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讲座

Fr. Lucas Christensen: 教堂建筑缘起(音频+视频)

按:Lucas Christensen 神父是笔者在十字架神学院的同学,现圣母大学博士候选人。讲座主题为:构成教堂之心,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标题改为教堂建筑之缘起。本讲座十分精彩,从伊甸园,摩西会幕,所罗门圣殿,到索菲亚大教堂,娓娓道来,一气呵成。讲稿和问答的文字版本将在随后奉上。我们免费讲座事工无论是讲员还是本平台都是义务参与,欢迎您提供赏赞和奉献,支持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Youtube:

讲座海报如下:

MELLAS博士:神学之歌,东正教赞美诗(音频+油管)

按:Andrew Mellas博士是悉尼大学哲学博士,专长拜占庭历史和礼仪。Andrew博士将在我们平台提供三次讲座,此为第二场:神学之歌:东正教赞美诗。Enjoy!

欢迎赏赞支持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音频

油管

孙泽汐博士:中世纪的基督教王国(音频)

按:此是孙泽汐博士政教关系系列第三讲:中世纪的基督教王国,其中第一讲和第二讲,请点击,。本讲从教皇和帝王的角度展现了政权与教权之间的张力,非常精彩。先分享录音如下,后期会附上油管视频,网盘下载链接。

读者须知:应讲员要求,在整理完本讲座讲稿后,视频资料不再予以提供。

欢迎奉献,赏赞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录音:

海报如下:

Xenia:论圣像的作用和意义(B站+音频+视频)

按:本讲座是Xenia圣像系列的第二次讲座,第一次关于圣像的历史背景,请见这里。关于圣像神学,请见笔者导师的专文。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随后奉上。欢迎赏赞支持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Enjoy!

B站:https://www.bilibili.tv/en/video/4787898874074624

海报如下:

Mork:圣尼基塔论属灵战车 (讲稿问答+mp3+油管)

按:Cory Mork是笔者的同学和好友。此次讲座是Mork在波士顿学院时写的一篇硕士论文。讲座十分精彩。讲稿和问答环节已经完成,方便喜欢阅读的读者。欢迎赏赞,请点击Donate.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喵淼杪妙整理并加了注,特表感谢。笔者根据情况也加了按语:“阿甲按”。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Mork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B站:https://www.bilibili.tv/en/video/4787834598070785

音频(+网盘):

油管:

正文:

圣尼基塔斯(St. Niketas Stethatos)是12世纪的人物,是著名的新神学家圣西门的弟子,新神学家圣西门是在东正教内被尊为神学家之称的三者之一——一个是使徒约翰,一个是纳西盎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另一个就是新神学家西门。圣西门的生平就是由圣尼基塔斯撰写的。

他是君士坦丁堡的一个修道院的院长。他为英语世界的人所知晓,是由于Philokalia(慕善集,也就是平台正在翻译的爱神集)这本书,该书第四传中有着关于他属灵箴言的记录。爱神集第四传里记录了他的一个很有名的火车战马异象。

火车战马的异象是在印欧大陆包括闪族文化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著名异象(在旧约里面有以利亚升天的火车火马的异象)。异教徒和犹太文学中都有关于战车异象的描述,而圣尼基塔相关的文献也有关于战车异象最详细的描述。

古代文献中的战车异象

在古代文本、哲学和宗教文献中,战车一直与神圣的领域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古代战车文学中就有关于阿波罗太阳神驾驭战车拉着太阳驰骋的形象。

在古代,战车总是与贵族联系在一起,因为建造战车需要大量的财富,此外,战车还与战士联系在一起,表现在战场上的实力和所需的技能。

战车异象有着哲学或宗教背景因素,而且很多哲学也有着宗教、神话背景,这是战车在这些文献中所起的作用,比如刚才提到的阿波罗太阳神,再比如梨俱吠陀中的苏里亚(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梨俱吠陀》描绘他全身发着刺眼的光芒)。

对战车异象的运用,还有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的一个叫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哲学家。在巴门尼德残篇中,他运用了乘坐战车的异象,描述他的心灵是如何被提升从而获得见解的——战车开始上升,把他带到了通往神圣殿堂(智慧之门和女神索菲亚的城堡)的大门。(真理之路上,骏马驰骋着任他所往,作为有识之士,女神迎接他在众所周知的大道上遨游)

古时候的人会通过抬头看星星来观察天空,通过研究天文学,他们把这些观察变成了描述行星如何运转的详细数学公式,因此,研究这方面的人需要提升自己的感官、超越自己心灵才能去深入理解。

这些内容也在柏拉图的《斐德鲁斯》篇中有所体现。[1]在同一时期,古印度一个关于瑜伽宗教的著作《伽陀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也同样提到了战车的异象。这被吸收进《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这本书的背景中,融入奎师那——毗湿奴的化身的形象里[2]

在闪米特世界的犹太、希伯来传统中,有一个很出名的先知叫以利亚,旧约记载了以利亚乘坐火车火马升天的故事。因此,在一世纪左右出现了一场运动,人们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能像以利亚一样肉身升天或拥有精神愿景。

然后是默卡瓦(merkavah,מרכבה)的传统,默克瓦的意思是战车,这是早期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个学派,是今天仍然存在的犹太神秘主义教派,这个教派以战车异象为教义中心。[3]

这么多主题,它们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共通之处,就是精神上对神圣领域的认同还有对过神圣生活或取悦上帝、超越感官、进入天堂的渴望。

列举以上这些例子,是为了指出战车的异象是很古老的,在最神秘的文献中都有对此的记载。

巴门尼德的文献应该是最早提到战车异象的资料,但印度古代吠陀教的《奥义书》(upanishad)应是最详细的记载战车异象的文献。但对于理解圣尼基塔来说,最重要的帮助可能是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

以下是一小段柏拉图《斐德罗篇》的节选:

“我们姑且把灵魂比譬为一种协和的动力,一对飞马和御车人。神所使用的马和御车人都本身是好的,而且血统也是好的,此外一切生物所使用的马和御车人却是复杂不纯的。就我们人类来说,御车人要驾驭两匹马,一匹良马,另一匹顽劣,因此我们的驾驭是一件麻烦的工作。”

柏拉图把每个灵魂划分为三部分(灵魂三分法),即理性,愤怒和欲望[4],愤怒和欲望犹如战车的两匹有翅膀的飞马,而理性则是御车人。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里面,他描述御车人和两匹马之间必须配合协调,如此,灵魂便能主宰自己、达到美善之境。

但如果灵魂驾驭不良(一旦愤怒、欲望不受理性的管辖统御),则会重新进入循环——人死亡后,不良的灵魂将不幸返回到循环形式,并且等待下一次机会来尝试实现永生,这就是轮回转生。

这就是典型的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观点,我们处于低层次的物质的可朽、变化的世界当中,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一个永恒的理性世界,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其途径就是通过理性御车人驾驭愤怒和欲望这两匹马的异象来实现。

“善”是最高的范畴而存在的,是最高等级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个世界有着普遍性,所有特殊的存在都有着“形式”[5]。因此,柏拉图认为要找到真我,就需要超越我们的特殊性,真正找到我们参与的形式。

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是从“特殊性”(particulars)上升至“形式”(the forms)再上升到“至善的形式”(forms of the good),由“现象世界”world of becoming(洞穴)上升至“理念世界”world of being(洞穴外永恒的终极真相)[6]

这些柏拉图“形式论”观点是圣尼基塔战车异象说的背景。

柏拉图认为,共相是存在的,但是不是以一般物理性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理型(即理想形式ideal forms)的方式存在[7]

基于圣经传统的战车异象

但尼基塔有着和柏拉图不同的传统,一个基于圣经的传统。

对这一传统最有力的描述可能来自7世纪的认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他有着关于道(逻各斯Logos)和理(Logoi)的教导。基督信仰的传统中有道(逻各斯Logos)的概念,比如翰福音的第一章“太初有道”。道也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圣子,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和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是彼此对应的。在创世纪第一章,上帝通过说话造成了世间万物(上帝藉着衪的话进行创造),被造的万物其都是出于上帝的话语。

在约翰复福音中,上帝的道也可以翻译成话语,圣言就是圣子,万物都是藉着祂造成的。永恒存在的的那一个道(Logos逻各斯),创造出了许多理(logoi)和所有的被造物。正如马克西姆所说,道(逻各斯)在自身之内就包含着祂自己预先存在的创造之理,理(logoi)是道(Logos逻各斯)的复数形式[8]

马克西姆认为,每一个物种,比如人类、猿、无花果、苹果、虫子……无论它是什么,都会在上帝对该生物所制定的道中。这与柏拉图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每个特定的事物都参与了一个普遍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叫柏拉图的这个人不是实在的,他有的只是人的形式,一种男人的形式或者女人的形式,因此叫杰森、科里等等这样的人也是不实在的[9]

对于 马克西姆来说,每一种特殊个体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对应]的形式,即它自己的特别的形式;每一个都有一个理,每一个形式都有一个理在[10](each particular have essentially a form,but its own particular form,  each would have a logos,and each form would have a logos)

每一个普遍的和每一个特殊的都有着上帝的意图(Each universal and each particular, god has an intention for each one。上帝对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意图)。

所以,根据基督传统来说,当我们说上帝爱你时,指的就是爱你这个个体,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他真的爱特定的人,对他所爱的每一个个体有特定的旨意,而不是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对于柏拉图来说,个体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每个人参与了形式。

另一个主要的区别是,对柏拉图来说,形式之于理念的关系,就如同思想是从我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一样,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轻忽了个体性。但是对于基督教传统来说,逻各斯(道)是说出来的(上帝的圣言),有一种主动的意志,受造物是通过上帝的意志而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思考的生物。而在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中,所有的事物只是一种来自于上帝头脑中的想法、理念而已。

总之,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在于:logoi比形式多得多。柏拉图式的传统更像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其至高点是太一,这种结构避免了繁多,其目标是回到单一之实在。

基督教的传统更像上图中的右侧那样,生长在地上的树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现实的世界,层级较低。而我们每个人都像树上的一个树枝,每个树上的树枝都有它对应的根部,通过忏悔,我们扎根在上帝内,在上帝的指引下,经过相应的路线,可以升入入另一个更高层级的世界。

要解释图中所绘的树为什么是倒立的?我只想说,对我们来说,我们看到的可见世界就是显现的世界。但就像你看不见树的根一样,它们是隐藏的。这就是隐藏的世界——就是道、创造者、灵魂或内在的人,这些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工作。但本质上,隐藏的世界是更高级的世界,因为所有显现的现实都植根于更高层级的世界、隐藏的世界,所以图中的树是颠倒的。

这就引出了尼基塔的类比概念。类比的概念就是比例。只要一个人顺从上帝的旨意,上帝就向他显现,[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意改变,对现实的看法也改变了,变得不那么受感官支配了,变得更加灵性。

从尼基塔那里可以读到这段短文,“灵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按比例变化的,事物的本质随着自身的内在状态而成比例地变化。当灵魂或属灵感官根据自然和智力进行非自然的运作时,它就穿透了事物的内在本质。然后一个人就可以看到受造物存在的逻各斯,以及上帝对受造物的旨意。他就可依照天然的功能来感知事物、人和每一个物质体。”

所以尼基塔斯所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类比,一个人的内心越早转向上帝的意愿,人对现实的感知就越真实,因为他们能够按照上帝的意愿看待这个世界。

对道的感知和召唤是一种类比关系,当我们越是回应上帝的呼召和美意,我们就自己进入与上帝相交的过程中,然后我们就越能够体会上帝在万物当中的这种美意,就能够对万物的感受发生变化。我们所拥有的是顺服的动力,比如战车如何上升、如何下降,人就如何上升和下降,这一切都是为了相似上帝。一个人越像上帝,他就越接近上帝。上帝的意愿就如同战车一样,人出于对上帝的顺服,也跟随战车上升和下降,越和上帝的意愿同频,就越接近上帝。

但一个人越不顺服,越和与上帝的意愿存在差异,那么这个人就离上帝更远。 相似就是接近,接近就是相似,尼基塔如是说,如果我们不能重新获得我们原有的高贵的美,不断更新那个以祂的肖象来创造的我们人的形象,如果我们自身的品质和原本的形象差异巨大,那我们又如何能与上帝结合呢?

