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光从东方来期刊

从没听过福音的人会不会得救?

按:这个问题源自于一位读者的提问,我认为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经问者允许,将这个问题的回答放到这里。置于问答期刊,神学栏目下。

问:从没听过福音的人会不会得救?未得救的话是不是太冤了?

阿甲答:

首先,救恩唯独从主耶稣基督而来

教父们相信所有得救的人都是借着耶稣基督得救的。因为使徒彼得就说:天上地下,唯有借着主耶稣基督才能得救。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上帝显明的方式传福音也好,还是上帝隐秘的方式(即上帝未显明之奥秘),按他自己的美意,拯救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人也好,都肯定是通过耶稣基督得救的。

其次,未听过福音的人是否得救属于上帝的奥秘和主权,我们无权过问(即我们不知道)

根据圣经的启示,有一些是属于神的奥秘,所以教父们也没有明确答案。总体来说,这个问题已经穿透了上帝的奥秘,一方面教会不允许说在教会之外还有救恩的存在,另一方面教会也不会公开说:一辈子没听过福音的人,就一定要下地狱,因为这个圣经也没说。

上帝是否要怜悯他们,拯救他们,这个我不知道。我当然希望上帝拯救所有人。比如有一些教父奥利金就相信万物复原论,甚至魔鬼最终都会得到拯救。尼撒的格列高利也持类似的看法,大意是:这些恶人所处的地方其实就是在上帝的爱中,因为上帝的爱对他们来说就是烈火。但这样的说法没有圣经根据,都是教父自己的意思,并未得到任何大公会议或地方会议的确认,算不上教会的教理。

不过,对于婴儿的夭折这种情况来说,尼撒的格列高利写过《论婴儿的夭折》,里面的基本思想是:这些婴儿,因为他们左右手都不知道分辨,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会得救。

第三,除了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请问,在众人中,有哪一个可以像主耶稣那样,从小到大都没犯过任何罪?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这样的人,那就不用道成肉身了。因此,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无辜的。这样,除了上面提及的婴儿夭折的情况,只要他长大了,他起心动念间有了恶念,不讨神喜悦,那就是得罪了神,犯了罪。主耶稣说:看见妇女动淫念的,他就在上帝面前犯罪了。按这标准,哪有什么无辜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说求上帝怜悯。

第四,上帝是公义的,他会惩罚作恶多端的人,安慰怜悯受苦受难受冤屈的人

当然,在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当中,有的人作恶多端,宛如恶魔;有的人好公义,行怜悯,可能就是犯了一些小错。他们将来的得不得救我不知道,但公义的上帝一定会让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受更重的刑罚;让那些少犯错,少犯罪的人受少一点的惩罚;而对那些受苦受难受冤屈的人,上帝一定会安慰他们。但是他们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实在不再咱们权限范围之内,咱们管不着。不如多花点时间专心对付自己的罪,多多为主做见证,传扬福音。

君士坦丁堡朝圣游上问答部分 by Daniel Li

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上) Q&A部分

by Daniel Li

按:Daniel Li 朝圣游记系列第一讲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上)已讲完。李洪德博士候选人前两年去土耳其,希腊等东方教会圣地朝圣游,集神学装备与亲身朝圣经验于一身,此朝圣游讲座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详尽地理,人文,历史神学等张力于一体。讲座与讲稿(不含问答环节)请见。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Daniel弟兄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如果是你推荐去君士坦丁堡游玩的话,要多少天才能把这些景点给游览完,刚才听你讲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有太多地方要去了,排队还要排那么久。

答:这两次我去君士坦丁堡加起来一共待了两到三周,都没看完,如果要把所有的景点都游览一遍,至少需要两到三周。并且其中有些地方我都没看到,像著名的提奥多西地下水宫这个,还有在加拉塔再往北一些的以及君士坦丁堡卫街,伊斯坦布尔的辐射城市,不属于君士坦丁堡中心区,往外扩展的像尼西亚现在叫伊兹尼克。其实我当时新年的时候本来想去那儿,但是后来被我的一个朋友撺掇着要去布尔萨,所以我就改了计划去了布尔萨。像这些辐射区域有很多,而且君士坦丁堡附近和基督教有关的遗迹太多了。这个地方可以好好游览,如果真有兴趣的话,其实搞个土耳其身份都不难,而且土耳其签证很容易获得,土耳其签证什么材料都不需要,办理电子签证,只要填写护照信息、出生日期、名字,保证自己有能力在土耳其负担这些费用,保证旅游之后不会黑在土耳其,交50美元,30秒签证出来了,打印下来之后直接去机场,非常简单。土耳其真是物美价廉,东西比英国能便宜2/3,而且住宿条件也都很好。前一段时间地震,但是地震发生在南边,是在土耳其叙利亚的边境上。所以现在去君士坦丁堡,或者去特拉布宗、尼西亚、以弗所这些地方的话都没有问题,这些地方没有地震。

 

问:语言和费用怎么办?

答:语言方面没有问题,因为现在伊斯坦布尔就是靠旅游业赚钱的,所以在伊斯坦布尔可以说英语,如果能说点土耳其语的话,当地人会非常高兴,当地人也比较好客。这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当地人确实是比较好客,因为土耳其文化就是非常好客的一种文化,但同时,因为伊斯坦布尔旅游业搞得太火,所以有很多人也可能是假惺惺的,这个需要作区分,有的出租车会漫天要价。 不过总体来讲,土耳其人都挺友善,尤其是在大城市,他们基本都会说英语,如果你可以说一两句土耳其语,土耳其人会直接把你当兄弟。

费用方面的话,也不贵,就得看档次,如果有很多闲钱,那可以随便花,但是如果要找低档的,住得还不错的,其实不花多少钱也都能找到,所以说就看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档次了。

 

问:普世牧首教区的人有多少?

答:实话实说,我没有彻底研究过,但基本上就是一些自主教会,没有牧首的教会是隶属于普世牧首的,包括圣山,包括乌克兰、塞浦路斯、克里特,这些都隶属于普世牧首。还有一些分散在非东正教传统国家的海外教会,比如在东南亚,在英国,这些都是由普世牧首直辖,但是希腊教会由于历史原因,因为格列高利五世殉道,希腊教会当时就直接退出普世牧首区,现在它和普世牧首是一种合作关系,希腊本土最高的主教是雅典大主教。

 

问:自由行安全吗,有没有可推荐的接团旅行社?

答:这恰恰是讲座的原因之一,如果有基督徒想参与这种朝圣游,不是那种普通的旅行社旅游,我们会规划一个路线出来,然后制定价格,再看大家有多少人,我们就成团,到时候就可以去旅游了,而且我推荐我们自己组团,相当于一种半自由行。这两次去,我都是选择自由行,第一次是跟一位罗马尼亚弟兄,第二次是我跟一位朋友,我先飞到君士坦丁堡,之后我再搭车去了布尔萨和他会合,所以自由行没有任何问题,这地方很安全,而且现在也没有什么恐怖袭击,而且我在当地也认识人,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我如果带人去参观的话,我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我当地朋友给我推荐的本地的,因为我当地朋友不是旅行社的,我当地朋友就是本地的土耳其人,跟我关系很好,所以都是他们本地人的经验。如果我要组织一个团的话,那我会真正走这种不坑钱的深度游,就和当地人一样。

问:以弗所治安好吗?当初的早期教会一直传下来了吗?

答:以弗所,可惜我没去,但是我的罗马尼亚弟兄从帕德摩斯岛坐船去了以弗所,之后从那儿通过陆路到了伊斯坦布尔和我会合,他说以弗所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了,治安挺好的,当地人也都不错,现在就只剩下当时古城的遗迹。 在以弗所当地没有基督教会,这是他说的,因为我没去过以弗所,这是他的经历。

问:土耳其人知道你是基督徒后,态度会怎么样?

答:态度挺好的,土耳其是一个世俗国家,别看现在埃尔多安在上面弄这些事儿,我在布尔萨,布尔萨是一个非常清真的城市,它原来是奥斯曼帝国的旧都,而且现在基本上都是非常虔诚的土耳其穆斯林或者是叙利亚移民。在当地,我跟他们说我是正教徒,他们态度挺好的,而且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会一些土耳其语,至于我是不是基督徒都无所谓了。我当时在乌鲁巴特湖的一个岛上,旁边就是清真寺正在放大喇叭,要做这个晚祷,结果这几个大爷晚祷出来之后,直接进旁边咖啡馆赌钱、喝私酿酒,之后还跟我这个基督徒开玩笑,就因为我会说两句土耳其语。

 

问:到底什么叫朝圣之旅,为什么要做朝圣之旅,对我们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来说有什么影响?

答:我的感觉就是,我参观这些地方,第一,我选的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信仰,围绕着教会。而且很多地方,这些关门赏景的旅游团是去不到的。我是因为研究透了教会的历史以及教会的很多文化底蕴,我才决定去这些地方,并且我到那儿并不仅仅是看几张照片,我要参加礼仪、祷告、忏悔,之后,在圣像前审视自己,并且灵修,在教堂里边坐一坐。 然后,和当地的这些同去朝圣的人聊一聊,有时候会聊一些属灵的问题,也会跟当地的长老进行交流,毕竟在这些教会里边还是有一些神职人员在的。相当于更多的是去那儿净化心灵,通过祷告,通过长途跋涉,包括我后来去生命之泉修道院的时候,我是一路走过去的,走了很长时间,我当时走路加上祷告。进了教堂,又喝了圣泉之后,我就感觉心里有一种净化。

 

问:不是都是清真寺吗,怎么还参加仪式?

答:只是那些大型的拜占庭建筑被改成清真寺,但是在奥斯曼帝国一直都有希腊正教徒,而且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其实比现在的土耳其对于这些正教徒的态度更加开放。现在土耳其因为民族主义,可能对这些有一些问题存在,在当时奥斯曼只要你交税,它不管你,所以说只要你的建筑不比清真寺更大,那就不管你,但如果说你这个区域里边有太多的穆斯林,你弄一个这么大的教堂,那肯定不行,那就得改成清真寺,但是小教堂举行活动没有问题,所以有很多小型的拜占庭教堂,甚至有地下教堂都保存了下来。

通识课:殉道精神(视频+油管+讲稿)

按:公开通识课,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三课:殉道精神将于2023年3月24日晚八点(北京时间)开始,已经讲完了。网站和油管视频如下,讲稿已经整理出来。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答环节将置于期刊栏目下,敬请期待,也欢迎转发推荐。注意:国内用户需退出手机端才能看到网站视频。

 

殉道精神

——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一季第三课

讲员:袁永甲

 

早期教会的史料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讲一下方法论,有的人可以站在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有的人可以从一个外邦人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也有很多人是从异教徒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我们讲的是教会历史,我们秉持基督徒的立场,那我们今天的讲座就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教会受逼迫的这件事情,提供这样一个视角。关于罗马帝国如何看待基督教,以至于逼迫基督教,前一段时间孙泽汐博士开的一个讲座,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比较均衡一点,他可能把以前罗马帝国的视角,还有基督徒的视角都考量到了,从这个里面探讨政教关系。

 

我们这堂课是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这件事情,这是我们的视角,因为在历史上,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派别,不同的信仰人群之间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罗马帝国逼迫基督教,我们采取的立场是基督徒的立场,所以我们参考的史料主要是来自于早期教会比较有名的史料,像教会史。 还有早期非常有名的著作,目前都已经翻译过来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早期教会的话,可以去读一下比如说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有不少关于早期教会受逼迫的时候的一些史料,比较早的史料,就是来自于尤西比乌的《教会史》,还有一本书是《使徒教父著作》,里面留下了不少使徒教父的一些史料,我们就从这些史料来看早期教会的殉道精神。

