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David Tang
编辑:唐艾莉
修订:阿甲
按:本文的译作起源于本平台的《教父原文译作培养计划》之招募。译者David Tang (目前牛津博士)找到笔者,我们一同选定了《圣玛卡瑞娜生平》这部著作,经艾莉编辑,笔者修订,笔者认为此文无论在中文表达还是在希腊文的理解上达到了可以在我们平台发表的水准(当然要达到后续出版的水平,还需经多次编辑和修订过程)。下文的扼要的介绍系笔者所作,其目的是简要介绍贵格利生平和著作,并列出目前已有的校勘本和英译本书单,以供读者参考。
介绍:
尼撒主教贵格利[1] (又称格列高利,或格里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AD)是巴西尔家族中最小的弟弟。他没有上学而是受教于姐姐玛卡瑞娜(Macrina)[2]和哥哥巴西尔(有可能在335,357-8年间,当巴西尔做修辞学老师时)。据学者研究,贵格利结过婚(妻子可能叫Theosebia),但之后丧偶。372年,他被按立为尼撒的主教。379年1月,圣巴西尔去世,同年他姐姐玛卡瑞娜也处于弥留之际。贵格利开始从他哥哥和姐姐的光芒中走上历史舞台。
继巴西尔的《创世六日 Hexaemeron》,他写了《论人的造成》;他回应欧诺米 (Eunomius)对巴西尔的批评,写了《驳欧诺米 Againtst Eunomius》;他参加了381年在君士坦丁堡举办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要求他重建Arabia教会的秩序。他就顺带去耶路撒冷朝圣,从译文中可知,《玛卡瑞娜的生平》应该是写于他朝圣回来之后(约381-383年间)。之后,他应邀写了不少书信,教义,灵修类的著作。《玛卡瑞娜的生平》属于贵格利灵修类的著作,其晚年(约385-90)成书的灵修著作有《雅歌书注释 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论摩西的生平 Life of Moses》。据史料记载,贵格利最后一次记载是394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他可能在公元400年前就荣归天家了。
贵格利著作[3]
ACW = Ancient Christian Writers
FC = Fathers of the Church
GNO = Gregorii Nysseni Opera
GOTR = Greek Orthodox Theohgical Review
SC = Sources Chrétiennes
NPNF = P. Schaff and H. Wace, eds.,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repr.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3-87)
PG = Patrologia Graeca



[1] 参: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09-414. 关于贵格利的中文译作以及基本介绍,参:《论灵魂与复活》,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本书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参见其中中译者序言];《论摩西的生平》,石敏敏译(北京:三联,2010)[译自一个希腊文本,参24-25页]。
[2] 贵格利对玛卡瑞娜十分敬重,其《灵魂与复活》就是以玛卡瑞娜为导师的身份写的。
[3] 取自于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85-6.
凡例
- 本文译自:
- 希腊文:The Life of St. Macrina. Ed. V. Woods Callahan, in W. Jaeger, ed.. Opera ascetica, GNO 8.1 (Leiden: Brill, 1986 [1952]), 370-414.
- 参考英译本:The Life of St. Macrina,translated by Kevin Corrigan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1)
- 本译作分享系艾莉姐妹编辑,阿甲修订而成。介绍,凡例系阿甲所加。
- 版权声明:若要引用,请注明格式如下:尼撒的贵格利《玛卡瑞娜生平》,David Tang译(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某年某月某日引用,附上译作网址)。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正文

就题目形式而言,此书体裁是书信;但[其内容]多得超过书信体之限制,延伸为一部长篇叙事。在此请容我们做辩解[1],因你要求我写作之主旨超过了书信体的合理范畴。你绝不会忘记[我们的]相遇:为了[实现]心愿[2],我在即将造访耶路撒冷、在各处观看主居于肉身所留下的各样记号时,于安提阿城遇见了你;各样的探讨在我们[的对话]中激发(因为当你的聪慧引发各样探讨之伊始时,这样的相逢便不再可能悄然无声),正如在这般[探讨]中所惯于发生的那样,[我们]滔滔不绝地交谈,直至追念一位尊贵人。
这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女子—假如[我可以说]她是一位女子;因为我不知按其自然本性称呼这位已经凌越其本性之人是否合宜。我们的故事可信,[因它]并非源自听闻,而是受教于亲身经历;本文将详述这些[亲身经历],而[无需]他人见闻为证。这位被追念的贞女并非外人,以至必须通过其他人知晓她的奇异之事;她与我乃是同胞姐弟[3],自母腹初生,便如同初献为祭的果实。既然你认为叙述她的善事承载着一些益处,因为如此[奇伟的]人物生平不应为以后的时代所淡忘,亦不应令这位经由哲学[4]、将自身举向人类美德最崇高边界的女子因[我们的]沉寂而被遮掩、乃至无所裨益地匆匆流逝;我认为遵从你[的建议]是好的,并将尽可能简短地以朴实无华的言语叙述之。
[1] ἀπολογεῖται ὑπέρ ἡμῶν,直译为“主题为我们辩解”,考虑到本文是应邀之作,译为“请容我们辩解”。
[2] Κατ᾽ εὐχήν,“为了誓言,或心愿,意愿”,英译本译为誓言,这里译为心愿。
[3] ἀλλ᾽ ἐκ τῶν αὐτῶν ἡμῖν γονέων, 直译为:但她与我们出自相同的父母。
[4] Φιλοσοφία,字面义为“爱智”。英译本注指出:作为基督徒灵修生活所追求目标的“哲学”并非当代意义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而更多体现为一种“灵性、智性与物质生活之间实质而有机的联合”(the essential and organic un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ways of life)。此外,前人指出尼撒的贵格利在撰写《圣玛卡瑞娜生平》与《论灵魂与复活》时对柏拉图《斐多篇》多有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