柏拉图说,一个人上升得越高,也来越接近善的形式,抵达现实的源头,他们的灵性和内心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而尼基塔却说,你越像上帝,你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就会改变。

在希腊语中,有一个文字游戏说明了这个想法,叫做Topos和Tropos。 Topos (place) 地形是对地方的研究,Tropos则是一种情态修饰语[11]

圣尼基塔的属灵战车

尼基塔在战车异象上看到了象征意义,这在《爱神集》( Philokalia,也有叫慕善集的)中很常见。

1.第一种形态是修行的状态,或者说是修炼戒律和净化灵魂的状态,这与庭院相对应。 庭院是一个祭祀的地方,通过向上帝献祭来净化。

2.在那之后,一旦因献祭而被净化,也就开始扎根于道,进入圣地——会幕,这就是被光照的自然默观之境(this is the realm of natural contemplation)。

就像尼基塔所说的,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根据其内在状态的比例而变化的,一个人看到了存在的逻各斯。这就是第二种情态。

3.最终的状态是神学状态——即与上帝的联合,与上帝相似或完全相似,如同进入至圣所,在那里,上帝自己的道(逻各斯)、三位一体的第二个位格和神性被彰显。

如此,帐幕被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特殊形态,都代表着人在世间所处的阶段和状态。

尼基塔希望人向内寻求,他认为人的五种身体感官都需要在灵魂内找到相对应的部分,使二者如同双联战车一样并驾齐驱,既有外表也有内在,如同有一个外显的世界也有一个隐藏的不可见的世界。

战车的外观就是身体的五种感官知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构成世界的四种物质元素,水、空(空气)、地、火则组成了人的身体系统(阿甲按:古希腊的世界观,类似中国的五行)。

灵魂有三种能力,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激情或愤怒,另外一个是欲求。一个人驾驭灵魂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他的理智,如同套索一样,当思想住在心里时,内心就是战车。当人将他的五种感官、四种物质元素、灵魂的三种能力作为原材料,将它们与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这四种主要美德结合在一起时,他就创造了一辆战车。类似柏拉图的良马、劣马理论,灵魂内除了美德还有着激情和欲求(情欲等不良品德),尼基塔也将战车之马的好坏视作灵魂的不同层次。

4个主要的美德构成了战车,而五种身体的感官则构成了座位,

四种元素似乎与四种主要美德有关,比如土代表坚韧,水代表节制,所以要保持清醒应喝水而不是喝酒。火代表谨慎,因为如若保持以对待火的谨慎方式对待自己,就不会毁了自己,烧了自己的房子。空气代表勇气,是一种可以迅速行动或后退的能力,特别是在最忧虑的时候。

尼基塔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托名的)狄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os the Areopagite)的著作,狄奥尼修斯把物质称为是智慧的最后回响,他认为物质不是一个无智力的愚蠢存在,物质的背后还有着某种智能。

这辆战车的外观每个人都非常熟悉,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这辆战车的外在层面,你的感官,你周围的世界,元素,灵魂的力量,你会饿,你会生气,你会思考事情,然后你的内心就有了直觉。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所有这些外在的层面都对应于隐藏的世界,将所有战车的外部都根植于隐藏的灵魂世界。

尼基塔说得很明确,五种身体感官中的每一种都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因此,视觉与心灵相对应。听觉对应于灵魂的判断,这意味着灵魂判断事物的方式就像良心一样。味觉对应的是理性思考能力,来区分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有益的,区分善与恶。

因此,保罗在罗马书12章中提醒基督徒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当一个人的外在变得内化时,内在的心意就开始占据优先地位,外在的感官也就会发生实际的改变,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当你被净化后,你就进入了圣地,你开始变得内向化,感官进入灵魂,拔高认知,获得天使的知识,能如天使一般看待世界,明白上帝对各种受造物的美意。

尼基塔还谈到了快乐和痛苦的辩证(Pleasure-Pain dialectic),由于堕落,我们的感官主导了心灵的眼睛,使得灵魂处于目盲状态、通过灵修的努力,将能让外在的感官回归于内心,将它们带回灵魂内,这样,心灵的眼睛将重获光明,战车将再度得以良好的驾驭,我们就可以按照上帝造我们的本性来生活。所有这些刻苦的操练都是为了重获道在人身上的卓越彰显。

就像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有行动,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舌头能尝到等,每一个内在的感官也要发挥其功用。例如,理性必须保持警惕。灵魂必须练习默想来保持判断能力,也就是通过阅读经文、阅读教父或圣徒的著作来增加辨别力和自控,此外还必须与祈祷相结合。祈祷犹如向上帝献上的馨香之祭(如大卫所说: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如此,与静谧相结合的警觉,将使得灵魂的理解力再度清晰,

当你进行这些属灵操练的时候,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转变。

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他的内在占据了生命的主导,但他的外在和内在仍然耦合在一起,就像一棵树有一个外在明显的部分(地面可见的)和一个不明显的隐藏的部分(地下不可见的),他们并不是分开的,仍然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借着默观道(逻各斯),你也可同时默观造物之理。

最后,尼基塔斯在这里把战车比作理智(intellect智慧),战车由四种美德构成,战车的车轮就是克修和对美德的操练。车轮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接触地面,正如通过经历与自然和物质世界接触。驾车之马就是灵魂的愤怒和欲求,战车的座位就是肉体的五种感官,这就是圣尼基塔战车异象的观点。

讲座问答

问一:天主教也相信四种主要的美德吗?

答:不仅是天主教,异教徒们也相信4种主要的美德。这四种基本美德是——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是所有人都应发扬的,在基督教传统中,我们也有信仰、希望和爱的美德。我们称这些为神学美德,但这些只有通过恩典才能得到。但是四种主要的美德所有人都可以培养,可以由所有人来培养,这是是所有文化背景都赞成的。就像没有土地、水、火和空气,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样,没有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问二:四种元素,土水火风对应哪四种美德?

答:四种元素所对应的美德如图所示

再谈到一点,我知道,就像在西藏传统中,当你读经文的时候,很多关于元素的内容都是非常神秘的具有象征主义的。比如在柏拉图那里,一个人“火”的一面。就是属于心脏的,勇气的一面,一个有火力的人就是一个勇敢的人。此外,勇气这个英语单词,来自法语,溯源应来自拉丁语,字面意思就是有心的人。古代的思维方式里,对于人身体的不同系统都有一种对应自然界的直接描述。比如将人的头发生长的能力对应植物的生长。

总结一下,我认为古人对于很多东西,比如内分泌系统、荷尔蒙系统、压力和多巴胺释放等人体系统有着基本的认识,但他们是通过经验的方式去感受,比如运用物质元素土、水、火、空气等去对应,在不同的宗教体系里面,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理解,所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问3:请问圣尼基塔有受到卡巴拉和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了吗?

答: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诺斯替主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派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整体的倾向,那就是轻视物质世界。柏拉图算是一个半诺斯替主义者。

在时间和地理上,都不能说明圣尼基塔受到卡巴拉主义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卡巴拉和诺斯替主义,其实都跟柏拉图主义有联系,虽然基督教跟柏拉图主义也有比较深远的联系,但并不能说他们就影响了圣尼基塔的思想。圣尼基塔还是受到像认信者马克西姆、四世纪的马加略这些属灵的基督教大师的影响。

问4:有没有新神学家西门的书推荐?

答:主要推荐两本读物,一本是圣尼基塔写的新神学家西门的生平,另外一本是爱神集Philokalia第四册里关于新神学家西门的著作。


[1] 喵淼杪妙注:在《费德鲁斯》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灵魂战车的形象——一个带翅膀的战车,对神圣的灵魂来说就是这样的形象。而就人类的灵魂而言,除了那些能够恢复翅膀的灵魂外,翅膀通常都会丢失

[2] 喵淼杪妙注:书中,只要奎师那在他的战车上,阿周那根本不可能被杀死,《薄伽梵歌》一书中记载了古印度般度族王子阿周那与化身为阿周那御手的大神奎师那的对话,是阐述宗教哲理的诗篇。

[3] 喵淼杪妙注:这是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哲学派系——梅尔卡巴、梅尔卡瓦或默卡瓦merkavah,מרכבה‎神秘主义——字面上的意思是战车神秘主义Chariot mysticism,中文语境更确切应译为天车神秘主义、火战车神秘主义。这是早期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个学派,约公元前100年~公元1000年发展而成,乃根据以西结书·第一章或天宫文学hekhalot literature所描述的异象为教义中心,书中讲述内容是有关天上宫殿和上帝宝座Throne of God的圣经故事。

[4] 阿甲按:关于灵魂的三种能力,请见:《论上帝不动情吗

[5]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提出了形式论,他认为”形式 “是真正真实的东西,而它们则是我们看到的某些事物的 “形式”。比如:在柏拉图看来,桌子的概念是我们从各种桌子中抽象出来的,而这种抽象就是桌子的形式。形式是这些抽象的、理念的实体。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它们。

[6] 喵淼杪妙注:洞穴是柏拉图学说的著名比喻,有一群人每天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囚徒和火的中间有一堵矮墙,火光将洞穴内的物品投影在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而洞穴中的人认为这些影子就是实物本身。有一天,某个人离开了洞穴见到洞外的阳光时,开始慢慢察觉原来一直被影像所欺骗,于是返回洞内与其他人讲述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但是其他人们都不相信他。柏拉图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世界的表象中,真实的世界是看不见的,它独立于我们感官之外(但是可经由理性所知)。由此比喻说明,对于人来说实际上拥有“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即可见的“现象世界”world of becoming和可知的“理念世界”world of being

[7]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提出理想形式(ideal Forms)的概念作为解释事物的起源。认为所有事物皆来自理想形式的不良复制。

[8] 喵淼杪妙注:Logos的主格复数是logoi,logos是唯一的。

[9]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认为作为理型的“人”,比作为感觉对象的个体的“人”还要实在。理型是范本和原物,而自然之物或体只是其副本或摹仿品而已。因此具有普遍性的理型的人才是真的人,而被称呼为柏拉图、杰森、科里、甚或张三李四等等的特殊的人,只是理型的人的副本和仿品,是不实在的。理型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柏拉图否定了个人存在的特殊性,他认为普遍性是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的,真实存在的事物应该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所以应是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柏拉图将其称为理型idea或翻译为“理念”。他认为,事物的理型,就是它的本质,理型是个体之所以为个体的原因,比如:物质世界的人,从出生以来,就变化为各种形态,并最终消亡。然而,理型世界的人是不变的,所以叫柏拉图、杰森、科里等以人名区分的特殊的人最终是不存在的,只有理型世界的人才真实存在。一个叫张三的人不是任何具体的某个人,但他绝对是“人”。这个代表人类共同点的“人”,就是人的理型。

[10] 阿甲按:这里是指上帝造万物有共通处,已有特殊个别处,而这些都含在上帝的造物之理(logoi)中。共通处分开品类,特殊个别处特指上帝在那个造物上的特别美意。理不过是上帝旨意的另一种说法。

[11] 喵淼杪妙注:这两个词是  Topos (place) & tropos, place (modality),一个是词的意思是地形(位置),一个词的意思是地形(形态)

海报如下:

劳曼博士:中国天主基督教史略 (讲稿问答+视频+音频)

按:这次找来笔者导师开一场讲座,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教授,是研究清代和满族文化的著名学者。讲稿和问答环节经弟兄Sila整理,劳曼博士修订而成,特表感谢。其中的注为Sila弟兄根据网络资料所加,讲稿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指正。也推荐您看视频或听录音。

关于我们的事工,请点击。欢迎赏赞,请点击Donate

B站 (海外)

视频

油管:

讲稿正文

中国天主基督教史略

阿甲:

亲爱的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欢迎你们参加“光从东方来”的免费讲座。今天,我们邀请到的讲员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教授——劳曼博士(Dr. Lars Peter Laamann),他是一位研究清史和满族文化的著名学者,他的不少著作都和基督教研究相关。今天劳曼博士能够接受邀请,使我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光从东方来”主要介绍东方教会传统。其实从地域上说,中国教会也属于东方教会,是东方教会的一个分支。所以,今晚我们就请劳曼博士讲一下天主教、基督教来华传教和发展的历史。

如果大家对本平台讲座的相关事工或内容感兴趣的话,在讲座结束之后,我会把我们的讲座的相关信息发到群里,大家可以通过邮件或微信和我们联系,我们的微信群会持续更新讲座的相关信息。

劳曼博士:

两个最重要的观点

首先,我现在要给你们讲的,是这场讲座最重要的两个观点。第一,我没有刻意分开天主教和基督教。对我来说,19世纪的中国历史上,两者可以说是一个整体。我今天给你们讲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史,时间跨度从公元650年左右一直到20世纪。第二,我的意思是说:基督教[1]在中国的历史是非常古老的,它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宗教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在中国本土宗教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表明了这一点。之后,我就要谈到这个观点,因为它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立场。

中国唐代时期的欧亚大陆宗教交流史

与这张地图有关的历史,其实不是非常久远。如果你们有汉代中国的地图,你们就可以看到,在欧亚大陆的西部有一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东部就是基督教的发源地。耶稣升天后的使徒时代,在罗马帝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有了教会和信徒。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东部,也就是东亚(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和东南亚,有另一种宗教开始发展起来,这个宗教就是佛教。

佛教和基督教,虽然从历史学上来说,两者没有同等的重要性,但两者最重要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宣教方法:他们为了传播自己的宗教,都做了不少的变通;他们的信仰是通过非常professional(专业的)的传教士,从印度和罗马帝国一直传播到最远的地方(东亚);传教士一般采用徒步行走的方式,一直走到交通非常不便的地方,例如敦煌。敦煌对我们历史学家来说就是“天堂”,因为在那里有很多不同的文化留下来的遗产,有佛教、摩尼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遗产,也有基督教(景教)的遗产。总之,敦煌是一个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

佛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教士玄奘[1]。当然,中国人通常都了解他,他是《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的一个想法和后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是完全一样的,他认为:传播宗教信仰的最重要的载体就是经书。他知道那些关于佛教的书卷是在西方(印度),从那时候,“西方”就有了一种非常积极的意义。对于佛教徒来说,西方不一定是天堂,它叫天竺。“竺”这个字,是竹字头,下面有一个二。这个“天竺”和后来的“天主”发音相同。所以,在此之后很多人误以为佛教(天竺教)和天主教是同一种宗教。