在早期教会,基督教受罗马帝国的逼迫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在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有一位罗马帝王形成了一个为罗马帝王烧香的习俗,他们立像烧香,因为在异教当中,很多有名的、有权势的人,他们就会给他造一个像,甚至在各大城市设立祠堂,然后规定有一天来向这个帝王烧一次香,然后进行一个礼仪,就表示帝国的臣民对这个帝国政权的服从、顺从的一种宣誓的状态。 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就等同于偶像崇拜了,那为什么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偶像崇拜呢?因为烧香、献祭这个动作是献给神灵的,对于基督徒来说,在所有的异教崇拜当中充满了这种烧香和献祭的行为,给帝王烧香献祭,对基督徒来说,那就相当于认为罗马帝王是他们的一个神灵,就是相当于上帝一样,所以早期基督徒就受到了很大的逼迫。早期的教父居普良,他的《论教会合一》里面谈到因为向帝王烧香献祭这件事情,有些教会就分成了好几派,有的人为主殉道了,有的人妥协了,有的人贿赂,这些现象都出来了,这是一个方面。由于基督徒不向罗马帝王烧香献祭,那么对于罗马帝国的政权来说,就相当于威胁到了帝国治理的安全,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其实在任何时代都一样,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我们现今的各种政权,它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臣服在政权的治理之下,如果你因为信仰的缘故而不臣服它的一些政策规定的话,它视为对它这个政权的挑战,在罗马帝国也是类似的现象。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异教的崇拜。最后一个逼迫的原因,在使徒行传里面已经说过了,其实对于基督教来说,最初罗马帝国是看不到它的,认为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后来发现犹太教开始大规模的逼迫基督徒的时候,它才逐渐意识到,他们是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出来的基督徒。所以,当时的基督徒不但受到犹太教的迫害,还受到罗马帝国政权的迫害,也受到一些异教徒的迫害。早期的像奥利金写过一本书叫《驳塞尔修斯》,这个塞尔修斯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异教哲学家,他就专门写文章批驳基督教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奥利金就写了一篇文章来为基督教辩护。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一开始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然后它就融进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文化背景里面,它不但受到犹太教的逼迫,还有来自罗马帝国的政治压力,以及面对各种异教风俗的这样一个环境。

那么基督徒是如何看待为主受逼迫这件事情呢?罗马帝国大规模的逼迫是比较少的,都是一些零星的逼迫,大规模的逼迫时间都比较短。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逼迫的历史,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公元30年到100年在司提反被害后,在耶路撒冷遭受了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来自犹太人的迫害,这个记载于使徒行传,这件事情明显最初是来自犹太教的迫害。罗马帝国第一次在政治上对基督徒进行迫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教会史的记载,第一次的国家逼迫来自于公元63年在罗马的一场大火,当时是君王尼禄统治期间,这个尼禄就把这场大火归咎为基督徒的原因,因为基督徒不敬拜其他异教的神灵,也不拜罗马帝王,所以就在尼禄统治期间,使徒保罗就在罗马被斩首了,使徒彼得也在那里被钉上了十字架。

所以在教会史中记载,罗马当地至今还遗留着彼得和保罗的墓地,这佐证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所以是这个罗马帝王尼禄在公元63年的时候就已经开了这样一个头,从此以后整个罗马帝国,在他之后的一些帝王对基督教的态度,在君士坦丁之前,都是倾向于逼迫的态度。因为在罗马帝国,他们认为这些异教的神明,有战争之神、土地之神、生育之神,你拜的话,就可以打胜仗、可以保证物产丰富,或者保证国家安定繁荣,而基督徒不拜这些神明,也不向罗马帝王献祭。这对于罗马帝国来说,那你就是跟我对着干,你不维护这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你在挑战这个政权,所以他们就开始逼迫基督徒,这个逼迫不是基督徒自找的,基督徒做这些事情纯粹是因为信仰的原因,但是做这些事情,就是给当时的罗马帝国造成了挑战。

所以你们看到这个区别,他没有自己说我要反抗这个政权,不是,他们就是想过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想把这种生活活出来,想这样活出来的时候,就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规模的冲击和张力,就像保罗当时宣教一样,他是来颠覆这个世界的,因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信仰在基督徒团体当中,从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这种生活模式和信仰,挑战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包括它的世界观。所以说政教关系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属灵争战,接下来你们看到这些使徒们和教会史的记载,你就会看到这种属灵争战。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属灵争战,但是从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由于你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安定地统治这个国家,于是我就要逼迫你,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根据教会史的记载,当时给君王的一封信件,在公元112年的时候,这个君王回信说在小亚细亚地区,小亚细亚是一直以来是基督教的重镇,从一开始就是,使徒彼得、使徒保罗、使徒约翰都在小亚细亚地方传道,所以那里的基督徒非常多。在小亚细亚地区,仅因承认是基督徒,就会受惩罚、遭逼迫,他会问你三次「你是不是基督徒」,问三次以后,如果还不否认的话,那么就会被抓去受逼迫,甚至进到斗兽场里面殉道。在公元177年的时候,在高卢地区有逼迫,在公元180年,在罗马地区也有逼迫。在教会史里面,他记载了受逼迫的程度,说:

他们忍受暴徒的种种恶行:嚎叫、击打、拖拽、抢夺、监禁、投石,以及狂怒暴徒对所痛恨之敌人所可能做的一切折磨,接着,他们被拖到市集,接受保民官和城市官员的控诉,他们一旦公开承认基督,就会被关入牢中,听候总督的到来,之后,他们会被带到总督面前,遭受残酷刑罚。(《教会史》5.1.3-2.2)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从古至今,基督徒所面临的逼迫就是这些,恐吓以及通过种种的酷刑,让他来放弃这种信仰。

我们来看这张地图,描述了刚才的这些地方。亚细亚地区,还有高卢地区,当时几乎整个罗马帝国,可能包括现在的英格兰地区都已经开始有基督徒了,但是基督教的重镇,基督教非常兴盛的地方就是在地中海东岸地区,还有北非地区,北非的这些地方非常兴盛,在西欧是以罗马为中心,也形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镇。

我们今天就侧重来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看待受逼迫的。我只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使徒教父的例子,一个是安提阿的伊格纳丢,另外一个是波利卡普,都记载在使徒教父著作里面,我推荐大家去读、去体会一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面临、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

叙利亚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丢,学者们的意见还不太一致,但都肯定他是为主殉道了,我们看到这幅画,是把他带到了斗兽场里,然后被狮子咬死了,就是这种殉道方式。安提阿教会在早期教会当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几乎可以说早期教会的中心不是罗马,也不是君士坦丁堡,甚至都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安提阿,因为安提阿是整个的宣教中心都在那里。在安提阿,伊格纳丢是继彼得和友阿丢之后的第三任主教,友阿丢在使徒行传里面有记载。政府当时逼迫基督教,他们不是抓捕平信徒,而是抓那些非常有名望的主教,各大城市的大主教,那安提阿的主教,显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政府因他是基督徒,就定他死罪,准备押送到罗马。在这期间,伊格纳丢还是可以写信的。在罗马帝国,虽然在政治上有这种压力,但是没有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还可以探访,所以他途经不少城镇的时候,这些城镇的基督徒就出来跟他见面,他还有机会把这些信写给各个城镇的当地的主教和神父,然后让他们读给当地的平信徒。他之前写了七封书信,致罗马人书是他最后写的一封书信了,因为他要在罗马受审,受审之后就要殉道了,所以他在致罗马人书里面比较清晰地谈到了他对殉道的态度和看法。他整体的文风就是劝勉信徒不要阻止他殉道,他是渴望为主殉道的,因为这些信徒在想方设法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救出来,但是他劝勉他们不要这样做。

我们接下来就具体来看他在这封书信里面谈到的他对殉道的看法:

借着祷告上帝,我得以见到你们配得上帝的面容,以至于我所领受的过于我所祈求的,因为我盼望为耶稣基督受锁链捆绑的时候向你们问安,倘若他的旨意是把我算作配得达成那结局。受迫害的开始是安排得很好的,只要我得到恩典去领受我的分,而不受干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爱我反而害了我;因为你们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做是容易的,我要到达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除非你们宽容我。(1.1-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他要接受罗马总督的审问,最终确定殉道之前,写给这些罗马基督徒的信件,在这里很明显你可以看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的爱反而害了我」,这句话就是说你们不要想办法把我救出来,我已经准备好殉道了,但他没有说「殉道」,他说的是「要达到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他想以此来恐吓基督徒,让他放弃信仰,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他说「我为主殉道才是我达到上帝那里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的眼界是不一样的,对于世俗政权来说,我都可以把你弄死了,难道你还不害怕吗?伊格纳丢说,「我不害怕呀,我为主殉道是我与上帝联合的一种方式」,他认为为主殉道才是真正的达到上帝那里,不然的话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看到,伊格纳丢这种对上帝的渴望和爱已经达到了一个视死如归的地步,死亡对他来说反而成为一种解脱和与上帝联合的方式,所以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属灵和救恩的角度来看待殉道。他完全没有指责罗马政府,你们不应该逼迫我。这样的意思,在他的《致罗马人书》里面其实谈得不多,在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倒是谈得很多,因为德尔图良见证了很多基督徒为主英勇殉道完全没有惧怕、没有恐惧,非常平安喜乐地为主殉道,所以他是因为这个被震撼到了,于是他也信主了。

伊格纳丢这种殉道的精神,在我们当今的时代,这种殉道的精神,我们是否还有?我们应不应该效仿这些使徒教父们的这种殉道精神呢?伊格纳丢在他的书信中又说道,「我写信给众教会,向众人强调我是自愿为上帝而死的,除非你们阻挡我。」在这里可以看到就是耶稣所说的,他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已经说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他就讲到了这种为义受逼迫或者因他的名,因为信仰的缘故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伊格纳丢接着说,「我恳求你们不要“不合时宜地恩待”我。请让我成为野兽的食物,通过他们,我可以到达上帝那里。我是上帝的麦子,要被“野兽”的牙齿压碎,好证明我是纯正的粮。而且,你们最好哄诱那些野兽,叫他们成为我的坟墓,不要留下我身体的分毫,免得我睡去以后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样,世人再也看不见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就真的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了。请替我祈求主,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我不像保罗和彼得那样给你们下达命令:他们是使徒,我是个罪犯;他们是自由的,而我如今却还是个奴隶。然而,只要我受苦,就可以成为属于耶稣基督的自由人,且在他里面起来。在此期间,我身为罪犯,正学习无所欲求」(4.1-3)。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的这种谦卑,还有他看待殉道的态度,他不是急着为自己辩护,他很清楚他就是因为秉持了基督徒的信仰,过着基督徒的生活,而受到了这样的逼迫。他不是主动要去挑事儿,只不过是想在地上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活出来,他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他看来,他并没有强烈地谴责当时的政府做得不好,而更多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和主的爱的关系,他说「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很明显可以看出,他跟主是一种生死相许的爱的关系,就像使徒约翰说的,「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伊格纳丢也愿意为主、为信仰甘心地献上自己,他认为受苦是为主受苦,为主殉道是与主联合的一种方式。

他很谦卑,他认为自己不像使徒那样,他自己是个罪犯、是个奴隶,他也知道自己会被野兽吃掉,他的殉道方式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到,他完全是从属灵的角度在描述他的殉道,当然有一些其他的基督教的文献就会记载,有一些给基督徒施行审判的人,把基督徒杀死之后,他就看见天使把基督徒的灵魂接走了,然后他也信主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是对于现代的学术文献来说,他们觉得这个是不是有点迷信呢?基督教的圣徒传记,这些关于殉道的文献是不是不够客观呢?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什么叫客观?伊格纳丢说的这些客不客观?他相信主耶稣基督,他相信一位看不见的上帝,他愿意为主殉道,这是非信徒无法看见的领域,或者说这种领域只有凭着信心才能看见,而他要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领域,他通过殉道而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是伊格纳丢的殉道精神。在很多层面,我认为伊格纳丢很可能跟使徒保罗一样也是为主守独身的人,所以他完全把自己献上,你就会想到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说道,「你们要献上自己,成为活祭」,他在这里,真的是把自己献给上帝了,通过这种流血牺牲的方式献给上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这种精神的延续。

