的最核心处没有一个物理空间去承接,我们怎么说圣灵住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我们的身体是圣灵的殿呢?这些就是这种祈祷方式的圣经根源。

问:如果心是一个物理空间,现代医学是不是应该可以检查出来?

答:心是人里面最精微,最灵动的部分,现代科学检查不出来也不难理解。

现代著名叙利亚学者布洛克在一篇文章中,针对现代科技的换心手术指出,虽然换了心脏,但心的最核心处是不可定位的。他似乎认为这个心的核心处跟人的心脏以及周边的空间没有任何关系。笔者有不一样的看法。笔者认为心的最核心处虽然不可定位,不可见,但跟心脏以及周边的空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虽然做了换心手术,这片空间还在的。

心脏能有规律的跳动,并不是它自己本身如此,而是来自一股灵魂力量的驱使。正如教父们的观点是灵魂激活肉体,而非相反。现代医学设备还不够精密,只查出了脑电波。而心脏以及周边位置中的波动似乎查不出来,因为心是人里面最灵动,最精微的部分,查不出来也正常。

我们的肉体是最粗糙的,因此通过动手术什么的,使人能多活几年。现在科学检查不出来,不表示教父们的关于心的描述和想法是错误的。《论三种祈祷》和修士尼克弗罗关于祈祷姿势的描述不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出于他们真实的灵修体验,他们在灵修过程中体会到了心的最核心处与心脏以及周边位置之间的联系,才有了这种推荐的祈祷姿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希腊教父都主张这种人论,尼撒的格列高利就认为灵魂是无法定位,遍在全身的,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静修之争时期的圣帕拉玛就要更精微一些了。他认为灵魂行使对身体的功能,是从心脏以及周边的位置开始发动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从史料来看,圣帕拉玛的这种精细描述显然来自叙利亚传统的影响。

问:心是神的殿,但神是灵,圣灵的居所应该不需要是一个物理空间吧?

答:圣灵当然不需要物理空间。但他因着居于心的最核心处,也通过与之密不可分的心脏以及周边的位置与身体有联系。我们说身体是上帝的殿就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

一个东西有精微的层面,也有粗糙的层面;最精微的层面是看不见的,无法定位的,科学仪器无法找到的东西。万物都有最精微的层面,灵修传统称之为默观自然,就是看出上帝造万物的旨意如何。人也有最精微,最灵动的部分,就是心的最核心处,那里是不可见的,无法定位的,超出了物理空间的维度,圣灵就住在那里。如果说心的最核心处是心最精微的部分,那么它最粗糙的部分也延伸到物理空间,就是教父们说的心脏以及周边的这片空间。

此外,道成肉身告诉我们圣灵的能力是能延伸到物质的身体的。教会传统不乏一些殉道士或圣人死后的遗体或遗物会有神迹相伴,就是相信圣徒的神化包含了身体(这身体乃上帝的造物,并非如衣服般是可弃可完全更换的),并相信圣灵的能力能延伸到物质的层面。

问:人死后,心失去了物质之所,所以灵魂在死后是不存在的吗?(灵魂在死后不存在特指灵魂不在肉体内)

答:我用一个种子长成树的比喻,来告诉你这个空间是怎么回事。当一个种子很小的时候,比如说桃核,你把它种在地里,过段时间它就长出来了,然后你能看到它长得很好看,结出桃子。

照样,心就是人的种子,其精微的层面,我们称之为灵魂,其粗糙的层面,我们称之为身体。当人死后,身体彻底分解,看不见之后,心的粗糙层面就消退了,但心保留着肉体的种子——即肉体形式,物质构成和元素等身体的信息,并与这消散分解的身体保持着不可见的,奥秘的联系,等候着肉体复活(尼撒的格列高利持非常类似的看法,具体请看《论灵魂与复活》)。这样,人复活后的是同一个身体,只不过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前者是属血气的,必朽的身体,后者是属灵的,不朽的身体(参林前15章)。这复活的身体不是出于高科技的发明,乃是出于上帝的大能。

所以,人死后,心粗糙的部分消退了(无法物理定位了)但其精微的部分——即我们的灵魂还在,等候着死里复活。并且,人死后,虽然心物理空间的层面消退了,圣灵的大能却跟随者圣人们延伸到物质的层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上帝那里,凡事都能。这也许也是东方教会反对火葬等现代把人尸体当垃圾处理的原因。

问:能不能具体说一下灵修的步骤?

答:笔者这里特指操练耶稣祷文的步骤啊。笔者以《论耶稣祷文的方法》为例子来讲。

这个祷文可以按一定的次序进深发展。

第一阶段,关乎唇舌:我们用嘴唇说祷文,同时试图将注意力集中于圣名和祷文。

第二阶段,我们不再动嘴唇,而是在我们心里,无声地(mentally)默诵耶稣基督的名和之后的[祷文]。

第三阶段,心灵和心配合一起行动:心灵的注意力集中于心并在那里祈祷。

第四阶段,祷文变得自我驱动(self-propelling)。当祈祷在心里确立,在没有我们特别努力的情况下,[祈祷]在那里持续,同时心灵保持专注 (concentrated)时,这就发生了。

第五阶段,祷文充满了祝福,在我们心中开始像一团温和的火焰,作为从至高处而来的启示(inspiration),以一种圣爱的感觉使心喜乐,在属灵的默观 (contemplation)状态下,使心灵欢欣。这最后的阶段有时伴随着神光的异象。

笔者建议初学者在没有神师和修道传统的条件下,停留在第一步即可,不要希图进深。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第二到第五部仅限于修道传统中的修士,而非在俗的基督徒。并且,笔者虽然鼓励所有信徒个体性的去操练耶稣祷文,因为与他们的灵性有益;但反对拿来就用,认为能传承这个传统的做法,具体请见:《新教能传承修道传统吗?》。

B站视频(不含讨论)+ 网盘下载

油管如下: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以心为中心的人论——史料篇(讲义+问答+B站+油管+网盘)》上的5个想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