佛教的传播经过中亚,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脉络,这条脉络就是商业路线。显而易见的,商业活动是各种民族交流思想文化的一种途径。现在你们看到的,是粟特人的人像。粟特人对我们历史学家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他们最终皈依伊斯兰教徒。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粟特人刚刚皈依佛教,之前也有很多人皈依了从西方传来的宗教,包括基督教(景教)。

我马上要给你们看的,就是一个很早就成立的教会。这些粟特人,对我们来说是文化大使,他们把西方的文明(包括各种文化现象)介绍给了在中亚和东亚的很多城市。在这幅图上,他们拿着乐器,这些乐器的作用当然是为了营造欢乐的气氛,但它们也被用于宗教典礼。这幅图的左边就是一个佛像。当然了,从左边看到的,就是亚洲西部的一些人,他们都留着胡子,右边有一个人穿着丝绸衣服。西方人很喜欢穿中国传统的丝绸衣物,所以在拉丁文之中,罗马人把中国人称作“丝绸人”(赛里斯人),这是最早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称呼。

同时,有一个从西方传到中亚来的宗教,就是景教。他们所使用的这种语言(古叙利亚语),我是通过阿拉伯语学会的。这些是叙利亚人用的语言,他们用的文字(叙利亚文)和犹太人所使用的希伯来文,以及最早的阿拉伯文有很密切的关系。顺便一提,这与我在担任某个Panel Host(研究小组领导人)的时候的论文题目有关,所以我对这一段历史比较熟悉。

言归正传,玄奘和其他国家派出的传教士,他们去了印度是为了获取从西方传来的经书。例如《新约》,在那个时候才成书不久。在西方人编撰的基督教史书之中,对这种文化交流的史实少有提及。(亚述)东方教会虽然也属于基督宗教,但他们的神学观点与西方教会有很多差异,这是不无原因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很早就与罗马帝国境内教会分离了。他们离开了罗马帝国东部,首先在波斯宣教。在波斯也有别的宗教,之后还有伊斯兰教的兴起。然后他们继续向东走去,沿着丝绸之路一直走到中亚,直到唐代中国的首都长安和丝绸之路周边的所有大城市。

在敦煌的一个地方,蒙古人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那里有一幅耶稣肖像画。画面上的耶稣,看起来就是一个亚洲人。具体地说,他是亚洲西部的一个人,像是印度人,但一定不是中国人。从外貌上看,他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一个年轻的罗马人。所以,耶稣的形象已经被本土化了,这种本土化可能是在波斯进行的,或者是在亚洲西部某地,现在不一定能确定在哪里。这是耶稣的眼睛,有一只眼睛只有半个;这是他的手……这幅画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耶稣画像。我还记得,这幅画目前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这么说来,我们知道:景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东方教会”“东方亚述教会”,是叙利亚传统教会的一个分支。这个景教从神学上来说是广义基督教的一个教派。但是,他们与其他教派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幻灯片右下角写的就是那个“两性论”。“两性论”的意思是说:基督有神性和人性,所以他在被绑在十字架上之前就已经是神。换言之,基督是百分之百的神,也是百分之百的人。对于没有学过基督教神学的人来说,他们不一定会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当代罗马(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东正教)的神学家来说,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一种基督论[2]

中国宋代至明代时期的欧亚大陆宗教交流史

接下来,在唐朝之后,整个亚洲产生了很大的变迁。最大的变迁是将要发生的蒙古征服,即蒙古帝国的建立。这张地图呈现的,是蒙古帝国建立之前的欧亚大陆和非洲的一部分(主要是北非,包括埃及)。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趣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一些国家,比如说伊朗(波斯)和中国,产生佛教之后的印度,还有这个地方一直都是伊斯兰教的地区。伊斯兰教在那时就已经有500年左右的历史,它从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3]一直到中亚都有影响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一个observation(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这是第一点。第二,除了伊斯兰教,还有和最古老的《圣经》(希伯来圣经)有关的宗教——犹太教,以及基督教,这三种信仰在伊斯兰教地区,都有差不多的宗教性。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些地区都是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地方。但是,实际上有不少人(特别是文人、知识分子)虽然讲阿拉伯语,却信仰犹太教或基督教。换言之,讲阿拉伯语的人不一定都是穆斯林。

宋朝(北宋)在地图的右边,这里就是它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在汴京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犹太教团体,这个团体的犹太人很乐意和当地的穆斯林交流,还有景教的教士,他们都是住在一起的。后来到了南宋的时候,宋朝的首都变成了临安(今浙江杭州),也有非常著名的伊斯兰教士、基督教士居住在此。不久之后,由蒙古人缔造的大元帝国出现了,还是有很多从西方来到东方的客人(大部分是商人)来到中国。因为他们做买卖的商业路线,和汉代、唐代时期完全一样,也是走丝绸之路,也许他们走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一个很有趣的名人叫马可·波罗[4],他是基督徒,但他的职业不是传教士,而是商人。在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时代,很可能有很多人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从亚洲西部迁入中国,其中不乏信仰基督教的人。还有伊本·白图泰[5],他和马可·波罗是同时代的人,但稍晚一些。伊本·白图泰游历过中国和亚洲几乎所有的地方。因为他是伊斯兰教士,所以他对伊斯兰教在东亚国家的发展情况特别感兴趣。在他的旅行日记之中,他对所遇到的基督教士也有所记录。

现在,我为什么要抛出这个话题?因为我们知道:在中文语境中,“基督教”专指新教,与之并列的还有天主教。但是,现在我给你们看的这个教派,在基督宗教之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东正教。东正教是有正确信仰的,也就是有道理的(有正确信仰的)一个教派,这是他们这个名称的本意。从这个角度来说,东正教与其他传统教派的区别非常少,所以他们也属于基督宗教。和宋代中国同时期的俄罗斯刚刚皈依基督教(东正教),这个历史进程还没有完成,所以在俄罗斯的很多地方,当地人民还没有信仰基督教。在这个过程中,当然有更多被基督教影响到的地方,它们都在西方。比如说,现在属于乌克兰的基辅,它可以说是俄罗斯东正教的发源地。

再往下看,你看到的就是金帐汗国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国家。现代的俄罗斯人认为:蒙古人对东正教的态度很恶劣,但实际上他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比较宽松。当时的蒙古人有一部分皈依了伊斯兰教,但迁移到俄罗斯沙普地区的蒙古人也有皈依东正教的。与此同时,处于蒙古人统治之下的俄罗斯当然也有受到伊斯兰教影响的地方,在那些地方也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宗教——希腊东正教。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他们在那时陷入了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在这里,也爆发了有很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西方的传教士和中国的蒙古人,他们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我在之前说过,有一个历史名人叫马可·波罗,他去过哈拉和林(Qara-qorum),哈拉和林当时是蒙古帝国的首都。在那时候,有传教士,也有商人,还有很多西方国家派出的人员去了哈拉和林。

这是鲁不鲁乞[6]的游历路线,他属于天主教的一个修会——方济会(Francisco,又称小兄弟会)。因为小兄弟会鼓励会士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所以鲁不鲁乞虽然出身于一个富有的家庭,但他从外表上看是比较贫穷的。这是天主教会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国接触,就是在元朝时期。

明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主要是经过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介,例如印度。那个时代的印度,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属于耶稣会的传教士,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玛窦(1552-1616),他也有一个拉丁式的名字“Matteo Ricci”,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城市马切拉塔(Macerata)。利玛窦在到达中国之前,耶稣会士已经去过了日本。因为他们很想得到亚洲最东部的一个地方,然后他们就在日本传教。除了耶稣会,还有其他的天主教修会,这些天主教传教士在印度西部、日本建立了他们的传教站点,这些地方对他们来说非常有用。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采用了一种新的传教方法:模仿本地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文化习惯。所以这些耶稣会士刚抵达中国的时候,他们以为:中国是完全佛教化的,所以他们应该穿和尚的衣服。但是,明朝晚期的中国并非如此。他们后来才知道:应该模仿儒家人士。所以,在此之后,那些耶稣会士都穿着儒家士大夫的衣服,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入乡随俗。这种适应当地文化的传教方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晚明时期的中国,就建立了天主教堂,你们可能见过。例如徐家汇天主堂,这是在十九世纪初兴建的。这座天主堂的前身就是晚明时期的一个小教堂,扩建之前的教堂比较矮小,显得很不起眼。晚明时期,中国天主教最重要的地区在江南,这也是儒家文化最有影响力的地方。直到今天,江南(江浙沪)还是当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江南地区有很多富裕的商人,他们都住在南京和南京以东的城市,当地产生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名门世家。来自欧洲的传教士都懂这个道理,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对这些大家族施加影响力。

例如徐家,徐光启[8]和他的孙女徐甘弟大,他们两人对在江南地区工作的天主教传教士给予了很多帮助,支持传教士创立新的教会、建立新的教堂。当然,在那个时候也有反对天主教的声音。例如,在南京的天主教传教士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他们为什么会受到怀疑?因为大众认为:天主教和佛教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圣母玛利亚”,很多人认为她实际上就是佛教中的“观音菩萨”,或是白莲教所说的“无生老母”。有很多人并未皈依某个宗教,但他们会去两个或三个不同的宗教场所,把每个宗教的女神都拜一拜。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基督宗教来华传教史

这是清代中国的地图,清代中国对外有直接的外交关系。在此,我给你看两个例子。

这本书——《异域录》,你可能没有读过,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这本书也有中文版(汉文版),值得一读。《异域录》是由图理琛[9]用满文写成的,他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员,他不是皇子而是旗人。这本书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康熙皇帝还在位。到了《异域录》正式出版时,已经是雍正皇帝在位的时代。这本旅行日记挺有趣,他从北京一直走到了中亚和俄罗斯。

这时的俄罗斯,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督教国家。当时的中俄关系通常被历史学家忽视,但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值得研究。在中俄边境,当地人民皈依东正教之后,他们就被看作是俄罗斯人。因为当时还没有护照制度,所以谁知道他是一个蒙古人或呢?一个人不会讲汉语,不说俄语,但他又加入了一个俄罗斯东正教的教会,他就被看作俄罗斯人。

我们怎么知道这些史实呢?就是因为记录了中俄人民文化上的区别。这个人有一个中国名字叫“皇清职贡图”,职贡就是外来人(商人),但是也是外教人。他们就送给中国皇帝礼物,也收到了皇帝的赏赐。

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们去北京旅游的话,你可以去看一看二环路附近的俄罗斯驻华大使馆,那个大使馆原本是东正教传教士居住的俄罗斯馆。因为在清朝时期,中俄之间的外交事务是经过俄罗斯官方教会的人员办理的,现代的俄罗斯驻华使馆与他们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所以,东正教驻北京俄罗斯馆的人员很重要,比如说他们的主教,其地位与天主教教皇差不多。

俄罗斯东正教会北京传道团之的一位团长(修士大司祭)巴维尔·卡缅斯基(1765-1845)[10],他既是神父,也是事实上的俄罗斯驻华大使,还是语言学家。卡缅斯基既懂得中文,也会满文和蒙文,他认为这些语言对中俄关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卡缅斯基曾经翻译了一本满文版的《新约》。

与此同时,也有其他传统的基督教会在中国。清朝早期,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派是天主教。

你看这是北京天主南堂(宣武门天主堂),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朝顺治年间由汤若望[11]扩建,在中国天主教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汤若望来华工作、生活的时间正值明清之际,他开始为中国朝廷工作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朝;在他退休的时候,中国已是清朝的天下。在那时候,来华工作的传教士,他们除了传教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担任西方科技专家。所以这些传教士即使不在朝廷做官,他们在当时的中国仍然是难得的人才。

比如苏努[12],他是满族、旗人,他和他的家人都信奉天主教。苏努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的皇帝看来大逆不道的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和他的兄弟们进行“九子夺嫡”时,苏努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拥立八阿哥胤禩),所以他落得了一个被流放后病逝的下场。

之前,我给你们看的《皇清职贡图》也有西方神职人员的肖像。所以他们知道在西方的天主教国家,神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现在,我们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因为苏努的缘故,雍正认为天主教徒这个群体影响到了他坐稳皇位,所以他下了一个命令。这个命令的意思是:所有的天主教徒可以继续去教堂参与弥撒,但不允许他们传教。这个在雍正二年发布的命令,是一个反传教的命令,却不是反对天主教的命令。由此可见,很多问题表面上是宗教问题,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并非如此。比如说白莲教,有实际上的白莲教,也有思想上的白莲教,这两者都是民间佛教所产生的一种现象,但当政的皇帝不一定知道哪个白莲教属于合法宗教。

当时,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人数不到十二人,他们经过东南亚到了四川、重庆和云南,他们属于巴黎外方传教会。但是,也有一些隶属于耶稣会的传教士,他们被允许在北京和澳门传教。在当时,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是:他们没有在教堂里聚会,而是在某人家中举行弥撒。通过阅读巴县档案馆的相关材料,我们知道:当地有很多被当作教堂使用的民房,从建筑外观上看不出来它们的用途。

在清代中叶,中国天主教徒从外表上看就像是佛教徒。所以,一般情况下,官员看不出来他们是哪个宗教的信徒,他们也像其他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包括庙会活动。但是,新的一批传教士到了中国以后,这种现象(在家中聚会)就有所改变了。你看这是一个羌族建筑风格的教堂。他们采取的传教策略,就是入乡随俗,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