伊格纳丢又说道,「请宽容我——我知道什么是对我最好的。如今我终于可以开始作门徒了。愿所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不要嫉妒我,好让我得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烈火、十字架,以及与野兽的搏斗,致残、乱砍、扭断骨头、砍断四肢、粉碎全身,还有魔鬼的严刑拷打,愿这一切都临到我身上,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5.2)

现在可能教会里面说,一个人信主了,给他做一个门徒培训,大概几个月就好了。我们来看看伊格纳丢的说法,对他来说,为主殉道他才敢称自己开始可以作门徒了,为主殉道,才敢说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们现在是不是觉得达到耶稣基督那里太容易了,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作门徒、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献上自己的生命,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跟从主,要付出一切的代价达到主耶稣基督那里。对于他来说,殉道就是最好的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候的这种景况,基督徒如何看待受逼迫为主殉道这件事情。对于外邦人来说,对于世俗来说,我逼迫你、折磨你,是想让你放弃信仰,但对于基督徒来说,受逼迫、受折磨恰恰是到达耶稣基督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这里描述的这些词汇,不要以为这些是随便说的,肯定有不少的基督徒也受到了这样的折磨,殉道时受到这样的折磨。所以他说,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受这些苦没问题,这就是伊格纳丢的基本态度。他说,我与主联合要比我的肉身受苦重要多了,像保罗说的,我如今看主耶稣基督为至宝,只要我能到达他那里。所以,伊格纳丢作为一位使徒教父,他的观点,我相信在早期教会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我相信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么认为,几乎所有的在那个时候为主殉道的基督徒都是持这样一个态度为主殉道的。东方教会的救恩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生与主生死相许的爱情。在早期教会,其实透过伊格纳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了。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相信就好了,那他们的相信可不只是心里相信而已,他们的相信是殉道的那种相信,是为主殉道的那种信心。

我们再来看「切慕效法基督受苦」,他的这种殉道,是因为我们的主耶稣是死在十字架上。

他说,「尽管我还活着,但正如我写信给你们的,我是倾慕死亡。我的倾慕已经钉了十字架,在我里面再没有贪恋物质的火,只有活在我里面和在我里面说话的水,在我里面对我说:“到父这里来。”」,「我不喜悦会腐败的食物和今生的享乐,只要上帝的饼,那是大卫的后裔、基督的身体;至于喝的,我要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 7.2-3

所以,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了一种来生跟今生的对比,属灵的世界跟物质的世界的享受的对比。对于基督教来说,今生不是一个享受的今生,今生是为来生做预备的。保罗说,「我们现在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我们在今生就在一个竞技场,要诸事节制,像那些电影明星,要锻炼身体,有好的身材,这些运动员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做运动,为了获得能朽坏的冠冕,获得荣誉和名声。

基督徒是获得什么呢?获得不能朽坏的生命的冠冕,所以在今生就要做这种竞赛,他们跟什么竞赛呢?跟这些今生的享乐,还有这种贪恋物质的火做竞赛。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种灵修精神从一开始就有了,保罗在罗马书里面提到,「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就是生」,贪恋物质就是体贴肉体,贪恋今生的享乐就是体贴肉体。如果贪恋,那么它会影响我们的来生,所以他在这里再一次提到,这种今生会朽坏的食物和圣餐里面不朽的良药的关系,他说,「上帝的饼,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这是指什么意思呢?第一次把对圣餐的理解说出来了,伊格纳丢在这里没有明说,他在其他的书信里面提到了,他说圣餐是不朽的良药。不是我们领受了圣餐,圣餐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和身体的能量,跟其他的食物一样,不是,是我们领受圣餐,我们的身体就成为了圣餐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我们是基督的肢体,可以说是在主基督里面的弟兄姐妹,由此可以说我们是一体的,这是圣餐的观念。

伊格纳丢也有非常谦卑的品格。

 

他在这里说,「请在你们的祷告中记念叙利亚的教会,这教会是上帝替我亲自牧养的。只有基督耶稣可做教会的监督:你们的爱也可做它的监督。但我却自觉羞愧,不配被算在他们中间,因为我是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个,且是未到产期而生的。然而,只要我到达上帝那里,我就必蒙怜悯,得以成为不凡的人。」( 9.1-2)

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基督徒看待殉道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他这个基督徒是有神经病吧,他怎么可以相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哪有什么上帝? 为上帝殉道怎么会跟他联合,怎么会有永生? 我就是在逼迫他,他为什么这么安静,没有惧怕地去接受死亡。其实从古至今,凡受逼迫的教会和基督徒,他的殉道观念和精神都是这样的,是一个属灵的视角,是一个与主联合的视角,跟今生的政权关系不大。基督教经历过多少政权?又有多少政权支持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不支持而逼迫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一开始支持,后来也逼迫基督教?那基督徒殉道是为了某个主义、某个理想国或者某种政治体制吗?是一种今生的可朽坏的人发明的制度吗?不是的,在这里伊格纳丢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主联合,是为了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是因为信仰的缘故,是体现了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那种生死相许的爱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记载,再一次来看从基督徒的视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这件事情。波利卡普,据学者说可能是在公元155年或者156年2月3号在罗马殉道的。

《波利卡普殉道记》是最早的殉道记,早期教会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文献呢?因为这些基督徒们看到这些殉道士为主殉道了,他们觉得他们的事迹应该被记载下来,他们认为这些为主殉道的人,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的生命,他们认为,耶稣基督的生命是可以传递的,他们把它记载下来,他们所记载的这种殉道记的方式,跟福音书的记载是非常类似的,甚至我们可以说福音书开辟了整个圣人传记和圣道传记的传统,包括之后的《沙漠教父言行录》。这些圣徒传记为什么一直存在,世世代代地在提醒基督徒,耶稣基督的生命一直在这些圣徒的生命当中,这是我对殉道记的理解。

我们继续来介绍波利卡普,他是士每拿教会的主教,在86岁的时候殉道,据传他是使徒约翰的门徒。这信件是由士美拿教会寄给罗马弗吕家省的一个小镇菲洛美里乌姆的教会,这城镇位于安提阿的东部。这个地方应该就是位于巴勒斯坦亚细亚那一带,就在安提阿这片地带。波利卡普为主殉道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就是罗马政府想杀鸡儆猴,找一些非常有名望的人,使一些使徒教父殉道。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面。波利卡普的旁边,有很多信徒围着他,大家一起祷告,人们在斗兽场观看基督徒为主殉道的场景。在殉道记里面,伊格纳丢提到了殉道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主联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效法基督的受难。

他说,「几乎都是为了让主再次向我们展现一件与福音吻合的殉道事迹。因为波利卡普像主一样,等候被出卖,好叫我们也效法他的榜样」。(殉道记 1.1,145页)

殉道记里面记载了,当时的基督徒为主殉道所受的那种痛苦的样子。

「因为即使他们受鞭打,以致他们肉身的内部结构都显露出来,甚至深处的静脉和动脉都可看见,他们仍是那么坚韧地忍受着痛苦,就连旁观的人也流下同情泪。然而,他们自己却达到如此英勇的地步,没有人曾经发出哭喊或呻吟的声音;他们向我们所有人表明了,就在基督的殉道者受折磨的时刻,他们超脱了肉体,或更确切地说,那时,主站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交谈。他们把心思意念转向基督的恩典,就轻看这个世界的折磨,以一小时受折磨的代价来抵消永恒的刑罚。」( 2.2-4)

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对于基督徒来说,就是保罗说的那句话,「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为要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对于为主殉道的基督徒来说,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苦难,是为了成就与主联合的一种永恒的福乐。他受到折磨的程度也是很恐怖的,我们很难想象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坚忍。

所以,殉道、受难、受苦,恰恰是表明主的超凡恩典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就看到,一个正常人在受到这样的苦难的时候,他会哀求,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他受到这样的苦难时保持坚忍、不哀哭,然后把心思转向上帝。所以,你就会看到物质的身体的受苦和这种灵性上与神的联合,它就结合在一起了。

我们也会看到殉道士的精神本身就是后来的修道传统的根源之一,殉道士在殉道的时候,他肉体受苦、流血、为主牺牲,那么修道士他们在操练攻克己身的时候,也是要让肉体受苦的,保罗说「要攻克己身」,这个希腊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我击打自己的肉身,叫肉身顺服我。在这里面他就不断地在对比,肉体的享乐与灵性的堕落和败坏、肉体的受苦与灵性的福乐,在这里有一种张力,就是肉体和灵性之间存在着这种张力。从整个基督教的灵修,包括殉道精神来说,更强调要攻克肉身,而不是放纵肉体的享乐,不是,他们要节制,要攻克己身,那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使自己与主联合,为了自己在灵性上与主相交。

我们看看早期的使徒教父们是否具有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那种方式,其实在使徒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最可敬佩的波利卡普起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受到烦扰。事实上,他本想留在城里,但是多数人都劝他离开。因此,他悄悄地退隐到离城不远的一家农场,在那里与一些同伴住在一起,昼夜都不做其他事情,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因为那是他恒常的习惯。」(5.1)

我们在读使徒保罗的书信的时候,使徒保罗说「你们要不住地祷告」,我们会认为,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住地祷告就是灵修传统,我在开的这些像爱神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课,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心祷默观的传统。那在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使徒教父也养成了类似的习惯,他们昼夜不做别的事,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所以,殉道士有没有修士的精神?当然有,我们甚至可以说修士的这种精神就是殉道精神的延续,他们把宣誓成为一个修士的生活方式,认为是一种白色的殉道。

在这里面进一步谈到了一个细节,就是拒绝向凯撒献香。

 

「警官希律,和他的父亲尼塞特(Nicetes),出来迎接他。他们把他转送到自己的马车上,坐在他旁边,试图劝他,说:“称‘凯撒是主’,并供奉香品,”(又说了其他带有这个意思的话)“从而救活自己,又有什么害处呢?”一开始波利卡普没有给他们任何回答。然而,他们却继续坚持,他便回答说:“我绝不会照你们建议我的去做”。」(8.2)

波利卡普具有代表性,也包括后来的居普良,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是罗马的政权希望让基督徒也向凯撒献香以表达忠诚、称凯撒是主,就可以不受逼迫,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受到逼迫,这也是受逼迫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很多基督来说,尊凯撒是主并献香就是偶像崇拜。那么现在是不是呢?当然也是。

尤其是献香的这个行为,香一般不是献给人的,它是献给神灵的,在罗马的异教习俗当中,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其实也是共识。这就联系到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文化,比如说应不应该向祖先献香,对基督徒来说,如果献香始终是献给神灵的,不是献给一个普通人为了表达尊重的,那么在清明节的时候献香,这种行为就几乎等同于偶像崇拜,是不能这样做的,清明节就不能在墓前献香。那可以在哪里献香呢?献香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在教堂里面。当然对于新教的教会,他们没有这个习俗。但是在东正教会,也是有香的,在举行礼仪的时候有香炉。然后,天主教也是有香的。

「长官坚持说:“你要宣誓,然后我就释放你。辱骂基督吧!”波利卡普回答说:“这八十六年以来,我一直做他的仆人,他没有亏待过我。我怎么能够亵读那拯救我的大君王呢?”」(9.3)

这句话非常有名,是他对信仰的宣告,就是见证基督。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把短暂的火与永远的火相比,把短暂的受苦与永恒的福乐相比,把为主殉道和与主联合相比,把今生与来生相比,这些对比我们要一直记在心里面。

在早期教会,这些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不是一个放纵肉欲的地方,不是一个与世俗联合的地方,教会不是这个世界追求什么教会就应该追求什么的地方。早期教父的这些文献告诉我们,教会应该追求的是天国,是与主联合,是永生,是那不能朽坏的、看不见的生命的冠冕。他信仰的对象不是这种可见的暂时之物,教会就不可能发展出成功神学,教会不可能向世俗的罪恶妥协,如果妥协了,如果我是波利卡普或者伊格纳丢的话,那么我就会说,「你们对基督不贞,你们已经嫁给基督了,你们犯罪了」。教会不应该是这样,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教会在趋近于这个状态。

我们继续来看这短暂的火与永火。

「总督说:“我有一群野兽。我要把你扔进兽群里,除非你改变心意。”但波利卡普说:“叫它们来吧!对我们来说,弃善从恶的改变是不可能的;然而,从邪恶中转向公义,却是高尚的行为。”然后总督又对他说:“你既鄙视野兽,我就用火来烧你,除非你改变心意。”波利卡普却说:“你用来威胁我的只是短暂燃烧的一团火,过一会儿就会熄灭。你对那代表即将来临的审判及永刑的烈火却一无所知,那火是为不虔敬的人存留的。你为什么还拖延呢?来吧,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0)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波利卡普也好,伊格纳丢也好,他们的生活的目标,不是今生的成王败寇,不是今世的享乐,不是今生赚了多少钱,拿到了多少权势、可以置别人于死地而自己不为此负责,不是这些。他们是为了来生,为了与主联合,是一种属灵的看见,这是需要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见的。那些看不见的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呢?

讲稿完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Lydia老师:旧约圣经与东正教会问答部分

按:这是lydia博士的《旧约圣经与东正教会》讲座的问答部分,收录于期刊的圣经栏目下。此部分是Theodosius弟兄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题一:但以理书为什么不是先知书,而是在圣录里面?

在基督教的圣经里面,它是属于先知书的一部分,但是在犹太教的传统中,它是属于圣录的一部分。因为它的成书年份比较晚,是在公元前二世纪才成书的,才获得了权威性,在那之前,三大先知书已经确立了它们的权威地位,还有十二小先知书也已经确立了。所以。它在希伯来圣经中不是被收集在先知书这样一个栏目中,而是在圣录当中。(但是但以理在早期犹太教也被认为是先知人物。)

 

问题二:旧约和新约都指向耶稣基督吗?

旧约和新约都指向耶稣基督,这个是绝对的,基督是中心,其它的都指向祂。

(实际上,万事万物–若要获得意义都指向祂,以祂为源头,也以祂为终点。比如被造界的万物,圣咏中已经告诉我们了,苍穹,大地,日月,星辰都讲述祂的荣耀。祂是正义之阳,溪边的树,脚下的路,进阶之门,饼与酒,油与水,粮食与果实,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为子的敬虔,朋友的忠诚,爱人的忠贞,甚至狮子的勇猛,苍鹰的敏锐,鸽子的纯洁,羔羊的顺服,一切有价值的事物都因为祂而获得意义和价值。就像万物虽然多样,都含有同样的元素,身体器官虽然不同,都体现共同的DNA一样,万物都体现天主的逻各思,带着祂的指纹。这个世界是为基督、由基督、依照基督而造的。祂是意义的源头和终点。)

 

问题三:旧约时期就有教会的影子吗?

绝对有教会的影子,但是对教会是什么还需要一个定义,教会在教父著作中有泛指和具体所指,你可以说我所在的教会,或者我所在城市的教会,这个国家的教会,这个民族的教会,或者是天主教会、东正教会等等,但是从救恩这个角度来说,教会是所有被造世界得到拯救的全部。天上的和人间的,还有在安息之中的,凡是得到拯救的一切都是教会。(教会即时在历史中的,也是超越历史的。)

 

问题四:礼仪崇拜中圣经的内容占据比例是多少?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它是不可以从数量上来统计的,我已经说过,圣经是礼仪的基础,你可以问它在圣经的基础之上的礼仪是以什么样的不同形式来使用圣经呢?一方面呢,就是直接地把经文来宣读,这个经文的宣读,不是个人的阅读和思考或者个人的灵修,而是在教会崇拜当中,它具有象征性,上帝的话语被实现了,象征天主在人间,天主道成肉身。所有的经文,比如说旧约的诵读,新约的诵读,还有圣咏的唱咏,圣咏就是礼仪崇拜中的脊柱和骨骼,如果没有圣咏,就没有我们的祷告礼文,有些圣咏是直接整首唱出来的,有些是把其中的句子抽出来,还有的融入在赞美诗中,就是形成了赞美诗的框架和具体的用词等等。 所以,只能说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使用圣经,而不是说占比例是多少。因为没有哪一个部分不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所以不能给出一个数字,只能描述各种的形式,圣经既可以被整篇地来念,它也可以作为我们再创作的基础,是我们的祷词和赞美诗的基础。所以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地融入,而不是按照多少比例的占据。

 

问题五:请您进一步解释诞神女与安息节。

教会的中心就是复活,每个主日都是复活节,每一年还有一个复活节。为了准备复活节,我们有圣周,一周的准备,为了准备这个圣周,我们有四十天的大斋期,为了准备大斋期,我们还有三周来准备大斋期。这就是教会最中心的节日,复活。其它的节日都是围绕在这一个节庆中,就像一个光束穿过了一个三棱镜,被折射出了很多,所以教会在历史中,复活这个中心事件就被折射出了其它的节日。比如关于基督的节日和关于教会的节日,教会的节日就是诞神女的节日。这些节庆的根据有传统还有圣经,比如诞神女的诞生、诞神女被献于圣殿之上,它具有象征性的,还有诞神女领受天使送来的好消息,然后是她的安息节,就是她的死亡,她的肉身离开了世界。天主教和正教都有这个节日,那么主要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名字和理解不同,在天主教它是叫圣母升天节,说她没有死就直接被接到天国去了。而在正教中叫圣母安息节,为什么叫安息节呢?她的确被收到天上去了,她是除了基督之外第一个人,完全的人,被天主接入天国,她的救恩就是为我们将来的救恩的一个预表,我们将来都要成为她的样子,但是,就像她的儿子必须要经历死亡然后复活一样,她也真正实实实在在地死去了,所以是安息节(基督徒的死亡就像睡去一样,在安息中等待复活)。但是她死了以后,不光是灵魂,她的肉体也得救,被收到了天国之上,因此她的坟墓是空的。这就是诞神女的安息节。正教(复活节之外)一共有十二个节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Google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节日呢?很多人就说了,为什么这些节日圣经里都没有提到呢?圣经里没有提到所有的这些节日,但是在传统中是有纪念的。 而且如果它能够帮助增长我们的信仰,按照我所说的,基督信仰就是一束光,复活节的光通过三棱镜之后折射出来的,那么它们收在一起就是同一道光,它并没有分散我们的信仰,而是增强了我们的信仰。那为什么不呢?你在世界上生活,都要以某种方式对人的生命进行定义,对时间做标志,对于正教徒来说,就是以基督的事件,还有使徒的事件、诞神女的事件来定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所以我们每一年有年的节日,每一月有有月的节日,每一周有每一周重要的日子,在每一个时辰我们还有不同的祷告,其实都是唯一一个目的,就是(以基督在世上的历史事件来为时间赋予意义)增进我们的信仰。

 

问题六:您在敬礼圣像的时候,有哪些体验?

首先,我们敬礼圣像,我们的崇拜是给上帝的,是给天主的,不是给那幅圣像的。有人说那是不是偶像?不是偶像。就像我们爱我们的父母,或者我们爱我们的丈夫、妻子、儿女,我们会把他们的相片带在身上拿出来看,有的人会亲吻那个相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爱的是那个人。但是,这个相片是一个象征,有这个相片以后,它就成为了一个联系我们和我们所爱之人的连接,圣像起到的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作用。其实我们在圣像之前,礼拜崇拜的就是上帝,而不是这幅画像。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在我成为正教徒之前,在祈祷的时候,我闭上眼睛,然后我想象画面,有的人甚至会告诉你,在灵修的时候你要想象一些画面,比如想象基督是怎么受难的等等,他是怎么痛苦的,要想象。但是在正教的灵修中,其实这是不推荐的,其实是不好的一种办法。所以我在成为了正教徒之后,面对圣像祷告,我发现我的想象力就不需要了,我就不需要去想象画面来感动自己,然后才能觉得好像我真正地在祷告了,圣像就起到了这样的一个作用。圣像具有神学意义,所以你在理解了圣像之后,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成就我们思考或者是把自己张开,然后迎接天主,让天主的圣灵来充满我们的一个途径。但是我认为,必须是在崇拜生活中使用圣像,它才是有意义的,很多人对这个东正教的圣像有兴趣,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们觉得它很美。它的确是很美,但是把它当成艺术品或者装饰品,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取向。

 

问题七:童贞女始胎无原罪,请您解释一下。

这个是天主教和东正教教义不同的地方,我们说原罪,那么原罪是什么?按天主教的教义来说,原罪就是亚当犯的罪,他的后人每个人都有份儿。诞神女要产生出无罪的基督,显然她是不可以有罪的,那怎么办呢?就说她在诞生的时候,她就是无罪的,她从她的父母那儿就是无罪的。这个教义在正教会是不被承认的,因为我们认为她是无玷的,没有受污染的,是纯洁的,因为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她就不可能作为天主的圣所,但这并不说她没有罪。基督是唯一没有罪的人。那为什么我们说她有罪,是什么罪呢?这个原罪在正教的解释就是罪的后果,由于亚当的犯罪,就像疾病一样,变成了一个基因一样,进入了每一个人。证据在哪里呢?根据圣保罗所说,证据就在于每个人都必须要死。你不可避免的要死,基督是唯一一个可以不死,但是祂情愿去死,能够把死亡变成一个得救的工具,为人类得救的先驱。 那么诞神女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有罪的,我们说的罪不是犯罪的罪,而是罪的后果,因为她也要在死亡中与基督结合,也在复活中与祂一体,她在经历了死亡之后才能得救。 所以我们没有天主教的这个教义,在正教中没有这样的阐述,就是她的诞生是没有原罪的,但是我们承认她的父亲和母亲是纯洁的人(正教在每次圣礼仪中纪念圣若亚敬和圣亚那,诞神女的父母亲)是在他们纯洁的婚姻中产生这样纯洁的果实,就是诞神女。

 

问题八:有人提到正教讲超脱理性,老师是怎么理解的?

我个人没有听说过这个说法,超脱理性是什么意思?在正教中你会听到大家这么说,(要了解天主)完全依靠理性是不可能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依靠理性去认识上帝的(更不可能与祂联合)。所以,理性不是唯一来了解神学的途径,祈祷也是一种途径(甚至是更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但是正教并不排斥理性。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礼仪与教规

按:东方教会历史留下了大量的礼仪和教规,其中礼仪多见于修院和教会使用的礼仪崇拜,信徒个人生活中,堪称是修士和信徒学习教会传统的教材以及灵性生活的基础(关于礼仪文献的类别,请点击这里);而教规多见于大公教会和地方会议的文献中,从中可以看出教会如何处理教会问题的法则的标准,堪称教规。所谓家有家法,国有国规,神的家当然也有教规。

注:若您找不到对应主题的文章,可通过网站右上角的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查找。若还是找不到,则可通过网站留言提问。我们会适时回答您的相关问题。谢谢。

试建立目录如下:

待续…..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谈谈ἀπαθης的翻译,兼论上帝不动情吗?