这个教堂也在四川,它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这是我在巴县收藏的清代档案当中找到的一个案例,这是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发生的事情,当时已经是清朝晚期。这些案例关键之处是:通常来说,官员虽然知道在很多地方有非法的传教活动,但是他们对于不参加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的教众,一般给予会帮助。例如这两件档案记载的,当地教堂失窃,官员设法追回了赃物并还给了教堂。当然,有时候官方和教众也有冲突。

在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传教士来华传教,这些传教士都属于新教。在中文语境中,新教通常被称为“基督教”(狭义,Protestant);而在西方,每一个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都属于“基督教”(广义,Christianity)。所以我把它称为新教,以免混淆两者。

这些新教的传教士,在18世纪末(乾隆至嘉靖年间)才参加传教运动。他们开展传教工作的地区,第一是印度,第二是东南亚,第三就是中国。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3],他在中国最初只招到一个信徒,就是梁发[14]。除了传教之外,他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中国设立一所既能学习英文又能学习基督教教义的学校(即今英华书院)。另外,马礼逊还有一个同工——米伶(William Milne)[15]。米伶不是马礼逊的弟子(更像是助理),但他也是传教士,而且是一个自我要求非常严格的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展传教事业的时候,不喜欢马来语,所以他只让米伶学习中文。

中国是怎么和这些东南亚的地方产生联系的呢?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属于荷兰。但是,英国教会和荷兰教会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是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就是荷属东印度的首都。后来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新加坡。就是这个人——莱佛士[16],他对新加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不算是(基督教)专家。这是我们自己(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档案馆保存的材料,它们都属于我们档案馆所保存的资料。我们拥有一座非常丰富的材料库,这个材料库对任何一个历史学家来说,都是很有趣的。对于研究基督教的学者而言,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在19世纪,新教和天主教的关系并不是很好。在全中国,只有一个地方——澳门,它是唯一一个不属于葡萄牙人,但允许与西方天主教徒通航的天然港口。清朝官员不知道: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关系并不友好。

19世纪的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都是谁?这是他们拼接起来的合影,不是自然的照片。他们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他们招收的中国信徒的文化水平也不太高。所以这些传教士通常不识字,他们也不能听懂官话。这些西方的新教传教士,普遍选择了学习中国方言,比如闽南话或客家话。

后来鸦片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导致是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按照《南京条约》的条款,西方的传教士获准在华传教,但仅限于港口城市。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又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因此在1860年以后,西方的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从那以后,新教传教士成立了一个组织——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在我们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保存了很多他们留下的文件和出版物。

这些传教士也做了另一件事——建立医院,例如这座在保宁(今四川阆中)的医院就是由传教士建立的。从此“医疗”和“传教”变成从同一个概念,这种观念影响到了所有的医疗传教士(Medical Missionaries)。自从《北京条约》签订之后,他们就在中国许多地方开设医院。

在这些医疗传教士之中,有一位著名人物——伯驾(Peter Parker)[17],他在自己开设的医院里,用一种在汉语中叫做“柳叶刀”的手术刀为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这种手术刀因为形状很像柳树的叶子,因而得名“柳叶刀”。

后来,伯驾(1804-1888)在广州创立了博济医学堂[18],教授西方医学。孙博士(孙中山先生)就曾经在此学医。[19]这些“Medical Missionaries”(医疗传教士)除了教授西医之外,他们也反对有罪的行为,比如吸食鸦片。到了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越来越多。

当时,在天主教世界之中,最重要的国家是法国。法国自诩为天主教徒的保护者,他们认为:哪里有天主教徒,法国就应该在那里驻军,保护当地的天主教徒。至于德国,他们在山东租借了青岛地区,引起了中国人的不满和抗议,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义和团运动。

这和西方传教士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有关系。新一批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和以前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相比,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因为这些传教士来自西方强国,所以他们的言行往往带有帝国主义的色彩。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天主教和新教的传教士都是西方帝国主义的帮凶,但他们在当时的中国大众的眼中往往就是这种形象。

最后,我要说的是基督宗教在民国时期的影响。二十世纪初,西方传教士的一些目的,和国民党、共产党的目的差不多,他们都想要改善中国国民的卫生条件和健康水平,他们也都反对吸毒(鸦片等),还反对民间的各种迷信。有许多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向传教士学习思想文化,例如陈独秀[20]。我就很喜欢陈独秀所说的“吃教的多,信教的少”这句话,他的意思是说:去传教士开设的学校的人挺多,但他们往往是去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可以省钱),而不是因为他们真心相信基督教。还有一位将军,他有“基督教军阀”之称,就是冯玉祥。冯玉祥的看法和陈独秀的观点可能是相反的,但他们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谢谢大家!感谢你们一直坚持听到现在。

阿甲结语

谢谢劳曼博士!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整个中国教会的发展历史,在这场讲座之中基本上被全部梳理了一遍。在我个人看来,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原来基督教在中国,怎么说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直到现在,天主教、基督教都变成了中国主要的、传统的宗教。19世纪,基督教在中国有“洋教”之称,那个“洋”就是指西洋(西方世界)。但是,实际上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在很久之前已经开始了。所以19世纪在华的基督教、天主教,它们真的已经变成了中国本土的宗教。

好了,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特别感谢劳曼博士

给我们今天带来一张非常宽广的“地图”,描述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概要。对于我这种仅仅研究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来说,真是令人眼界大开!

如果大家还有问题,可以给劳曼博士发邮件。你们可以在微信群里,加我的微信或给我发邮件,我把劳曼博士的邮箱告诉大家。

谢谢大家!谢谢劳曼博士!谢谢各位听众!


[1] 整理者按:此处指广义基督教,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对景教、东正教也有所提及


[1]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2] 即聂斯托留(Nestorius)教派。

[3] 安达卢西亚(西班牙语:Andalucía;英语:Andalusia),是位于西班牙最南的历史地理区,也是西班牙南部的一个富饶的自治区。

[4] 马可·波罗(意大利语: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意大利旅行家、商人,代表作品有《马可·波罗游记》。

[5] 伊本·白图泰(阿拉伯语:ابن بطوطة‎、拉丁转写:ibn Baṭūṭah,1304年2月24日-1377年),摩洛哥穆斯林学者,大旅行家

[6] 鲁不鲁乞,又译鲁布鲁克(Rubruquis,约1220年-约1293年),全名纪尧姆·德·鲁布鲁克(法语Guillaume de Rubrouck/ Rubroeck),法国方济各会教士,曾受法国王路易九世之命出使蒙古帝国,著有《鲁布鲁克东行纪》。

[7]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字西泰,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万历十年)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在华传教28年,是最早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之一。

[8]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

[9] 图理琛(1667年-1740年),又名“图丽琛”,字瑶圃,号睡心主人;其先世为叶赫人,姓阿颜觉罗,隶满洲正黄旗

[10] 巴维尔·伊万诺维奇·卡缅斯基,俄罗斯汉学家,曾任俄罗斯东正教第十届北京传道团的修士大司祭。

[11] 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抵达澳门,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朝,是继利玛窦之后最重要的来华耶稣会士之一。

[12] 苏努(1648年-1724年)是清朝宗室,努尔哈赤玄孙、贝子杜努文之独子。苏努得到康熙帝的宠信,但在雍正二年(1724年)因与廉亲王胤禩为朋党而被定罪,削除爵位,废黜宗室资格。

[13] 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年1月5日—1834年8月1日),英国人,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

[14] 梁发(1789年—1855年),小名”阿发”,原名恭(又名公发),又称梁亚发,字济南,号澄江,中国基督教会史上第一位华人牧师,也是第一位中国籍传教士和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著有《劝世良言》等。

[15] 米怜(William Milne)为英国伦敦会第二位来华宣教士,他是马礼逊的亲密同工。

[16] 莱佛士,全称为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 FRS (1781.7.6—1826.7.5),是英国殖民时期重要的政治家。他对于新加坡的开辟、建设、法制和长远的规划蓝图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并立下不朽的功绩,让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商港之一。

[17] 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一译巴驾、帕克,美国首位来华医疗传教士、广州博济医院创始人。

[18] 准确的说,伯驾开办的是博济医院。这座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堂,是由美国医生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创立的。

[19]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为南华学堂,并招收女学生,开我国女子学医之先河。1886年,孙中山到博济医院南华学堂读书。

[20]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

问答环节

1.在唐宋以前乃至唐宋时期,当时的基督教的各个教派来到中国传教的时候,除了汉文之外,他们还把宗教经典翻译成了哪些文字?这个问题的相关资料非常少。

答:是这样。还有一个现象:那个时候的人,特别是居住在大城市里的商人,他们对西方语言比较熟悉。但是,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所选择的词汇基本上都是从道教之中借用的。所以,我们经常难以确定一篇文章,它究竟归属于哪个宗教,是道教、佛教或景教?这对于研究相关历史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2.在“医疗传教士”那一页幻灯片上,我看到有一个叫Hudson Taylor(戴德生)[i]的人,他是一个美国传教士吗?

答:肯定有从美国来的传教士。当时,向中国派出传教士的国家,有葡萄牙,然后是英国、法国,最后是美国。这些传教士之中,通常有不少欧洲人,也有亚洲人,但还是以欧洲人居多。他们是在欧洲出生的,但他们的国籍可能会产生变动。

3 基督教既然在中国存在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不能像在欧洲国家(比如俄罗斯)那样被尊为国教?换言之,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宗教,或是取得重要的地位?

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说呢?因为中国对于宗教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如果一个国王或皇帝决定成为天主教徒,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变成天主教国家;而中国显然没有这种传统,这就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区别之一。在韩国,基督教可以说已经成为主流宗教。为什么会这样?20世纪的韩国历史是非常独特的,基督教在韩国除了作为宗教团体存在之外,也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反观中国历史,并没有产生与韩国类似的情况。宗教的发展,还是要有政权的公开支持。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朝廷扶持过基督教的发展。对此,我觉得还是比较可惜的。

4.在清朝历史上,好像有一个皇帝是天主教徒?有人认为康熙皇帝信奉天主教。

答:这个我不了解。康熙皇帝应该是没有皈依的,但他对天主教有强烈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印度也有一个蒙古族的皇帝,他曾经让耶稣会士向他解释天主教最重要的教义,但他没有皈依。总之,康熙皇帝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抱持很开放的态度,但他并不是真心相信基督教,应该是这样。


[i]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年—1905年),英国人,中国内地会的创造人,清末时来到中国。他自1853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

海报如下:

Dimitri博士:传递基督教信仰 (讲稿问答+mp3+油管)

按: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三讲,第一讲和第二讲请见:论教育圣经的希腊背景。欢迎推荐转发。讲稿问答整理好了。感谢您的关注

B站 (或复制链接:https://www.bilibili.tv/en/video/4787509542262272)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Theodosius弟兄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录音:

视频:

油管:

正文:

我们继续从希腊哲学到东正教神学的旅程,这是第三次讲座,我们将探讨基督教信仰的传承,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信仰传承情况。我们之前已经有过两次讲座,第一次讲座是关于Paideia,是论教育的讲座,我们提到了早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对教育的理念。在第二次讲座中,我们讨论了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的盛行程度,以及在这种文化中如何理解圣经,在这种文化中接受圣经信息方面,我们研究了著福音者圣约翰和使徒保罗其中的一些例子来讲解这个方面。

第三次讲座,我们将更加贴近当下,通过向前推进一两个世纪,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基督教与两个世界的相遇,我们所指的两个世界当然是基督教所来自的犹太世界,以及希腊化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异教世界。这两种世界观有不同的重点,犹太的世界观,它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先知,希腊的世界观,他们重要的人是哲学家,也就是爱智慧者。

 犹太人有一神论的观念,因此他们有启示的思想。希腊世界有各种神的观念,他们能以各种方式说话,而不是一个神,这是一种异教观念。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宗教,它是一系列异教,以及表达宗教感情的不同方式,但不是一个标准的宗教就像犹太世界一样。另一个非常重要和明显的区别是,犹太世界有他们可以阅读的经书希伯来圣经。希腊化世界没有这样的圣经,它有哲学和术语的发明,但没有一部经书。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递」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基督教信仰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有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这就是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既可以通过书面文字,也可以通过口传的方式。因此,信息接收者就是读者或者听众。这种传递何时成为基督教意义上的使命?这里我们看到传递者不是任何人,而是教会。教会是所有门徒、神职人员和所有信徒合而为一的基督的身体。教会传递信息,从古至今,使用福音书和书信,即使徒的书信,包含在基督教圣经中,也通过口头语言即布道。那么教会如何传递这一信息?就是通过抄本和书信。在第一个世纪的时候,传递信息的受众主要是犹太世界和异教的希腊化世界,但当时还没有到达更靠东的地区,比如说中国。我们相信使徒多马曾到过印度,但据我们所知,没有使徒去过中国。后来,才由门徒的弟子们把福音传到了中国。

在基督教的头三个世纪里面,传播福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两个主要群体,即犹太世界和希腊异教徒都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一新的信仰。原因很简单,这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新的,从来没听过。很少有人相信死里复活,或者他们也很难相信是一个妇女首先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因为在古时候,妇女的见证被认为是不可相信的。福音书上说了,是一群虔诚的妇女来到基督的墓前,见证了基督的复活。也很少有人相信弥赛亚是出生于一位童贞女的怀里。很少有人相信弥赛亚竟然受难了、被处死了,而不是获得了一个王位。也很少有人相信十二位使徒,出身于非常平凡的工作,比如说渔夫或者税吏。更少人相信神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如果说有的人要接受一个信仰的话,那么他们比较难接受基督教信仰,因为它本身就比较难接受,早期教会就比较难把这个信息让接受者能接受。这在新约书信里面,哥林多前书第一章第22到23节说道,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从这段经文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早期的教会他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他们都比较难接受这个新的信仰。

那么我们关于传递基督教信仰有什么可说的呢?那它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在头三个世纪,传递的内容就是基督教的信仰,他们传递的是既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的耶稣基督。如果我们看这个传递基督教信仰的顺序的话,就可以看到有十二个使徒,之后是七十个门徒,然后是这些人把信仰传给了初代的教会。在早期教会之后,是教会的教父们和教母们他们传递了信仰。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很长的线,是按照历史的时期传下来,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叫做使徒統绪。关于这个传播基督教信仰的时间轴,也许你们很多人已经听过了,主耶稣基督复活是在公元三十三年,那么在第一世纪的时候,福音书和新约当中的书信已经开始写了,教会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在崇拜的时候来阅读福音书和使徒们的书信,即使是在这些书信被判定为正典之前。福音书和使徒的书信,构成了新约的内容。也许你们都知道,十二位使徒都是传承了大使命,去各地传福音,除了一位使徒约翰之外,其他十一个都为了信仰殉道了,而在稍微之前的时候他们还被吓得躲在一个屋子里面,现在他们勇敢地去传福音,最后为主殉道。在二、三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是一个非法的宗教,这是早期教会受逼迫的时期,使徒们殉道了,也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为此殉道。在公元31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不但是教会,也是整个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圣君士坦丁大帝签署了米兰敕令,他允许基督教自由地崇拜。米兰敕令并不是把基督教变成国教,而是允许基督教自由地崇拜,就像当时其他的宗教一样。是君士坦丁之后的另外一个罗马皇帝,他使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早期教会面临着两个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他们面对罗马帝国的逼迫,然后早期教会很多信徒为主殉道了。你们可能听过早期教会为主殉道的很多殉道士,我们现在来谈一位他叫做圣乔治,圣乔治就是在米兰敕令之前的。在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被去掉了罪恶的标签,但是从这个转变开始,教会面临着第二个大的挑战,就是很多异端兴起了。在这个基督教受逼迫的时候,异端其实也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明显,当基督教能够自由崇拜时,很多异端也举着基督教的名号来说自己是正统的信仰,所以很多的早期教会的教父们为了正统的信仰辩护。他们的形式,就是开了七次大公会议,从325年至787年,一共七次。异端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基督教,但是以一种不正确的方式,他们想表达一些并非是来自于早期使徒们的教导,异端本身是一个希腊词,它的意思就是拿起某些东西,异端的意思就是说,它可能含有一些正确的教导,但是它同时也融进了一些新的、错误的、不是基督教正统信仰的教导在里面。第一次大公会议主要针对的异端,是一位神职人员叫做阿里乌,他是教会的神父,但是他陷入了异端的教导,他认为基督有一段时间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大公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要捍卫信仰,而不是发明一些新的东西,是为了捍卫正统信仰。基督教信仰不是人类理性的发明,而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经由使徒们宣告,在人群之间传递,被异端所攻击,在大公会议中得到了捍卫,在神迹奇事中被确认,以殉道者的血而盖印。因为这些事情,你们会同意这是独一无二的信仰。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异端必须解决的问题——耶稣基督是谁?如果我走在雅典的街上,或是你去北京或者伦敦的街上,去问人们「耶稣基督是谁?」,这就会很有意思。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可能就会听到一些早期的异端的想法,耶稣基督是一个人,难道他以某种方式变成了神?他是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了神的境界了吗?在古希腊的时候,很多人相信,如果一个人在某项技艺上非常出色,他就会成为众神之一。或者他们会问,难道耶稣基督是在他自己出生之前就存在吗,甚至在时间存在之前就存在吗?或者我们相信耶稣基督真的是上帝,他只是外貌上看起来是个人,但他并不是真的人,或者说他是半神半人。那么,真正的基督教是如何谈论这件事呢?东正教的立场,但是现今的一些基督教派并不认同,他们不跟东正教分享一样的信仰宣言。东正教相信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同时也是完全的人,他在时间之前就存在,不单是在时间之前,是在整个创世之前就存在,他是上帝的圣言,是圣三一中的第二个位格,他是由童贞女玛利亚所生并接受了耶稣基督的名字。这些是很难去传播的,让我们看看如何传播。在一些大公会议当中,教会的教父们使用了一些希腊哲学术语,他们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基督教信仰。比如说关于圣三一,他们使用了一个名词叫做一个本质,希腊词是「ousia」,一个本质三个位格,位格的希腊词是「hypostasis」,都是单数。基督教信仰是非常均衡的,如果你过分强调一边,就会陷入异端当中。教父们在大公会议上使用的词是非常准确的,这些词在新约当中有吗?并不见得,事实上很多哲学术语在圣经新约中没出现过。他们并不是为了改变圣经的信仰,而是为了维护圣经的信仰,并且传播圣经的信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比较精微的词——传递信仰。

在上一个PPT里面我们看到,他要讲的就是有一个神圣的共同的本质,在三个有区别的位格当中,他叫圣三一,有的时候翻译成三位一体。这个术语当然是它在避免让人认为基督教相信有三位上帝,这显然是一个异端的教导。这个圣三一的信仰,并不是人的理性可以理解的,但是它是可以被一些圣人们所经验到的。前两次大公会议,他们形成了信经,第一次大公会议是在325年的尼西亚举行,它处于小亚细亚地区,第二次大公会议是在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举行。形成的这个信经叫做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甚至在我们今天的东正教,每个主日的事奉圣礼当中都会诵读,在每一次洗礼当中也会诵读,由他们的教父或教母来签署这个信仰宣言。尼西亚信经的上半部分,我相信你们应该熟悉它,如果真理就在圣经当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形成一个信经出来呢?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信仰宣言?

在新约当中,耶稣基督从未说过自己就是上帝,他只是对撒玛利亚妇人宣告自己是弥赛亚,但是在新约当中没有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没有说上帝之子在万世之前,但是我们如果看信经的内容的话,非常清晰的表达了,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他在万世之前就受生了,我们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受生」,另外一个是「非受造」。「begotten」这个词,甚至在英文世界现在也很少用了,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一个东西是从另外一个东西出来的,我们谈这个词的时候,会想到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时间框架下的。「受生」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它是在时间之下发生的事情,但是教父们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不是在时间下受生的,是在创世之前就已经受生了。关于时间下发生的事情,教父们用了另外一个词叫做「创造」,或者用「受造」这个词来表述,「创造」才是时间的开始,但是「受生」是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教会就像母亲保护孩子,他们把信仰就以这种形式传递给信徒。

除了圣三一中的第二个位格即耶稣基督有完全的神性,教会还必须捍卫圣灵完全的神性。我们有一位伟大的教父叫大圣巴西尔,他正好生活于第一次大公会议和第二次大公会议之间,他去世的时候比较年轻,只有49岁,但是他写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论圣灵》。当然不只是圣巴西尔为圣灵的神性辩护,也有其他的教父这样做,但是我们以他为例。在他的《论圣灵》著作中,他引用了《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十九节的内容,基督说道,去,使万民我作的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灵的名来给他们施洗。圣巴西尔说,由于圣经上有「父、子和圣灵的名」,这样的话,我们从圣经上的话就可以得出圣三一的教导。在希腊语里面,父、子、圣灵都是单数的形态,不是复数的形态,并且从同样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圣灵并不是比父和子要差的。我们常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上帝,真的吗?他们确实在说同样一位上帝吗?难道佛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基督徒都在敬拜同一位上帝吗?我们可以说,只有基督教信仰说上帝是三一上帝。我在第一次讲座里面提到,并不只是说到上帝是存在的,我们也谈到了上帝是如何存在的。我们说到,其实在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存在三一上帝,是一种团契,就是在爱中的团契,我们也知道,离开了对象,我们没有办法谈爱,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上帝就是爱,当然这不是说上帝以三种形态出现,好像是他戴了三个面具,他出现的时候,有时候戴这个面具,有时候戴那个面具,要是这样相信三位一体上帝的话,那他本身就是早期教会的一个异端,叫撒伯流主义,他说上帝有时候以父的形象出现,有时候以子的形象出现,但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虽然基督教的信仰是源自于犹太教,但是现今的犹太教仍然很难接受圣三一上帝的信仰。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例子,就是在第一次大公会议的时候,关于三位一体的。圣斯皮里东在第一次大公会议中,在他们辩论三位一体信仰的时候,圣斯皮里东就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块砖头,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他指着阿里乌,就是那位拒绝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阿里乌。他说,你拿着这个东西吧,然后你说因父及子及圣灵的名,火就从那个石头上出来了,这是用来生产砖头的原料,水就从他的手下面流出来,这也是制作砖头的材料之一,那他的手上就是土。圣斯皮里东说,就像这块砖头,它是三而一的,那么我们的信仰也是三而一的。这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释三一上帝的例子,但它是一个有帮助的例子。

基督教信仰的传播,一方面是透过文字(信经、圣教父们的教导),另一方面是通过行动(历史事件、神迹),是什么把言语和行为结合起来呢?圣经本身就是这样,就是以话语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神迹奇事构成的。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语,它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事情。它不是我们的理性思考所想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哲学思辨。圣经所记录的文字,它讲的是上帝之子——圣言,耶稣基督。这跟很多哲学家有非常大的区别。只有苏格拉底可能是个特例,因为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给你一个例子。有时候有人看见苏格拉底,他处在一个被提的状态,或者他能够在非常寒冷的地区光着脚站着,或者看到他被一个看不见的灵带领着,就像一个比较低阶的神带领着,当然不是说完全是魔鬼。苏格拉底也是愿意赴死,就是遵行他自己的言语。但是整本圣经,它是言语、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的神迹奇事合在一起的。这是约翰一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二节,「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今天我们花了一点时间来关注希腊的哲学术语,我们不会把这些术语讲得太多,这些哲学术语只不过是媒介或者工具。我们现在比较清楚地看到传播基督教信仰是教会,接受者是犹太教和当时的异教世界,我们也看到犹太教和希腊的异教接受这个信仰比较困难,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会发现传递基督教的信仰使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基督教的帝国。这不是因为古希腊的善于思辨的哲学,也不是因为世俗的政权,而是只感谢上帝的恩典。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哲学思想不会再升起来,我们需要一个超越我们人的智慧的神圣的恩典,因为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第三节,使徒保罗说,「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

问答环节

问:尼西亚信经跟受洗之前的信仰问答有什么联系?一开始的时候,信经是以信仰问答的方式出现的,比如说「你信唯一的上帝吗」,然后这个信徒回答「是的」,之后它演变成了现在这种信经的方式。在受洗的时候,我们只要作为一种信仰告白,为什么它不是以这种信仰宣告的方式出现的,后来变成信经的方式,它是什么时候变的,或者它为什么要变?

答:在早期教会,受洗之前的信仰问答,是一个地方性的礼仪操练。在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沿岸,所有的地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信仰问答是一致的,在大公会议以后,他们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就相当于把信仰统一了。

问:有一个文献讲到三位一体里面,「位格」这个词源自于原文里的「面具」,如果按照我们中国戏剧里面说面具的话,其实是同一个人戴上不同的面具表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为亚流的形态论,我想问一下老师,这个「面具」它本来就有一种一个人戴上不同面具表演不同的角色,怎么来通过这个原文词来理解上帝的独一本质,就是「位格」这个词怎么理解?