按:此篇来源于一位读者的问题,内容涉及灵修传统中的两个概念:παθής (情欲)和ἀπαθής(无欲 / 免于情欲)。这篇文章会收录在我们的期刊,灵修专辑中。

简单来说,ἀπαθής在希腊哲学,教父神学以及灵修传统的含义有重叠亦有区分。

παθής的多重含义

ἀπαθής由否定前缀ἀ 和παθής组成。按字源学,παθής来自动词πάσχω(受苦受难)。παθής有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最基本的含义:被动的,受动的;
2)用在人身上时有中性的含义:多指人的情感,情绪和欲望;也有消极的含义:多指人的私情邪欲(即情欲)或可受苦受难的特点;
3)引申到其他被造物上,则多指它们是被动的,劳苦叹息的,会朽坏的。

ἀπαθής指上帝不是被动的,而是推动万物者

但παθής这个词绝对不会引申到希腊哲学中的上帝身上。因为上帝太一是推动万物的不动者,因此在他里面没有被动的可能,所以上帝是ἀπαθής,最基本的意思是指他“不是被动的”,再引申一点则是指上帝是不可能受难的。这种概念被希腊教父们延用下来,即上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些现代译者将ἀπαθής译为上帝不动情,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最准确的说法是指他不是被动的,因为他是推动万物者。

ἀπαθής并非指人应该没有情感(更不要说无情了),而是指人应免于情欲

在希腊哲学中,柏拉图将灵魂官能分为三种:理性 (λογίστικος, reason), 愤怒/激情 (θύμοστικος)和欲望(επίθυμοστικος, carving)。而理性是最为主动的部分,所谓起心动念的,就是它了,最为灵动,中国称之为阳的部分,亦称为魂;而愤怒和欲望则是相对被动的部分,即受到心念的牵动而产生的各种情感和欲望。中国人称之为七情六欲,是阴的部分。因此,παθής用在人身上时,多指其灵魂中愤怒和欲望的官能,英文常译为passion,有时译为emotion。

ἀπαθής则是παθής的否定,dispassion,笔者常译为无欲,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情欲,免于情欲。在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多数教父们说ἀπαθής时,不是指人不当有情感和欲望,应该予以去除,而是指人应该免于情欲(即私情邪欲),即人应该将他的情感和欲望从对世界乃至被造物的爱恋/渴求中抽出来,被理性以及上帝的恩典正确地引导到上帝身上,从而达到免于情欲的境地。因此,这里的无欲并非像佛家那样没有任何欲求,而是单单欲求上帝以至于不再欲求那次好的被造物(这当然也是一切失序,颠倒的根源)。

ἀπαθής译为上帝不动情是不准确的

情这个词在现代更具有正面的,而非消极的含义。比较著名的莫过于李莫愁在神雕侠侣中说的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情这个词在现代已经基本与仁爱等同了。我们说一个人无情,并非夸他没有情欲,而是骂他心里没有爱。情之一词,不但人有,动植物亦有,万物皆有情,因为造它们的主也是有情的。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敢说上帝有情,因为上帝就是爱。说上帝不动情是中了古人的圈套。古人说天地不仁,又说道法自然,似乎那至高者是个无情的。对基督教而言,这种教导非常奇怪。

恰恰相反,上帝是动情的。他不动情,就不会造万物;他不动情,就不会赐下他的独生爱子道成肉身,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说把ἀπαθής翻译为上帝不动情是对基督教上帝观的无知,也不准确。

若您愿意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 讲稿 by Lydia博士

按:此为Lydia博士《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讲座的讲稿,将归入期刊栏目下的圣经专辑中。此经阿甲编辑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

讲稿正文

此次讲座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概括地介绍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其次讲一下旁经或者次经在东正教神学和崇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首先要分析一下几个概念。

(一)第二圣殿犹太教

有两个概念要首先分析一下:1)什么是第二圣殿时期?2)这个时期有什么样的文学?第二圣殿是指在耶路撒冷修建的第二个圣殿,刚开始修建是在公元前516年,就是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之后获得许可返乡修建的,一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才修完。公元70年,这个圣殿被罗马军团毁灭。因为犹太人在公元66年到70年这三年多的时间中掀起了武装反抗,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随后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就被罗马军团毁灭了。

第二圣殿时期囊括了很多世纪,虽然它的结束有个指标性的时间点:公元70年,但其思想、习俗等却得以延伸一段过程。第二圣殿时期涵盖了波斯帝国时期(539-333BC)、希腊化时期(333-164BC)、犹太哈斯蒙尼王朝(犹太人为反抗希腊塞琉古帝国的宗教压迫而起义之后建立,164-63BC)、罗马时代(63BC-70AD)。

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或称旧约与新约之间的犹太教,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神启预言( נְבוּאָה )停止了

第二圣殿时期囊括了从旧约最后一卷书《马拉基书》到新约出现(马可福音)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难道什么文学都没有吗?难道是空白吗?恰恰相反,这段时期,犹太教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发展,为将来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的出现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笔,也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准备过程。

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特征是犹太人意识到预言停止了,不再有先知了,马拉基是最后一个先知。上帝不再派先知来,但并不表示不再和他的子民交流,并提供指导了。 只是他启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不再是派先知,而是通过经文来启示自己的意志。

二、经书的最后形式逐渐固定 – 尽管犹太教和基督教正典的最终形成要到三世纪以后

但是第二圣殿阶段正是经书逐渐形成固定形式的过程。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还有没有正典的概念(无论是希伯来文还是七十士译本),正典还没有固定下来。那时,大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是摩西五书、先知书、智慧书。但具体的固定数目和顺序则在主后三世纪才形成。尤其是基督教新约确立正典后,拉比犹太教也确定了自己的正典,即希伯来圣经的权威地位,而且不只是希伯来圣经,而是某种特定的希伯来圣经版本:马索拉文本。这个正典形成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是根据不同的信仰群体,崇拜祷告仪文等逐渐形成的。

因为我们在死海古卷中发现,希伯来圣经里所有的经卷在那里,除了艾斯德尔传。这一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还有其它的没有进入希伯来正典的书卷,并且还有很多抄本。这些手抄本对当时使用它们的宗教团体而言具有权威性,因为他们在崇拜中使用,或在学习中使用,或在研读中使用,或在解释中使用。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就是说同一本书,比如说某先知书,如果仔细对照的话,在死海古卷中有不同版本的抄本,不同的抄本之间在很多细节上是不一致的。把它们跟现存的版本做比对,就会发现有些跟马索拉希伯来文圣经更接近,有些跟七十士译本更接近。而所有这些版本在死海古卷都有,这意味着对于当时的犹太教徒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具体的某个词怎么写,具体某个句子怎样,他们把这些版本平行的放在一起,都认为是有权威性的。

这表明当时的圣经还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经书还没有固定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的地步。等到正典形成,解经就变得非常重要。随着解经的重要,文士就兴起了。他们教导人们怎样去读,怎样解释圣经。还有抄写圣经的人群就出现了。

三、解经的重要与文士、经士、会堂的兴起;犹太教之内支派的兴起:法利赛派,撒度该派,埃塞尼派,奋锐党,昆兰人(死海古卷),早期基督团体

此外,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除了圣殿以外,还有会堂兴起,会堂不是崇拜的地方,而是学习经文的地方。当时的支派不但有法利赛人,萨都该人,还有埃塞尼人。埃塞尼人在新约里没有提及,但在约瑟夫的史书里提到了,还有奋锐党人。现在,我们还知道在死海古卷发现地,昆兰这个地方还有个群体,他们也许是埃塞尼派,也许是不同的派别。此外,还有早期的基督团体,早期的基督团体也是犹太教之内的一个分支。

那么这些支派是怎么兴起的?他们不是一夜之间兴起的,而是就在第二圣殿时期逐渐形成的。 逐渐形成,然后不断组合,不断互相竞争,竞争的目的就是对经文的解释权,谁对经文的解释是权威的,是正确的。福音书中描述的基督与法利赛人及其他群体的争论也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之下。

四、一神论的加强,对律法的理解与严格执行

第一圣殿被毁之后,先知们明确说是因为希伯来人拜偶像,没有严格遵守律法,特别是一神论教导,因而受到惩罚。到第二圣殿时期,一神论得以强调,如何解读并遵行律法变得十分重要。比如说,如何遵守安息日,如何割礼,如何饮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洁净的,什么是不洁净的等等,这些都是第二圣殿时期发展出来的律法体系。

五、世界观与历史观:末世观与默西亚(弥赛亚)的盼望

 第二圣殿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末世观和对弥赛亚的盼望的形成。通过阅读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尽管不同的群体对末世是如何降临的,以及默西亚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共通的地方就是盼望末世和默西亚的到来。也许我们谈末世是悲观的,好像一切都终止了,但对他们(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众支派而言)来说是天主终于降临拯救祂的子民和被造世界,一个更新的,更好的世界来取代现在的世界,因此是大好消息。

在这样背景之下的犹太教产生了怎样的文学呢?

(二)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学

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称谓来指代这一时期的文学。“Inter-testamental” – 两约之间的文学 – 是不恰当的。在旧约中的一些书卷也是在第二圣殿时期完成的,而新约中,比如马太福音,约翰福音也具有鲜明的犹太教特征。使徒保罗很多东西都是公元50年代写的,也在第二圣殿时期,因此这个称呼不恰当。

Extra biblical 圣经之外的文学倒是可以的,就是凡是没有进入旧约,也没有进入新约的都可以称为extra biblical。但是它的所指非常泛,有必要进行更细的分类。 于是出现了Apocrypha 旁经/次经,但显然这个称呼具有贬义。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包括Pseudepigrapha 伪经/托名之作

这一时期的犹太文学常常这样划分。

1.Dead Sea Scrolls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发现的手抄本,大部分是残片,也有保存较好的。大部分都是圣经中的那些书。还有一部分是圣经之外的作品,是当时昆兰宗教群体自己创作的一些作品,既是没有进入旧约,也没有进入新约,而是在旁经中,次经和伪经中。还有一些作品是昆兰社群独创的,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第二圣殿犹太教,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的重要原始资料。

2.亚历山大的斐洛

古代犹太文学大部分著作是不知道作者的,但也有一些知道作者的,比如说:亚历山大的斐洛的《論世界的創造》、《摩西生平》、《論賞罰》、《論律法》、 《論犧牲獻祭》,《論夢》等,主要是以希腊哲学来解释犹太教,捍卫犹太教信仰的,提供给我们希腊化的犹太教思想的重要资料。斐洛的解经法极大地影响了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们。

3.約西弗斯

(亦称约瑟夫)的《犹太古史》、《犹太战史》、《驳斥阿比安》和自传《人生》等也是我们了解犹太教的重要资料。約西弗斯是犹太人,还是犹太人对抗罗马战争中的一个指挥官。但后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抗争,就向罗马人投降了,得到了罗马人很高的待遇。他就写了些历史。其中《犹太古史》是从犹太人的角度,为希腊罗马人来解释他的民族和宗教传统。 《犹太战史》是研究那场战争的非常重要的史料。《驳斥阿比安》是为他的犹太教信仰护教著作。由于他用希腊文来把圣经的传统重新进行诠释和介绍,我们就从中得到很多圣经之外,一些没有写下来的传统。

4. “伪经” / 托名之作 / 无名之作

伪经,Pseudepigrapha (singular pseudepigraphon) Ψευδης + επιγραφη (pseudis + epigraphi),既 “falsely attributed,” 使用假名的作品。这些作品托古代名人的名字,但实际上是第二圣殿时期不知名者所著。比如书中可能说这是摩西所做,或记录了摩西的话,但是显然这个作品不是摩西写。最早使用这个“伪经”这个名称的是二世纪的Serapion of Antioch ,他质疑《彼得福音书》(Gospel of Peter)的真实作者。最初为经当然是个贬义词,但现代学术界普遍将这个词做为中性来使用,从18世纪起成为学术术语,出现在1713年,Johann Albert Fabricius所著的 Codex Pseudepigraphus Veteris Testamenti, 2 vols.(旧约伪经合集),这位德国学者用这个词来描述犹太人在第二圣殿期间写的,但没有进入旧约的作品。 虽然仍然无法消除伪经这个词的贬义,但它仍然是个有用的称谓。

当代学者是这样给伪经下定义的:

The literary remains of the anonymous/pseudonymous revelatory stream of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in response to (or sometimes alongside of) the Hebrew Bible/Old Testament accepted in the major Jewish and Christian canons. These literary remains were adopted, preserved, developed and augmented, mostly by early Christianity through late antiquity. (J. R. Davila, Lecture at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6/2/97)

“匿名/假名的启示流派的文学,起源于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确立为典籍的希伯来圣经或旧约的回应(或有时与之并存)。这些文学遗迹主要由早期基督教到古代晚期所采纳、保存、发展和扩充。”

也就是说这些我们能读到这些文本,是因为早期的基督徒们将它们抄写下来,一代一代相传。当然不光是抄写,他们可能还会删减一部分内容,增加一部分内容,给某些内容做注,就把这个传统这样流传了下来。而这些作品在犹太教却没人知道,特别是马索拉本取得权威性地位之后。

很多旧约伪经被收集译成英文,有以下的合集:

Robert Henry Charles, The Apocrypha and Pseudepigrapha of the Old Testament, 1904.