答:我们也会使用prosopon,也使用hypostasis。

问:在东正教中认为耶稣人性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

答:我们不说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的,我们说基督成了人,成了完全的人。通过主耶稣基督,万物都被造成了,在道成肉身的时候,他通过圣母玛利亚取得肉身,这个取得肉身和起初的创造是一样的动作。有的人可能去发明一些新的词来描述这个信仰,但是这个不是早期教会或者东正教会的做法,至少从我这边了解文献来说,我从来没有听过人性是非受造的这种说法,当然也没有听过在尼西亚信经中直接说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所以,我不建议发明一个新的词说基督人性是非受造的,这个从来没听过。圣子取了一个完满的人性,他除了没有罪之外,跟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也不是说创造了一个新的人格,不是这样子的。

问:为什么天主教用了和子句,就是圣灵从父和子发出,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答: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用的词语,从英文的词语,重要的词语是,但不要担心,它是在新的圣经上提到的。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一个术语,以希腊术语来说,这是一个圣经使用的术语,在新约圣经中有一句话,我将差派圣灵来,是从父来的,就是那个术语。所以就在这一节中有两个,看起来可能拉丁语翻译是一样的,都是送出,但是前面一个词送出圣灵是在时空之下,当然神学术语叫做经世,在时空之下发生的派遣,另外一个术语是在永恒中发出,是超越时空的一个动作。所以耶稣差遣圣灵,是在时空之下的经世的差遣,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从圣父发出的圣灵,是圣灵的一个特点,因为圣灵不是像圣子一样受生的,也不是圣父的儿子,他是从父而发的。在西方,他们使用了一个词,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这个就是和子句。在西方他们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引进圣子是想抬高圣子的地位,但这个是西方人的一种说法,在东正教是没有这样的说法的,但是我们不去作判断。如果父不是唯一的源头,加这个和子句是按照有两个源头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三位一体当中有两个源头,这个是不行的。在公元381年尼西亚信经中并没有说,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只是说圣灵是从父发出的。我们东正教不会把大公会议传下来的信经做任何改变。

海报如下:

Lydia博士:圣灵降临节的意义 (讲稿+问答+视频+油管)

按:Lydia博士: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视频和油管(不含问答讨论环节)。讲稿和问答环节经弟兄Sila整理,Lydia老师修订而成,特表感谢。

关于我们的事工,请点击。欢迎赏赞,请点击Donate

视频

油管

讲稿

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

大家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今年圣灵降临节在东正教的日期是在上周的周日(6月4日),在西方各教会是5月28日。我们现在正处于圣灵降临庆节期间。

论经文、礼文和礼仪庆节

有三个概念我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一个是“经文”,一个是“礼文”,一个是(正教会的)“礼仪和节日”。经文,自然就是指《圣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约》和《新约》。更准确地说,《圣经》是指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我们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在基督和使徒时期,是没有所谓《新约》的。对他们来说,《圣经》就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这个经书(旧约)。礼文,是指在过去的数个世纪(特别是六、七世纪),在正教会内(特别是在拜占庭传统的教会之中)逐渐形成的赞美诗和祷文。一些祷文经常是唱出来的,主要是用于礼仪崇拜。那么,这些经文和礼文是什么关系呢?礼文,既然要在礼仪中被用到,特别是在某些重要节日中使用的。经文为礼仪庆节提供了《圣经》的基础,并为这些礼仪庆节赋予了意义。而礼文,它具有功能性,或者说是功用性,它使得这个礼仪能够进行,还为之提供了一些特殊的赞美语汇。礼文和经文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礼文是对经文的再诠释,是在礼仪庆节的语境中对经文进行再诠释的成果。所以,《圣经》和正教礼仪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圣经》提供了基础,正教的礼仪庆节提供了语境,因此经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互不矛盾的解释。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在教会礼仪崇拜的语境之中产生的对经文的解释,才是最权威的,具有终极的意义。以上所述,就是经文、礼文、礼仪庆节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正教礼仪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以圣灵降临节为例,来看经文、礼文、礼仪庆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怎么样的。在此,我总结一下教会的礼仪崇拜具有哪些意义。当然,我的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我觉得礼仪崇拜最主要的四点意义如下。

第一,礼仪崇拜使我们所庆祝的这些圣事超越了它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不只是单纯地纪念在两千多年前发生的、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件,而是我们基督徒(礼仪参与者)被带入了具有永恒意义的圣事现实。具体地说,在进行礼仪的过程中,我们宣告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个事件就是正在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使这些历史事件不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空间)的限制,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性。

第二,礼仪崇拜为《圣经》经文提供了经久不衰的语境和相关性。我们知道《圣经》是在某些历史性条件下(历史时期、地理位置),由某些具体的、历史性的人写成的经文。既然如此,《圣经》为什么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呢?这就要提到《圣经》经文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过参与礼仪崇拜时,就赋予了经文经久不衰的语境。

第三,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下,礼仪崇拜实际上起到了解释经文的作用,特别是在礼仪中使用的礼文。礼仪崇拜的语境和礼文,共同实现了对经文的解释,并揭示了这些经文在神学上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认为神学解释和礼仪崇拜是不可分割的。另外,我们知道,所谓的“正教”,就是“orthodoxy”,这个单词在斯拉夫语和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崇拜”。如此看来,正确的教导和正确的崇拜是不可分割的。

最后,礼仪崇拜具有实际意义。上帝并不需要人类去崇拜他,而是我们需要去崇拜上帝。事实上,礼仪崇拜是教导和塑造信徒(灵性生命)的方式。

《约翰福音》中基督讲述圣灵降临

谈到这个圣灵降临节,我们知道它是有《圣经》基础的,根据《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的记载,耶稣本人向他的门徒许诺了圣灵的到来。在耶稣受难之前,他给他的门徒训话(临别赠言),他说:在他离开(升天)之后,要有另外一位保惠师来与门徒同在。这个“保惠师”是和合本的译名,思高本译作“护慰者”。

“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赐给你们另外一位保惠师,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他就是真理的灵,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既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会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再过不久,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会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会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人,我父要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亲自向他显现。”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主啊,为什么亲自向我们显现,而不向世人显现呢?”耶稣回答他说: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我父也会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而是差我来之父的。我还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已对你们说了这些事。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导你们,并且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15-26)

我们把这段经文解读一下。这段经文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基督的升天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基督的升天使得圣灵能够降下人间,基督以这种方式与他的门徒永远同在,由于圣灵的做工使得这种同在不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的限制。另外,由于圣灵降临并居住在每一个信徒之中,使得信徒与基督和圣父成为一体。我们知道三位一体的上帝,他既是三,又是合一的。他的合一,其实就是爱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由于有了圣灵的居住,信徒也能够由于爱而与上帝合而为一,这就是圣灵降临的原因之一。圣灵之所以降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圣灵的启示作用。耶稣在世间的时候对他的门徒启示了全部的真理。但是,只有在圣灵降临的时候,他给他的门徒所启示的所有真理,才能会被一一记起,成为教会建立的基础。

圣灵启示与教会圣传的关系

在正教会之中,我们相信所有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是由基督一次性地传授给了他的使徒和门徒。这个一次性的传授,是通过圣灵降临而得以完全实现的。也就是说,教会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没有其它可以添加的,也不可以从中消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教会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传统呢?难道这些东西,例如教父著作、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信经等等,不是圣灵又在给予教会新的启示吗?在正教会看来,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真理,正如《犹大书》(第三节)说的,已经一次性地、全部给予了圣徒。我们所做的(学习教会圣传),其实是对真理的加深认识,而不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启示。另外,教会圣传把已经给予教会的这些启示,在新的语境、处境中得以重新诠释和应用,而不是增加新的启示。总之,这些是圣灵所做的工作,使得所有的启示在教会中得以保全并流传下来。

圣灵降临节的历史场景

圣灵降临的过程,只有圣路加在他的《使徒行传》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历史场景。当时的历史场景是什么呢?是五旬节。什么是“五旬节”呢?五旬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圣灵降临节”。“五旬”就是希腊文的“Pentecost”,“Pentecost”就是逾越节之后第五十天那个节日。“五旬节”在犹太教中叫做“Shavuot”,“Shavuot”就是七周,或者叫“七七”。为什么这么说呢?七七四十九,第五十天,也就是七周之后,正是逾越节七周之后的那个节日(五旬节)。五旬节或者七七节,是处于第二神殿时期的犹太教的三大节日之一。这三大节日包括逾越节、七七节(五旬节)、住棚节。这三个节日,

按照律法的规定,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要到耶路撒冷朝圣。

在犹太教把“五旬节”精神化[1]之前,它在最原始的意义上是一个农业节日,它所庆祝的是谷物的丰收。那么在谷物丰收的时候,犹太人就要给上帝献祭以谢恩。其实,在第二神殿时期,犹太教已经把这个节日精神化了。也就是说,在五旬节这一天,犹太人庆祝的不仅是谷物的丰收,更是为了纪念上帝在旷野中把摩西律法启示给了以色列人。上帝跟他们立约,把“上帝的名”(自有永有者)启示给了摩西。在这一天,所有从不同国家而来的虔诚的犹太人都住在耶路撒冷,因为他们都是来朝圣的。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2]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我们帕提亚人、米底亚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3],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使徒行传2:1-11)

这段经文,就是圣路加所介绍的圣灵降临的场景。

如何以礼文诠释经文?

教会在它的庆典中是怎样解读这段经文的呢?关于这段经文的重要意义,在今天晚上我想谈三点。当然,这段经文有更多的意义,但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谈三点。

在圣灵降临庆典中我们所听到的经文、唱词、赞美诗等,都告诉我们圣灵降临的意义——它就是上帝应许和人类希望的圆满实现。在念抵暮课[4]的时候,我们赞美上帝创世的美好,要求上帝保佑我们安息并在天明的时候让我们从睡眠中苏醒,这就是一个复活的象征。所以说,“抵暮”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每个节庆,都是从头一天的晚上的抵暮课开始,然后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晨祷),再举行圣礼仪式。

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的抵暮课中,有一段祷文就归纳了圣灵降临节的意义。“看呐,我们庆祝五旬节的盛筵,圣灵的临在,应许的圆满,希望的实现。多么奇妙的奥迹,多么伟大而庄严!我们因此向祢呼喊:上主啊,万物的创造者,光荣属于祢!”这就是我们在抵暮课中经常要说的赞美词。与此同时,这一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是所有的上帝向人类的应许:他给亚伯拉罕立的约、他给摩西立的约、他给大卫立的约,这些约定中的许诺都在圣灵降临的时刻得以圆满的实现。

所以在抵暮课的时候,大家会聆听《旧约》的一些经文,第一段经文就是选自《摩西五书》(律法书)中《民数记》的第十一章,这段经文是要在崇拜仪式中被高声诵读的。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里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里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民数记11:16-17)

也就是说,上帝要亲自莅临并膏抹那些长老,使他们成为以色列民的领袖,和摩西一道领导以色列民。

摩西出去,将耶和华的话告诉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长老中七十个人来,使他们站在会幕的四围。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灵停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民数记11:24-25)

这个“七十”,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七”代表圆满,“七十”就代表所有的以色列民。这个事件,其实是后来上帝圣灵降临的预表。在摩西时代,就有一个这样的预言。

但有两个人仍在营里,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本是在那些被录的人中,却没有到会幕那里去。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有个少年人跑来告诉摩西说:「伊利达、米达在营里说预言。」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就是摩西所拣选的一个人,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数记11:26-29)

这一段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约翰福音》(思高本译作《若望福音》)中,耶稣就对在夜间访问他的那个法利赛人说,风在这个世界上吹,它愿意去哪里都是它自己的意愿(约翰福音3:8)。这个“风”就指的是圣灵,没有人能够控制圣灵。圣灵愿意停留在哪里,就停留在哪里;它愿意把自己的恩惠施给某一个人,就施给某一个人;它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也不受到建筑物的限制。这段经文指出:不是只有在庙堂中,才有上帝的灵存在。另外,这段经文也是一个预言,它预言了上帝的百姓都是先知(不局限于那七十个长老)。这个预,就在圣灵降临节那一天实现了。这段经文中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上帝的应许在今日(圣灵降临节)得以完美的实现。

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经文,是从《先知书》中摘要的,是《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

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禾场必满了麦子;酒榨与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上帝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致羞愧。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约珥书2:23-32)

我们最熟悉的其实是第28节和29,因为在圣灵降临节的那一天,

也就是路加在《使徒行传》的第二章里写到的:大家都说,他们这些人为什么都在说我们的乡谈,用我们的乡谈来赞美上帝呢?这时候圣彼得就说话了,第一次把福音传给了这些人。他所引用的经文就是《约珥书》第二章的28节和29节,所以我们对它很熟悉。正是在(圣灵降临的)这一天,这个预言实现了。

如果你要是不熟悉经文的话,你就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语境。在古代,人们熟悉经文,你只要说一个词,他就知道这一整章经文都在说什么。

所以,彼得没有把《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全都说出来,只说出了这两句。但是,这段经文的语境还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他没有提到圣灵,而是提到了雨、甘露和水,这些水是赋予生命的。为什么说它是赋予生命的呢?经文谈到了谷物的丰收,对吧?这个“谷物”其实就是指小麦,还有酒和油,这些物品在经文的语境中都是圣物。为什么圣物呢?因为我们的圣事,例如:感恩祭、敷油礼,代表了上帝对人间的恩赐和对生命的赐予。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的背景正是五旬节。在五旬节这一天,人们要庆祝谷物的丰收,并把这些收获的成果献给上帝。因为上帝通过恩赐五谷丰收,而赐予我们人类生命。更重要的意义上,上帝通过赐予摩西律法,向以色列民启示了他的名。以色列民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神的名呢?就是在摩西接受了律法的时候,上帝把他的名启示给了摩西和以色列民。所以,《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其实讲的就是五旬节这样的一个语境。当时约珥先知所处的时代,五旬节庆祝的就是谷物丰收和上帝赐予律法。但是,经文又说了未来的时候,这是一个预言,这个应许的完美实现是在当上帝要用圣灵来浇灌你们的时候。

《约珥书》第二章第30节的经文又说:天上地上要显出奇事,有雪、有火、有烟柱,太阳变成黑色,月亮变成血红色,还有耶和华大有可畏的日子。在古代犹太教中,这些经文指的是自然界的一些异常现象,或人类社会的一些异常现象。它所指示的就是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一些信号和象征。也就是说,这个圣灵要被赐给人间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末世的到来,就是要为最后的审判做准备了。

所谓的“末世”就是希腊文的“Eschaton”。它的意思不是说在这一天所有东西都会被毁灭,而是指最后的、最末的世代。这个世代是由上帝的道成肉身而开启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末世。