James H. Charlesworth, The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 2 vol. 1983.

Richard Bauckham, James R. Davila and Alexander Panayotov,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 More NonCanonical Scriptures, 2013.

伪经中有以下最重要的文学类型和内容

  1. 圣经重述与扩充,The so-called “rewritten Bible” – rewrites biblical narratives from the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f the (rewriting) author; 比如“禧年书” Jubilees, “伪斐罗书” Pseudo-Philo (Liber antiquitatum biblicarum)。
  2. 遗书,证言书 Testaments – by patriarchs, fathers to their followers or sons, before death; in 3rd person narrative framework, with the Testament in 1st  person, usually involving some “revelations” about the future; 比如“摩西证言” Testament of Moses,“十二先祖证言” Testaments of the Twelve Patriarchs。
  3. 启示文学 Apocalyptic literature – presenting revelations of esoteric nature to a protagonist by a heavenly mediator, taken place in a broader narrative framework; with its roots in prophetic and sapiential traditions; 比如“以诺一书”、“以斯拉二书(四书)”、 “巴鲁克二书”等。

这是伪经中最重要的有三种,他们之间也不是互相排斥的,有的时候也会有重叠的部分。第一个是圣经的重述与扩充,比如说将《摩西五经》重新做了一遍叙事,其中又加了很多希伯来圣经中没有的传统和细节。

第二种是遗书,或者证言书。比如说,十二先祖证言,假托某位先知在死前留下的证言等,以古人的警世“预言”的形式谈论当代的(无名作者的时代)所发生的事情。

第三类是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Apocalyptic是启示的意思,原来是封住的,盖住的,然后把它揭开,这就是apocalypse。 这类文学带有隐秘的性质,比如说《以诺一书》,《以斯拉二书》,有的时候也叫《以斯拉四书》,《巴鲁克二书》。《巴鲁克二书》只是在叙利亚文中才流传了下来;《以斯拉二书》是在拉丁文和叙利亚文流传下来比较完整的,但是以其它东方文字流传的版本也很多,比如说埃塞俄比亚文,阿拉伯文,亚美尼亚文,尽管这些版本不是特别的完整。所以伪经中的内容给了我们很多圣经之外的传统。

比如有很多未进入圣经的摩西传统

■ Book of Jubilees (公元前2世纪)

■ Testament of Moses (公元一世纪)

■ Assumption of Moses(已大部分失传)

关于耶利米亚和巴鲁克的传统

■ (Biblical Book of Jeremiah)

■ (Biblical Book of Lamentation)

■ Epistle of Jeremiah (Septuagint and Orthodox Bible)

■ Baruch/ 1 Baruch (Septuagint, Apocryphon, Latin including Epistle of Jeremiah)

■ Syriac apocalypse of Baruch/ 2 Baruch (including the Epistle of Baruch) (一世纪末)

■ Greek Apocalypse of Baruch/ 3 Baruch (公元一至三世纪)

■ 4 Baruch (Greek title: Things omitted from Jeremiah the Prophet; Ethiopic title: “The Rest of the Words of Baruch) (一至二世纪)

关于以斯拉的传统

■ (Biblical Book of Ezra / 1 Ezra)

■ (Biblical Book of Nehemiah / 2 Ezra)

■ 3 Ezra (Apocryphon 1 Esdras)

■ 4 Ezra (Apocryphon 2 Esdras chapters 3-14) (一世纪末)

以斯拉四书又影响了它之后以以斯拉命名的传统的扩展

■ 5 Ezra (Apocryphon 2 Esdras Chapters 1-2) (一至二世纪?)

■ 6 Ezra (Apocryphon 2 Esdras chapters 15-16) (一至二世纪?)

■ Greek Apocalyspe of Ezra (二至九世纪)

■ Latin Vision of Ezra (四至七世纪)

■ Greek Apocalyspe of Sedrach (二世纪)

■ Armenian Questions of Ezra (时代未知)

5. 次经/旁经

希伯来圣经之外的第二圣殿犹太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为人熟知的部分,是次经或旁经。天主教和新教都有次经集。其中有哪些书目就不赘述了,请看图。它们呈现不同的文体。在正教中,它们构成正教会旧约的一部分。

次经中还包括同名书目中出现在希腊文版但在希伯来文版中缺失的内容。在圣经经文固定成型之前,有大量的传统,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被收入了经书。比如,希伯来的但以理书和希腊文的但以理书不完全相同,因为希腊文版收集了比希伯来文更多的但以理传统。这些多出来的传统是正教但以理书的一部分,但是在天主教和新教圣经被称为次经的一部分。

(三)“次经”在正教神学和崇拜中的重要作用

如前所述,正教会没有“次经”一说,不同语言文化传统的各个正教会使用的旧约也不完全一致。因为对正教来说,旧约是使徒传统的一部分,凡是流传下来的,传递到我们手里的,都是我们所珍惜的。但传递到不同教会手中的是不同的旧约手抄本,这就会出现文本不一定完全相同,有时书目次序也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情况。

所以正教会的旧约是没有正典的,但新约是有正典的。为何旧约没有呢?我这里说的正典的定义就是一个合集,里面有固定数目的书卷,按固定的排列顺序,这才形成正典。但不同语言文化传统的正教会中,你会发现旧约书目的数目和顺序不一定完全一样,因为不同版本的手抄本传统的来历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

“次经”对于教会的神学和崇拜是否重要呢?我今天看到网上一位博士的一句话,说:“我们不需要次经,它们不能帮助我们更认识神。”这句话我部分同意。因为我们不需要次经和伪经来认识上帝。我们需要认识耶稣基督,才能认识上帝,而所有的经书,包括正典,次经,甚至世上的万物都是在给基督作证。即便是文盲不能读圣经,如果他信耶稣基督,有圣灵的启发,也能认识上帝的。所以,无需次经和伪经,你也可以认识上帝。

但换一种说法,说次经和伪经不能帮助我们更认识神,我就不能同意了。我举个基督论的例子来看就一目了然了。我们信仰基督是天主的智慧和圣言,在新约中有明确的表述:

  • 基督卻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 (格前1.24)
  • 在起初已有聖言,聖言與天主同在,聖言就是天主。聖言 在起初就與天主同在。萬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 沒有一樣不是由他而造成的。。。。聖⾔成了⾎⾁,寄居 在我們中間;我們⾒了他的光榮,正如⽗獨⽣者的光榮, 滿溢恩寵和真理。(约翰1.1-3,14)
  • 你們查考經典,因你們認為其中有永生,正是這些經典為我作證 (约翰5.39)

圣保罗和圣约翰从哪里得到的这样的一个想法,基督是天主的智慧和天主的圣言呢? 显然不是他们自己编造或发明的,而是来自更早的传统,而这次是次经最为明显地阐述这一思想。虽然箴言第八章有强烈的暗示,但德训篇就说的更清晰直白了。

德训篇24这样描述智慧:

5 我由至高者的口中出生,我在一切化工以先,是首先出生的。 6我使天上發出不滅的光明,彷彿是遮蓋大地的一片雲彩。 7我住在極高之處,我的寶座是在雲柱之上。 8惟有我繞行周天,走遍深淵的深處; 9行走在滄海的波濤上,站立在普世上。 10我在萬民和列國中,掌握無上威權。 11我以德能,平定了一切顯貴與卑微人的心;在這一切當中,我曾尋找安息之處,但我究竟應在誰家? 12那時,創造萬物的主宰,給我出了命令,也告訴了我;那造化我的,給我的帳幕指定了位置, 13說道:你要住在雅各伯那裏,在以色列中建立產業,在我的選民中生根。 14起初,當世界未有以前,他就造了我,我永遠不會消滅。在神聖的帳幕裏,我曾在他面前供職。 15這樣,我就定居在熙雍山上;同樣,他使我在他鍾愛的城裏安息,使我在耶路撒冷有權勢。 16我在顯耀的民族中,就是在上主的地域,他的家業內生根;我的居所,是在滿是聖人的中間。

(也可以再参考次经中的巴鲁克书3-4章。)

这里在说,圣言在耶路撒冷安家,在人类之间安家,道成肉身在此得到了非常强烈的暗示。此外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圣保罗和约翰也信仰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他们关于基督的阐述继承了犹太教传统,他们跟其他犹太支派的差别就是:他们认出了耶稣就是基督,就是天主的圣言,天主的智慧。经书上的一切阐述都在耶稣基督身上实现。

下面再举个例子来看“次经”对教义的重要性,我们看看圣灵是上帝的表述。东正教的祷文中有很重要的一段,就是我们每次在祈祷的时候都要说的祷词,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向天父祈祷,是因为有圣灵和我们同在。我们这样祈祷来呼唤圣神:

天上的君王,护慰者,真理之灵,所不在,充盈万有者, 圣善的宝藏,赋予命者:求祢降临并居住在我们内,洗净我们的切污秽,圣善者啊,拯救我们的灵魂!

(东正教圣灵祷

那么对圣灵的这些称谓从哪里来的呢?是东正教自己创造出来的吗?如果你看旧约或者新约,你可能得不到这种明显的表述。但是这个描述在次经的智慧书,或称所罗门智训中,能够看到:

造萬物的技師──智慧。 在她內的神,原是聰明的,至聖的,唯一的,多樣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無玷的,率直 的,不受損害的,好善的,銳敏的,無敵的,施惠的,愛人的,穩固的,堅決的,無慮的,無所 不能的,無所不察的,又是洞察所有明達、潔淨和精微心靈的。實在,智慧比一切活動更為活動; 她是如此精純,能滲透深入一切。她是天主威能的氣息,是全能者榮耀的真誠流露;因此,任何 污穢都不能浸入她內。她是永遠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鏡,是天主美善肖像。她雖是獨一 的,卻無所不能;她雖恆存不變,卻常使萬物更新。她世世代代,進入聖善的靈魂,使他們成為 天主的朋友和先知 (智慧篇7.21-27)

第三个例子是尼西亚信经中关于死里复活的盼望——“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这一基督教的根基信仰在次经《以斯拉二书》第七章也这样清晰的体现:

大地将交出沉睡的人,尘土将交出静静安息的;密室将交出交托给它们的灵魂。至高者将在审判 宝座上显现,怜悯将消逝,忍耐将消失。唯有审判长存,真理长存,信实长存。报应随之而来, 奖赏显现;正义的行为会苏醒,而不正义的行为不会沉睡。刑罚的深渊将出现,它的对面将是安 息之所;地狱的熔炉将被揭开,在它对面的是福乐的天堂。(以斯拉二书7.32-36)

圣约翰的启示录中也会读到非常类似的描述,可以说与以斯拉二书有着共同的传统背景。再者,次经中的其它书目,如马加比二书,所罗门智慧书,以斯拉书二书,以诺一书,等等也写了很多关于来世和复活的主题(虽然描述不尽相同),表达了它们对来世和复活的强烈盼望,这些都是对通过基督使人类得到复活的现实的预表。