所谓“末世”,不是一个悲观的说法,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绝望的时间段,而是我们所向往的时代,是我们在圣灵中所经历的,这种经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所向往的,要在整个创世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就是上帝的降临并与他的子民同在。在那时,天和地都要被更新,所有的人也要被更新。那时候,所有的生命都会复活,还有最后的审判。以上所述,就是圣灵降临和末世预言之间的关系。这个末世预言就是《约珥书》的预言,是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得到实现。从圣彼得引用这段经文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使徒就是这样理解《先知书》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约珥书》经文谈到了“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什么是上帝的灵呢?上帝的灵是非受造的火,因为上帝就是火。但它所用的这个词汇,却是“雨水”、“甘露”。这就是说,这个圣灵其实就是门徒的洗礼。

还有一些经文,也是要在晚祷(抵暮课)中宣读的,就是《以西结书》第36章。

我必从列国带领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领你们回到本地。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你们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祖先之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以西结书36:24-28)

这段经文和前面所说的那些经文有一些相关的地方。第一,圣灵的降临是为全体人类的悔改,从而重新回归上帝而设置的。第二,它也谈到了用洒清水的方式来洁净你们(人类)。这个水和火的洗礼在此又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目的就是把这律法放在人的心里,放在人的灵魂中。这样人类就不会再因为人的罪性而不断违反上帝的律法。所以,这段经文和昔日摩西所接受的律法(以色列民和上帝所立的约)产生了一种联系,那个约(摩西律法)都要被更新,人类要成为被造的新人。换言之,能够遵守并愿意遵守律法并不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而是上帝圣灵的力量,圣灵居住在人心中而产生了新人。

以上这些经文,就是我们在教堂举行晚祷(抵暮课)的时候所听到的。这些经文,又通过礼文和我们的赞词而得以诠释。例如,在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中,我们会念这个“Kathismata”。“Kathismata”就是在我们在读了《圣咏》之后,接着念的一篇赞美诗,它就是对经文的一种诠释。由于我的译文不是很优美,所以我把英文版也放在这里。如果你能阅读英文,就可以对照两个版本的译文。我觉得自己的译文,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让我们信众来欢庆这最终的节日:这是五旬节,应许和指定的时日都在此时实现。因为在今日,圣善者护慰师的火焰直下到大地之上,像火舌一样,祂光启了众门徒,使他们被接纳为天国的成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上帝是火、是光,他以自己的光启明了整个世界。

“圣灵的源泉下来世间,分发成火河的支流,浇灌了众使徒们,以光明指引他们。那圣火是为他们洒下甘露的云彩,用光充满他们,用火焰浇灌他们。借着他们,我们也领受了恩赐,火与水的奥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这一段唱词,就是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先知预言的解读。首先,我们看到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在《使徒行传》中描述的那个事件,而且它还向我们解释了这个事件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灵的洗礼,通过这个洗礼,我们才得以接受上帝的启示和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被光照了,突然明白了真理,真理之光在我们心中闪现。如此,我们就接受了上帝的真理。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段礼文实际上是对经文的释义,是在礼仪的语境下对经文的诠释。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意义——圣灵降临节还是对《圣经》中的另一个应许的圆满实现。

在《创世纪》第十一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其实也是“巴比伦”,这两者在希伯来文中是同一个词。“巴比伦”有象征意义,它是人类对上帝叛逆的象征。

那时,全地只有一种语言,都说一样的话。他们向东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让我们来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柏油当泥浆。他们说:“来,让我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要为自己立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面上。”耶和华降临,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了同一个民族,都有一样的语言。这只是他们开始做的事,现在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没有什么可拦阻他们了。来,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他们就停止建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全地的语言,把人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世记11:1-9)

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之一,就是把这个“巴别塔”事件进行了完全的反转。

我们看到在向晨课的小赞词中就提到了这段经文,“当至高者起初下来,变乱了人们的语言,祂分开了众民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人们所做的事情,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建一座高塔,这样他们就能够一步登天。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崇拜自己,把自己当作神。这种行径,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一样,是严重的罪行。“而当祂将火舌分开的时候,祂把所有人类召唤成为一体。”借着圣灵的分施,他把所有的人类又召集起来,使其成为一体。这些人在接受了圣灵之后,就开始用万邦的语言来赞美上帝。因此,这是对当时“巴别塔”事件的一个反转,或者说是彻底的扭转。

这个小赞词又说:“快来靠近我们,靠近我们,无所不在的上帝,就像祢永远与祢的使徒同在,也请祢将我们与祢联合,我们渴求祢,仁慈的天主,在与祢的合一中让我们能称颂赞美祢至圣的圣灵。”

在“巴别塔”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类崇拜自己,要和上帝平起平坐。而在这里,圣灵的降临使我们不仅彼此合一,而且和上帝合一。上帝以这样的方式,来到了人类中间。

我们刚才说的是第一点,经文和礼文向我们传达了圣灵降临节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它是上帝对人类应许的完美实现。那么,圣灵降临节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是圣三一上帝向人类的彰显。人不可能凭借自己有限的智慧来认识上帝,我们对上帝的任何的认识,都是来自上帝的自我启示。如果说基督的复活节(葩斯哈)是上帝圣子向人类的彰显,那么圣灵降临节就是上帝圣灵向人类的彰显。

关于圣灵的阐述我们可以参照《尼西亚信经》

在《尼西亚信经》中,第一句经文讲圣父,接下来讲圣子,到了第八句经文就讲圣灵。在此很多人就会意识到这是正确的,《尼西亚信经》的内容依次是:圣父、圣子、圣灵、教会,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上帝观和教会论。但是,还有一点我想请大家注意:教会和圣灵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因为圣灵被赐予使徒,才有了这个独一、神圣、大公、传自使徒的教会。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我们才有了洗礼,不光是用水洗,更有圣灵的膏敷。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死人才能够复活。因为圣灵在我们之中居住,我们才会有来世的生命。所以说,教会的存在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离的,这一点在《尼西亚信经》中也有很清楚的阐述。

圣灵的性质在正教的礼文中有清楚阐述。

有些朋友可能很熟悉天主教的节期,但在正教中只有两个节期。第一个节期,是基督复活以后的一段时期(葩斯哈庆节)。在这个节期内,基督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要在每次祈祷的开端加诵一段祷文:“基督自死者中复活,以死亡践灭了死亡,向坟墓中的人们赐予了生命。”在葩斯哈庆节期间,这段祷文要在一切仪轨课颂前后加诵三次。

在圣灵降临节之后,我们就要借着圣灵,在灵内对上帝祈祷。在这个节期内,我们每次祈祷所念诵的开篇祷文(正教圣灵祷文)如下:

天上的君王,护慰者,真理之灵,无所不在、充盈万有者,圣善的宝藏,赋予生命者,求你降临并居住在我们内,洗尽我们的一切污秽,圣善者啊,拯救我们的灵魂!

这篇祷文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圣灵的称谓,这些称谓一共有七个:

  1. 他是天上的君王;
  2. 他是护慰者,是安慰我们的;
  3. 他是真理之灵,教给我们真理;
  4. 他无所不在,不受地理、地域、时空的限制,独立于人类、世界而存在;
  5. 他是充盈万有者,是使得万物能够存在的力量;
  6. 他是圣善[5]的宝藏,世间的一切美善都来自上帝圣灵的恩赐;
  7. 他是赋予生命者,是生命的来源、源泉。

在圣灵的这七个称谓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圣灵的祈祷:求你降临并居住在我们之内,洗净我们的一切污秽,最后求圣善者(圣灵)拯救我们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从圣灵降临节之后,每次祷告的开篇祷文。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视频片段。这是在北美的一个正教会,当时的场景是抵暮课。在做抵暮课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kneeling service”,就是大家都要跪下来,由司祭带领大家祈祷,请求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他们是用英文来唱这个祷词的,我就把这篇英文祷词放在屏幕右边。大家如果懂英文的话,可以看看这个祷词。

在做向晨课的时候,我们还要听到一些祷词,如赞美诗、唱词等,其实它们都在教导我们圣灵是什么。圣灵把他的本性、性质、所做的工作启示给了我们。

例如,我们会听到这篇赞美诗:“圣父是光,圣言是光,而圣灵亦是光,祂以火舌的样式被发送给使徒们;通过圣灵所有受造者都被光照、被引领来崇拜圣三一。”上帝是光,是非受造的光。这个观点不是我们正教会中的某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或是用哲学思辨得出的结论。它不仅是圣灵给使徒、教父的启示,也是很多圣徒亲身经历过的。很多圣人在上帝赐予恩典的情况下,真正看到了非受造的神光,这是只有通过信仰的眼睛(spiritual eye)才能看到的上帝之光。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向晨课中还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唱的:“圣灵自始至终都存在,现在直到永远,祂无始无终;但祂永远与父与子同等同列。祂是生命并创造生命;祂是光明并赐予光明;祂神性本善,并是万善之源;经由祂,父被人所知,子得人荣耀;经由祂万民口称唯一君王,唯一圣约,给圣三一的唯一崇拜。”

这篇赞美诗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圣灵的性质:圣灵是无始无终、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因为他是造物主,所以他没有始也没有终。圣灵和圣父、圣子是同等的;他本身就是生命,他也是生命的创造者;他本身就是光明,并赐予了光明;他本身就是善,而且是所有的善的源头。

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圣灵的做工(energy),或者说是他的救恩。圣灵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有圣灵,圣父才能为人所知,圣子才能被人所荣耀。而且,由于圣灵的做工,万民才会认识那唯一的上帝、唯一的圣约和唯一的崇拜。

在做向晨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篇赞美诗,实际上就获得了神学知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上神学院,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学习神学。但是,在礼仪崇拜中,大家就接受了这些真理的教导。所以,礼仪崇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塑造信徒的一个场景,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言归正传,圣灵降临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把三一上帝启示给了我们。

还有,圣灵降临的第三个重要意义:它是教会使命的开端。 这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那一天,圣彼得开始宣讲福音,福音开始从耶路撒冷传播到整个世界;在那一天,有几千人受洗,成为教会建立的标志性事件;这些都是《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

以正教会的视角来看,圣灵降临节这一天并不是要求我们重新受洗,而是对我们受洗的纪念。所以在这一天的圣礼仪中,平时我们唱的《Trisagion》(圣三诵):Holy God, Holy Mighty, Holy Immortal One, have mercy on us.”(圣哉上帝,圣哉大能者,圣哉永生者,怜悯我们。)被这一句唱词替代:“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阿利鲁伊亚!”这句唱词,是选自圣保罗的《加拉太书》的第三章的第27节,成为了我们的礼仪用语。它的意思就是说:圣灵的降临使我们受了圣灵的洗。这个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正是圣灵的洗礼才成就了教会。

在《马太福音》中,基督给使徒和门徒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他们去给万邦的民施洗,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来施洗。只有在圣灵降临之后,这样的使命才能开始实现。所以圣灵降临节是教会的开端,这样的重要意义在我们的大赞词[6]中也能得以体现。

圣灵降临节的大赞词,是这样的:“基督我们的上帝,祢是受赞颂的,祢把渔夫们揭示为最智者,将圣灵赐将他们,并通过他们,祢将整个世界收入祢的渔网中,挚爱人类者啊,荣耀属于祢!”

在这段唱词中,谁是最智慧的人呢?不是那些哲学家,而是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渔夫。因为基督的十二使徒都是渔夫,但是通过圣灵的赐予,他们成为了真正知道上帝智慧的人。通过这些渔夫,上帝把整个世界收入他的渔网之中,把人类拖入天堂。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是挚爱人类者,他是一个善的上帝,对人类只有善意,是人类的朋友。我觉得这段唱词特别美。

解析圣像《圣灵降临节》

最后,我想以这幅圣像,作为本场讲座的结尾。

圣像是正教礼仪崇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正教会中,《圣经》不仅有思辨性的使用方式(教父著作之中就有不少解经的内容),还有听觉上的使用方式(诵读或唱咏经文,在经文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礼文也是如此)。还有第三种对《圣经》的使用方式,就是在视觉上使用,它的成果就是圣像。圣像,就是用图像这种媒介来表达《圣经》内容的成品。

大家看到的这幅圣像,描述的就是圣灵降临的场景。

圣像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越性。这幅圣像的历史性在哪里呢?这十二个使徒,他们在那一天领受圣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然而,圣像也具有超越历史的意义,它讲述的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你看这幅圣像的画面,有十二位使徒。即使在历史上,圣保罗当时不在场,他仍然在这幅圣像的画面中出现了。因为圣像讲述的是一个永恒的现实,

教会是在十二使徒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幅圣像的形式是这样的:它的画面下方是一个半圆,代表使徒或教会的合一。这个半圆的结构,让敬礼圣像的人被吸入到这种合一之中。当我们以信心来观看、敬礼这幅圣像的时候,我们就被纳入到它这个圆周之中,成为教会的一部分,这就是这个半圆的意义。在画面上方也有一个小的半圆,这个半圆相当于上帝,由这个半圆同一个来源发散出来的十二道光(火舌)降临在这些使徒的头上。画面的最下方还有一个半圆,这个半圆中有一个老人,他拿着一条长巾,长巾上面有十二卷书卷。这个老人代表的是世代或世界,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世代。这个“世界”并没有贬义,而是指等待上帝救赎的世界。因为这个人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所以他是一个老人的形象。他手中所拿的十二卷书卷,和每一个使徒手中的书卷是对应的。这些书卷代表的是什么呢?它代表的就是这个应许的实现,这个世界在等待使徒们的收割。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五旬节最初就是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节日,它是一个收获的节日。进一步说,这些书卷象征整个世界将要被上帝收获并进入他的圣殿,世界在等待使徒来收获。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这个画面上,你一眼就能看出圣彼得和圣保罗。顺便说一下,在所有的正教圣像中,圣彼得和圣保罗都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人们记住了他们的长相。所以圣保罗就是这个样子,圣彼得也就是这个样子,你可以很容易就认出他们。但是,在他们之间有一个空的座位,这个空的座位是夫子的座位,就是他们的老师(拉比)的座位。这位老师是谁呢?就是基督。虽然基督是不可见的,但他与他的门徒同在。这个座位就代表他和他的门徒的同在。