可见,基督徒的信仰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经过了长时期准备的,只不过是在基督来到的时候,传统和经文的意义都得以实现。所以,次经和其它旧约经书一样,不仅是在历史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对我们正教的崇拜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说,正教会不仅纪念信仰基督教的圣徒,同时也纪念旧约中所有的圣人。

次经中有很多文体是诗歌和祷词的篇章。诗歌和祷词在第二圣殿犹太教时期就起着崇拜的功能,它们在正教崇拜中依然起着同样的功能。这也是圣徒相通的一种表现吧,这种相通当然不限于现在仍然活着的基督徒,也包括天上的圣徒们,因为天上的教会和地上的教会圣徒之间是相通的,而相通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共同的祷告,天上的圣徒和地上的圣徒一起祷告。

在正教圣周礼仪中我们期待基督的复活,诵读大量在旧约中复活的预表,其中就有但以理书第三章,三圣童的故事。图中火炉就像一个子宫,也是地狱和巴比伦的象征。 但在这烈火中,由于他们的信仰,天主没有让他们受到任何的伤害,而是降了甘露给他们,就像洗礼一样,他们就毫发无损地从地狱中走了出来,这是一个复活的象征。 但正教礼仪中诵读的三圣童的故事要比新教和天主教的版本多出来一个亚撒利雅的祷告和三圣童赞美天主的赞美诗,这些内容不仅是经文叙事的一部分,更在正教圣周礼仪中起着礼文的作用,而三圣童的祷告和赞美诗只能在次经中看到。

总之,圣经之外还有很多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它们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对我们理解基督教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非常重要。尤其是次经,它们不体现了基督教前身–犹太教的历史和思想背景,并且对传统教会信仰和礼仪崇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一课:耶稣为何来(讲稿+网盘+B站+油管)

按:光从东方来下的亚略巴古学堂为公开学堂,不设置任何学位和考试,单纯以兴趣为驱动,为所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服务。本学堂的通识课都是公开免费的。具体原因请看《关于亚略巴古学堂的几点声明》。关于光从东方来的事工,请见《关于我们》。

本课程为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一季第一课。网盘视频+音频 + B站视频

耶稣为何来?

讲稿如下:

史料

关于耶稣基督这个历史人物的背景和生平,笔者推荐以下三类史料:

一、死海古卷

在1946年, 在以色列约旦地区发现了死海古卷,主要是希伯来文文献,判定为第二圣殿时期的作品,即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其主要内容40%是旧约,30%为旁经,诸如以诺书,托比书等;30%还不太确定,也包括一些犹太社团的规条。 第二圣殿时期产生了一些与耶稣基督有关的重要概念,比如人子、神子、弥赛亚等概念都在福音书中有所体现。

二、新约,尤其是四福音书

笔者推荐这个校勘本[1],因为里面囊括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新约手稿。校勘本的优点是集合了现有能找到各种手稿之间的异同,适用于学术研究使用,缺点是忽视了各个手稿的历史地理以及使用团契的背景,难以确定那个手稿的版本是最权威的。关于圣经手抄本的历史,以及各版本在不同历史地理,团契,语言之间的流传状况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在这方面,笔者不是专家,也非本课重点,故不再详述。

四福音书中,马可福音最早成书,大概在公元65年就写下来;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大概是公元70年,约翰福音比较晚,大概在一世纪末形成。

三、使徒教父著作以及其他史料

使徒教父时期的著作也是研究耶稣基督的一大史料,特别是包含了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文献的形成通常都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从使徒到使徒教父也会留下一些关于耶稣基督的教导。此外,约瑟夫的《古犹太史》,优西比乌的《教会史》也是重要的史料。

解释:采用基督教的视角来看耶稣基督这个历史人物

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每个宗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课主要介绍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理解,而非其他宗教,即犹太教,摩尼教,当时流行的诺斯替主义,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的理解。犹太教认为耶稣不是上帝,也不是上帝的儿子;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只是一位先知;有些异端,比如阿里乌主义认为耶稣不是上帝;诺斯替主义无法接受耶稣真的成了肉身,因为他们认为身体是邪恶的,因此推崇幻影说,即基督并非真的道成肉身了,只是假装的幻影。但基督教相信耶稣基督既是上帝的儿子,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我们这里介绍的正是传统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理解。

在早期教会,在这方面解释最好的一本书就是阿塔纳修的《论道成肉身》,本讲座主要采用他的观点和解释,在基督论方面,笔者认为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什么书能达到《论道成肉身》的高度,推荐各位读者购买阅读。

历史背景

公元前586至516的年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于是犹太人散居在耶路撒冷到巴比伦地区,形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发源地,即叙利亚,安提阿,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巴比伦,亚细亚,埃及等地区。

在第二圣殿时期产生了不少犹太教的派别,在教会史上就记载到使徒雅各时期就有七个犹太的支派来的代表来问这个耶稣之门的意思。

七个犹太支派的代表曾问他耶稣之门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道:“耶稣是救主。由此,一些人开始相信耶稣是基督。“(教会史 2.23)

可见 ,从犹太人被掳,到耶稣诞生之前,犹太教出现了至少七个支派。在第二圣殿时期,有很多的人盼望弥赛亚,或者人子、神子。而耶稣基督在地上行了很多神迹,叫人从死里复活等。当然,当时的犹太教和诺斯替主义等异教文化对耶稣基督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然而这些都不是使徒的理解。使徒们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真的成了肉身来的。“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约一4:2)。

耶稣生平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从圣母玛利亚,童贞女那里出生。 他经历了跟我们一样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在30岁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之后,受魔鬼试探,然后出来传道,施行各种各样的神迹:平静风浪,医病赶鬼。这些事件显明他不是一个凡人。不但如此,耶稣还挑战当时犹太的各个支派,尤其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对整个犹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最后,按经上所记,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了。这就是他的生平。

那么,他的一生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意义何在? 基督教又是如何理解他的呢?

本讲座就试图从阿塔纳修的《论道成肉身》来阐明此点。耶稣基督为何一定要道成肉身?为何一定要在十字架上受难,然后从死里复活?上帝难道不能一挥手,在天空中出现一张巨大的脸就可以让人信他吗?上帝难道不可以直接赦免人的罪吗?

无中生有的创造观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及创造论。在圣经中有两段记载,第一段是创世纪一章一节,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第二段是约翰福音一章三节,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从此,我们就知道,世界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基于某种先存的质料产生的,也不是一位没有位格的存在产生的,也不像佛教那样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而生的。按基督教的教导,上帝从虚空中创造了万有,就是说,上帝的创造是无中生有,因为他是自有永有的。这就是基督教的创造观。 也正是由于这个创造观,造成了创造主和被造物之间的本体论上的巨大鸿沟:即凡是被造之物,在它们的本性里面没有一个永恒长存的根基,它们自己没有,因为它们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它们常存的唯一方式是与上帝相连,让上帝维持它们的存有。

驳斥其他种类的世界观:偶然产生(宇宙大爆炸,进化论);无位格(道教);有先存质料(柏拉图);因缘和合,拒绝真正的造物主(佛教)

现在来一一的驳斥其他的世界观。

第一种世界观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笔者称之为科学的世界观,即认为这个世界是偶然产生的,现今流行的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典型。

第二种是先存质料的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有一些永存的质料或本源,上帝只是个设计师,并没有造这些质料。在早期希腊哲学中流行,例如柏拉图,世界起源于原子说,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五行观念。第一种偶然的世界观,排挤了造物主的上帝;第二种先存质料近乎取代了全能的上帝,都不被基督教所接受。基督教相信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一切,包括先存的质料。 也许上帝创造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宇宙大爆炸,或者进化论等类似的现象,但这些理论否认背后有一位造物主,因此,不被基督教所接受。

第三种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无意识、无位格的道产生的。这种世界观的典型是儒家和道家。在老子42章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些基督徒学者基于这段话认为老子似乎体悟了三位一体的道理。这种观点十分流行,迷惑了很多信徒。然而,站在历史地理方法论的视角,这种观点完全经不起推敲,是一派胡言。因为老子在主耶稣基督降生之前,与犹太地区相去甚远,上帝怎么可能在道成肉身之前,在犹太教之外把这么奥秘的道理启示给外邦人呢?那是不可能的。此外,三位一体的教义也跟老子的描述不相符。因为圣父从永恒中生了圣子,但圣灵却并非圣父和圣子共同生的,而是从圣父发出,经由子而来的。老子用二生三这种描述是不符合教义的。此外,他说道生一,难道道是圣父,一是圣子吗?并且,一生二,难道圣子生了两个吗?显然这种描述与三一上帝的教导完全不相干。只能说做这种解释的基督徒学者脑子进水了,才能说出胡话。

因此,老子这里说的不是三一上帝,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世界观,即世界是从一个无意识,无位格的道而来的。生这个词暗示这个过程不是出于有意识的作为,而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过程,好像受什么东西迫使一般。但对基督教而言,上帝是有意识,有位格因着他的爱创造了这个世界,并没有任何东西迫使他这样做的。

第四种世界观来自于佛教。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位真正的造物主,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为佛教徒非常“理性“,无法接受一位没有原因的造物主,因为这位造物主超出了它的因果律。 正所谓世界是缘起性空,空本亦空。笔者认为佛教基本上用空或者寂灭这个概念取代了上帝。佛教无法接受一位自有永有,没有因由的造物主。他们说,万物是从造物主来的,那造物主又从哪来的呢? 他难道没有原因吗?他没有原因的话,我就无法接受,因为他超出了他的因果律设定。

但对基督教而言,上帝恰恰是那超出一切因果律的那位,作为万有之源的他必须是毫无因由的,不是因为他不合理,而是因为他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

道成肉身的第一个原因:被造物有了一个永恒的根基

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观使阿塔纳修得出一个结论:被造的本性都是必死的(包括人性)。他说:

人的本性是必死的,因为他是从所不是的被造出来的; 只是由于他与自有永有的神有相似性(他若能始终保守这种相似性,始 终认识神),他就会阻止自己本性中的败坏,保持不朽。(道成肉身 5.6)

有些神学家可能认为,亚当被造时,他的本性是不朽的。 但在阿塔纳修那里,因为人也是一个被造物,他的本性必然会归于虚空的。他光靠自己无法做到不朽,因为在他里面没有一个不朽的根基。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成肉身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果说第一次创造是无中生有,那么第二次创造就叫做道成肉身。因为道成肉身是上帝与他的被造物联合,是上帝的儿子借着道成肉身做成了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桥梁,从此被造物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找到了永恒的根基。

因为第一次创造在他自身之外,从虚无中创造了万有,是无中生有。而第二次创造是上帝派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 透过道成肉身的方式呢,把整个被造界,披戴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身上,从此以后。 在本体论上, 上帝与他的被造物联合在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这就是道成肉身。从此,被造物有了一个得救的一个根基:就是与被造物联合的主耶稣基督。 从此,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是整个人类的救主,也是整个世界的救主。

道成肉身的第二个原因:替罪人死

此外,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堕落。亚当被造以后,违反了神的诫命走向堕落。人性中有一个东西是专门用来与上帝相交的,希腊文叫νοῦς,中文就是心灵(关于这个术语在人性中的重要性,请见笔者的讲座《以心为中心的人论》)。而堕落就是心灵从上帝身上转离,走向外面和外在被造物的过程。这个跟灵修有极大关系。因为在堕落前,亚当通过心灵与上帝保持着不止息的相交。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反神的诫命,忘记上帝的时候,心灵就转离了上帝,心灵忘记了上帝,忘记了它本职就是与上帝相交。心灵就开始从自己的身体身上找希望,从被造物身上找希望,试图在那里找到一个永恒的根源,于是人类就堕落了。心灵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偶像以取代上帝,结果显然是一败涂地(亦见《论道成肉身》95-6页,罗马书1-2章)。

人类堕落后,心灵转向了有形有相的被造之物,要吃好吃的,喝好喝的,看好看的,享受这个世界的荣华富贵,别人的虚荣…人类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条宽门大路中发动的。心灵所追逐的权势,钱财,荣华富贵等成了偶像,取代了上帝,造成了人类的灾难,也使人的朽坏死亡成为必然(参创2:17)。因为离了上帝,除了死亡和朽坏还能是什么呢?

这样问题来了。人类堕落就必死是出于上帝的话,上帝可能收回他的诫命吗? 不可能,上帝说了,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他就必定会死,所以我们肉身的必必朽性就是从这里来了。 那么如果上帝收回他的话,说:“你可以不死。“那就表明上帝是说谎的。如果上帝是说谎的话,他就不是信实。这当然不可能。因此,按上帝的话人类必死,上帝也不会收回他的话。这样就面对另外一种结局:就是上帝会眼看着他的造物灭亡。然而,这对上帝来说是很不体面的。阿塔纳修说:

这被造为理性的、分有道的造物,却要归于毁灭,而且由于毁灭要再次回到非存在的状态,这是不体面的。神所造的事物,若是因为魔鬼对人的诱骗就要毁灭,这是与神的圣善不相称的。 尤其不体面到极点的是神在人的作品,或者因为他自己的粗心,或者因为恶灵的诱变而被消灭。(《论道成肉身》6.4-6)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上帝还不如不造人类。 他造了一个人类,就任他毁灭。这要么说明上帝是无能的,要么说明上帝是不良善的。这这两者都不是上帝的属性。所以上帝就设计了一个解决办法:道成肉身。

因为借着道成肉身,他承担了我们的罪,破除了人本性的必死性。因为一个人忏悔是不够的,忏悔只是阻止他犯罪,但无法改变本性的必死性。有的人认为忏悔不犯罪,就可以获得永生,这是不够的。罪人并不能宣告自己无罪,罪人的忏悔也无法取代罪责(即死亡的惩罚)。

道知道没有其他办法除去人的败坏,唯有靠死作为必要条件。但道作为父之子是不朽的,不可能死的,所以他为自己取了一个能死的身体,好叫他因分有在万物之上的道,而代替众人的死,也因为道下来住在他里面,使他永不败坏,此后借着复活的恩典,使败坏在众人之外。因此他把亲自取得的身体交给死,作为纯洁无暇的祭品和牺牲,于是他就借着这种同等的祭献立即使他的一切同类脱离死亡。(《论道成肉身》9.1)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会的两大礼仪就变得非常有意义,第一大礼仪是洗礼,因为接受洗礼就是领受圣灵;而第二大礼仪圣餐被使徒教父们称之为不朽的良药。我们平常吃进吃的食物,经过我们身体消化吸收之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圣餐来说,我们吃进去圣餐不是消化吸收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身体变成了主耶稣基督身体的一部分。

是真实的身体,并非幻影

在早期教会有诺斯替主义,他们重视灵,而轻视肉体,认为灵是好的,物质是邪恶的。耨斯提主义者无法相信主耶稣基督真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于是他们提出基督的身体是个幻影而已,不是真实的身体,耶稣就是装一装样子,假装出生,长大,假装死在十字架上,他没有经历痛苦忧愁。教会驳斥这种幻影说。约翰福音和书信一直在强调: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因为他取了一个能死的身体,就是为了赎我们的罪。他这样做是出于他的爱。

借着道成肉身俯就我们的软弱,让我们由此可以效法他

当心灵离开上帝,忘记他,开始往外跑,追逐外在的荣华富贵。从婴儿开始,心思就习惯往外跑,首先是爱吃甜的,爱玩各种玩具;等到长大之后,需求变得更高,我们要房子、车子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早就习惯了有形有相的事物,我们的心完全被物化了。当教导一个无形无相的上帝时,由于人心灵的软弱,它一时无法领会。于是上帝之子亲自的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让人看到,俯就人的软弱,给我们做好榜样,使我们可以认识他。通过读福音书和古圣先贤效法耶稣的榜样,我们也可以效法耶稣。这就是为什么像《沙漠教父言行录》《圣人传记》等类的著作出来的原因,因为这些圣人活出了主耶稣的样式,而阅读这些著作能激发我们效法耶稣基督的热情。

基督的身体并不限制上帝的大能

有的人说黑洞什么都能吸走,光也出不来。但笔者告诉大家,人里面有一个比黑洞更大的洞,那就是我们的心。 因为我们的心能造万有的上帝,能容纳天使,容纳污秽的魔鬼。 我们心中有一片属灵的天地,那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 圣子道成肉身,不但住在身体中,也同时充满万有,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 所以他绝对不会受限于身体。

笔者以为阿塔纳修的这句话能代表东方教会的救恩观:

上帝成为人,好叫我们成为神
α
τός γάρ νηνθρώπησεν, να μες θεοποιηθμεν (《论道成肉身》54.3)


[1] Aland, B., Aland, K., Karabidopulos, I. D., Martini, C. M., Metzger, B. M., Strutwolf, H., … & Nestle, E. (2012).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论死里复活以及圣灵的能力延伸到物质层面

按:此篇节选自《以心为中心的人论》问答环节的内容,涉及身体如何成为神的殿?以及人死后复活等问题。因主题明确,故摘录出来,自成一文。为何要反对佛教的六道轮回观,此篇根据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以心为中心的人论算是做了早期的尝试。

问:如果心是一个物理空间,现代医学是不是应该可以检查出来?

答:心是人里面最精微,最灵动的部分,现代科学检查不出来也不难理解。

现代著名叙利亚学者布洛克在一篇文章中,针对现代科技的换心手术指出,虽然换了心脏,但心的最核心处是不可定位的。他似乎认为这个心的核心处跟人的心脏以及周边的空间没有任何关系。笔者有不一样的看法。笔者认为心的最核心处虽然不可定位,不可见,但跟心脏以及周边的空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虽然做了换心手术,这片空间还在的。

心脏能有规律的跳动,并不是它自己本身如此,而是来自一股灵魂力量的驱使。正如教父们的观点是灵魂激活肉体,而非相反。现代医学设备还不够精密,只查出了脑电波。而心脏以及周边位置中的波动似乎查不出来,因为心是人里面最灵动,最精微的部分,查不出来也正常。

我们的肉体是最粗糙的,因此通过动手术什么的,使人能多活几年。现在科学检查不出来,不表示教父们的关于心的描述和想法是错误的。《论三种祈祷》和修士尼克弗罗关于祈祷姿势的描述不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出于他们真实的灵修体验,他们在灵修过程中体会到了心的最核心处与心脏以及周边位置之间的联系,才有了这种推荐的祈祷姿势。

当然并不是所有希腊教父都主张这种人论,尼撒的格列高利就认为灵魂是无法定位,遍在全身的,这些说法都没错;但静修之争时期的圣帕拉玛就要更精微一些了。他认为灵魂行使对身体的功能,是从心脏以及周边的位置开始发动的。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从史料来看,圣帕拉玛的这种精细描述显然来自叙利亚传统的影响。

问:心是神的殿,但神是灵,圣灵的居所应该不需要是一个物理空间吧?

答:圣灵当然不需要物理空间。但他因着居于心的最核心处,也通过与之密不可分的心脏以及周边的位置与身体有联系。我们说身体是上帝的殿就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的。

一个东西有精微的层面,也有粗糙的层面;最精微的层面是看不见的,无法定位的,科学仪器无法找到的东西。万物都有最精微的层面,灵修传统称之为默观自然,就是看出上帝造万物的旨意如何。人也有最精微,最灵动的部分,就是心的最核心处,那里是不可见的,无法定位的,超出了物理空间的维度,圣灵就住在那里。如果说心的最核心处是心最精微的部分,那么它最粗糙的部分也延伸到物理空间,就是教父们说的心脏以及周边的这片空间。

此外,道成肉身告诉我们圣灵的能力是能延伸到物质的身体的。教会传统不乏一些殉道士或圣人死后的遗体或遗物会有神迹相伴,就是相信圣徒的神化包含了身体(这身体乃上帝的造物,并非如衣服般是可弃可完全更换的),并相信圣灵的能力能延伸到物质的层面。

问:人死后,心失去了物质之所,所以灵魂在死后是不存在的吗?(灵魂在死后不存在特指灵魂不在肉体内)

答:我用一个种子长成树的比喻,来告诉你这个空间是怎么回事。当一个种子很小的时候,比如说桃核,你把它种在地里,过段时间它就长出来了,然后你能看到它长得很好看,结出桃子。

照样,心就是人的种子,其精微的层面,我们称之为灵魂,其粗糙的层面,我们称之为身体。当人死后,身体彻底分解,看不见之后,心的粗糙层面就消退了,但心保留着肉体的种子——即肉体形式,物质构成和元素等身体的信息,并与这消散分解的身体保持着不可见的,奥秘的联系,等候着肉体复活(尼撒的格列高利持非常类似的看法,具体请看《论灵魂与复活》)。这样,人复活后的是同一个身体,只不过性质发生了变化,因为前者是属血气的,必朽的身体,后者是属灵的,不朽的身体(参林前15章)。这复活的身体不是出于高科技的发明,乃是出于上帝的大能。

所以,人死后,心粗糙的部分消退了(无法物理定位了)但其精微的部分——即我们的灵魂还在,等候着死里复活。并且,人死后,虽然心物理空间的层面消退了,圣灵的大能却跟随者圣人们延伸到物质的层面,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上帝那里,凡事都能。这也许也是东方教会反对火葬等现代把人尸体当垃圾处理的原因。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神学

目前本主题下分为两个专辑。

注:若您找不到合适的文章,请使用网站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查找相关信息。

2023年目录将按时间顺序排列(最新的在前面)
2022年有两个专辑如下:
专辑一探讨了自由意志与恩典,一救永救,因信称义,救恩等神学话题。文章多少是即兴而作,未必成熟,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基本代表了东方教会的视角和立场,因此算是抛砖引玉,以供读者品鉴。

其目录如下:

  1. 论自由意志与原罪——对爱神之心 人皆有之问答系列的修订
  2. 卡西安论自由意志与恩典——以《会谈录》第13篇为例
  3. 一救永救不除,灵修传统不兴
  4. 因信称义等于救恩吗?
  5. 从使徒教父看一次或一旦得救,永远得救——以伊格纳丢《致罗马人书》为例
  6. 东方教会的救恩观——与主一生生死相许的爱情
  7. 早期教会的教义——尼西亚信经
  8. 从正教徒的角度看,新教都是异端吗?
  9. 爱神爱人之心,人皆有之引发的四个问题
  10. 永恒中圣父发出圣灵到底有没有通过子?
  11. 动植物能否上天堂?
专辑二探讨何为大公传统,学术翻译有何联系,兼驳斥“君士坦丁之后教会堕落论”和“景教是异端”的观点。此系列文章算不上纯学术性论文,但基本笔者的观点,希望能站在东方教会的视角,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录分类如下:

  1. 驳斥那些声称一人能代表“整全”大公传统的人
  2. 君士坦丁之后,教会就堕落了吗?
  3. 景教是异端吗?
  4. 为何中国教会要回到大公传统?
  5. 中国教会迈向大公传统的第一步——翻译研究早期教会文献
  6. 学术有限性何在?兼论为何要走静观之路?
  7. 借着翻译为心里那片属灵的空间铺路
  8. 做学问没用吗?驳斥教会内的反智主义
  9. 我为何坚持做学术与教育?
  10. 我导师马克西姆论翻译——勉励那些想从事翻译的人
  11. 论为何多个译本要比一个译本好?兼论翻译不等同于述而不作
  12. 如何判断一个译本的质量?
  13. 论新教父精神——谈处理教父文献的方法论
  14. 为何ΝΟΥ͂Σ应翻译为心灵?兼论反智主义——读认信者马克西姆关于灵魂的三种运动有感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