以上,就是我对这幅圣像的解析。

结语

我们今天讲述的是经文、礼文和礼仪崇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圣灵降临节为例。其中,我们还讲到了经文和礼文揭示的圣灵降临节的至少三个重要意义:

1.圣灵降临代表上帝对人类应许的圆满实现;

2.它把圣灵启示给人类,我们因此能够认识到上帝圣灵的性质,以及他在人类社会中所做的工作;

3.圣灵降临节是教会的开端,也是福音传向万民的开始。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1] 精神化(圣化),指赋予某些事物一些精神上的意义。

[2] 圣灵(Ru-ach)在希伯来文中就是“风、呼吸”的意思,引申为“上帝的呼吸”。

[3] 此处的“犹太人”不是指地域意义上的人群,而是指宗教信仰群体,包括犹太人(血缘意义上的)和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宗教意义上的)。

[4] 正教会继承了犹太人的祈祷传统,一天之内有七次祷告功课(时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抵暮课。抵暮,就是日落的时候。按照《圣经》传统,日落时分是一天的开始。

[5] 圣善,指世间的一切美善。正教认为:如果没有圣灵的赐予,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美善。

[6] 大赞词:在重要节庆咏唱的一篇特定的赞美诗,概括了这个节日的重要意义。

讲稿正文结束

问答环节正文

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问答)

1 请Lydia老师解释一下“抵暮课”。

答:这个抵暮课,英文就是“Vespers”,它其实不是晚祷。“Vespers”是在日落的时候(下午六点钟左右,傍晚)所做的一种很重要的时课。晚祷是指“Compline”(寝前祈祷),“Compline”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时课。在正教会中,一天有七次时间固定的祷告(时课[1])。

2 中国大陆的基督徒所在的教派,大多不属于东方教会。所以,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正教)礼仪,对于中国的其它教派(天主教、新教)的教会来说,它们有没有参考的价值?或者说,我们如何学习正教礼仪并应用于(非正教的)中国教会之中?

答:时课是正教在一天之内的礼仪循环(日循环),当然还有其它的循环(周循环、年循环)。在一天的时间(从日落到日出)之内,首先是抵暮课(下午六点钟左右开始),然后是暮时课(晚祷、寝前祈祷)。在修道院里,修士还会念诵子夜课(中夜课),他们叫守夜祈祷。在日出的时候,有向晨课。除此之外,还有第一时课、第三时课、第六时课第九时课。以上的各种时课[2],其中最重要的是向晨课和抵暮课。

另外,所有的时课祈祷都指向圣礼仪,而圣礼仪(事奉圣礼)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就是诸正教父所说的“永恒的今日”,或者说是“第八日”。也就是说,圣礼仪是超越时空的。

理论上讲,向晨课是在日出的时候念诵,接下来就是第一时课。但是,在堂区的礼仪实践中(修道院的情况另当别论),通常在每周六傍晚会有抵暮课,主日清晨有向晨课,然后就是圣礼仪。[3] 可见向晨课不一定在日出时分开始,而是选在符合大家作息习惯的时刻。因为大家都要上班,还要照料家庭,还有可能需要开很长时间的车才能到达教堂。所以,只有在重大的节庆,例如圣诞节、复活节前的圣周六,才有所谓的这个“Royal Hours”。“Royal Hours”就是把第一时课、第三时课、第六时课和第九时课的全部祷文连在一起念诵,这是在非常特殊的时候才会有的礼仪。另外,在修道院里,所有的时课都是会按时进行的。

你刚才问到的那个问题,让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之所以讲这些,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能够产生一种向往、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一种希望。我并不是一出生就是正教徒,在2015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全家才被接纳进入正教。我深信正教的崇拜是真正正确的崇拜,也是非常丰富的崇拜。这种崇拜使人有一种灵魂超越俗世并得到升华的感受,而且对基督徒的灵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并不建议所有的正教会之外的朋友把这一套礼仪搬到你们所在教会的崇拜中,因为你没有正教传统的指引,就没有这个必要。有些教会有自己的传统,例如安立甘教会(圣公会)有自己的崇拜传统,天主教也有自己的崇拜传统。你在哪个教会,就按照那个教会的教导来进行崇拜。

新教(现代教派)与正教、传统的天主教(传统教派)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缺失了圣事

和崇拜,对吧?以洗礼为例,它在新教之中通常只是一个仪式,并没有改变信徒生命的意义。传统教派则认为:通过洗礼,“老我”(旧人)在浸入水中时与基督同死了,在从水中立起时又同基督一道复活了,重生了。但是,新教的很多宗派的洗礼其实就是一个仪式,没有圣事的意义。换句话说,洗礼在新教中只有纪念性,没有主和受洗者同在的神圣意义。除此之外,新教还缺乏圣礼仪。新教有仪式,但它的仪式不是圣礼仪。而圣礼仪是所有圣事(Sacraments)的基础、核心和指向。

所以,我不建议大家把正教圣事、崇拜搬到自己所在教会的礼仪实践中。你所在的教会有什么样的传统,你就按照它的传统来进行礼仪实践。那么如果在本地没有教会呢,甚至有的基督徒连聚会点都很难找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祷告,祈求上帝在生活中指引、带领我们。

大家可以每日诵读《圣咏集》/《诗篇》,它是教会的祈祷书,没有圣咏就没有正教的礼仪,而正教的时课经也是以诵读圣咏为起点的。所以即便非正教的朋友或者所在地没有教会的朋友,也完全可以每日诵读圣咏做为祈祷的规则,持之以恒。圣咏不仅是教会的祈祷书,也是基督和使徒们、历代基督教圣徒的祈祷话语。它教给我们如何祈祷,同时也通过说同样的祷词而使我们与天上、人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圣徒相通。

总之,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传统,或者说是产生一种对正教圣传的渴望吧,这种渴望是很重要的。

3 在当代,我们基督徒怎么做,才能得到圣灵的感动?或者说,我们如何领受圣灵?

答:对于正教徒来说,我们在领洗之后,就已经领受圣灵了。正教徒在受洗的时候,同时也要接受敷油。那个敷油的仪式,叫傅油礼[4],就是人得到圣灵恩典的印记。在正教之中,洗礼就包括了傅油礼,它就是水和火的洗礼。在天主教之中,在童年洗礼之后,成熟后还有一个圣事叫坚振,就有领受圣灵的意义。但是用水施行洗礼,其实也有圣灵降临的意义。圣洗圣事不是一个只有纪念意义的仪式,它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存在。从本体论上讲,这种改变就是我们在圣灵之中的新人,而圣灵也已经在我们之中。诚如圣保罗所说:“你的身体就是上帝的殿[5]。”为什么呢?因为圣灵在你我之中,我们已经有圣灵了。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但是圣灵确实是在我们之中的。以上就是我们基督徒领受圣灵的方式。

4 目前,在新教之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派别叫“灵恩派”,他们称自己的教派为“Pentecost”(五旬节派、圣灵降临派)。今天,您的讲座主题正好与五旬节有关,想请您评价一下这个五旬节派(灵恩派)。

答:就像耶稣说的那样:圣灵的风要往哪里吹,它就会吹向哪里[6]。因此,人是不可以去阻挡或限制上帝的,上帝愿意把圣灵赐给谁,是出于他的圣意。我们知道,上帝是善的,他愿意任何人领受他的圣灵。所以,我们确认在教会之内上帝的恩典是存在的,圣灵是存在的。

至于在教会之外,会不会有圣灵的恩典?这个问题,不是我所能判断的。我并不是说他们(灵恩派)没有接受圣灵,或者他们“说方言”之类的表现不是圣灵所为。对于这些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你可以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圣经》经文做一个对比。举个例子,我们刚才读到的《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载的——第一个圣灵降临节,门徒在领受了圣灵之后,他们就开始说方言。但他们说的“方言”是人能听懂的语言,是有内容的语言,是赞美上帝的语言。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不会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但懂这种语言的人会告诉他们:“你们在用我们的语言赞美上帝”。圣保罗也说过,圣灵的恩赐有很多种,他列举了几种不同的恩赐[7]。然而按圣保罗的排序,“说方言”是最末的一种恩赐。他还说:说方言可以,但是要一个一个地来,不能一起说,因为这样会产生混乱,让外邦人笑话我们[8]。因为在教会的崇拜中,这个秩序是很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对人们有所帮助。你说这个方言一定要有人来帮你翻译,别人才能听懂你说的是什么,大家在灵性上才能有所长进。如果要是没有人做翻译工作,别人也听不懂,那么你就最好保持安静。这是《圣经》经文和灵恩派信徒的表现之间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我曾经接触过灵恩派,根据我所观察到的现象,灵恩派信徒“说方言”的表现就没有秩序性,很多人一起就呱啦呱啦……我记得有一次,当时我在耶路撒冷的Capernaum(迦百农),就是彼得的岳母发烧,然后耶稣治愈了她的那个地方[9]。在当地的教堂旁边来了一群人。这些人是从巴西来的灵恩派信徒。然后,他们突然就发出了很多的噪音。我之所以说是“噪音”,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特别大。当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就问旁边的一个人,他告诉我:“他们在说方言。”他们每个人都同时在说,而且他们说的是没有人能听懂的“方言”。所以他们的表现和圣保罗、圣路加所描述的门徒说方言的情况大相径庭。

另外,美国的很多灵恩派人士,他们自称“圣灵”降临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又哭又笑、又学狗叫,还在地上打滚。对此,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圣灵降临的表现。

(阿甲的补充)我对东方教会的灵修文献有所涉猎。其实,在东方教会(特别是东正教)的灵修传统之中,这个“讲方言”的灵恩,极少被提及;常见的是讨论如何遵守主的诫命,以及操练心祷、默观的方法。

在正教的复活节礼仪中有一个传统特别让我感动,就是在复活主日,在教堂用教友们所知道的全部人类语言来宣读复活福音,用所有人类的语言唱咏,“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祂用死亡践踏了死亡,并将生命赐与坟墓中的人!”这就是和《使徒传》中描述的“说方言”最为类似的情形了!

总之,我个人对灵恩派的态度,是相对谨慎、消极(不认可)的。

5 刚才,您在解说圣像的过程中,讲到圣像画面中有十二个使徒,包括保罗。那么请问:通过摇签被选中的马提亚,在不在这幅圣像的画面上?怎么理解马提亚的地位?

答:对于这个“十二使徒”,我觉得不应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耶稣在世的时候,他的使徒肯定不止十二个,对吧?12这个数字,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这个“12”,它代表了一个特定集合内的所有人。12是一个象征,就像70这个数字。新约中说,耶稣不仅有十二宗徒,还有七十门徒,这七十个门徒也被派出去传福音了。所以你看,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代表整全。

6 我听到有些天主教徒说:上帝给人类的启示确实已经完全了,但是人对启示的领受和了解还不完全。比如说,我在10年前对一些神学理论持有某种看法,但在10年后,我就会有新的、不一样的理解。他们说:启示是完全的,但是人对启示的领受是渐进的,所以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东西加进来。这并不意味着启示不完全,而是他们原来领受得不够完全。但是,我们在这里讲的不是人的作为,而是教会。这个真理是启示给教会的,而这个教会是基督的使徒创立的。没有人(除非我们成圣以后)能以个人的智慧去理解上帝的真理,上帝的真理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当然,我们灵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我这里说的启示,是指上帝通过圣灵一次性的启示。对于这个启示,正教和天主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我觉得你的这些朋友也许不太了解天主教的教义。现代天主教有一个圣人叫John Henry Newman[10],他以前在安立甘教会,后来改宗天主教。Newman就提出了这个“渐进式的启示”的观点,他说圣灵给教会的启示是渐进式的,所以教会可以在信条、教理上有所创新。

天主教的一些信条,在正教之中是没有得到承认的、有争议的。比如说“炼狱”,还有一个就是“圣母无染原罪”。在正教中没有这样的信条。这些天主教的信条在十二至十四世纪之前是没有的,但是在这之后却有了。他们说这是上帝的圣灵给教会的渐进式的启示。在正教徒看来,这个观点是有争议的。

因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只能慢慢地认识神的启示。当然,我们必须要有灵命的成长,这个是正确的。但是,关于救恩的真理以及其它所有的启示,已经一次性地、全部地交付给使徒(圣徒)了[11],这是《犹大书》所说的,所谓的“圣徒”就是指使徒创立的教会。有人可能会说,在教会历史中不是还有新产生的东西吗?比如,在四、五世纪形成的新的节庆,甚至还有信经,教会的大公会议决议,等等。我们要说,这些不是新的启示,而是教会对那已经存在的整全启示的逐步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在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困难之中,对它进行新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被启示的真理仍然是同一个。比如说,当福音被传到中国的时候,你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应用上的某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改变或增加教理、信条,而是对真理在全新语境下做出新的阐述、应用,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7 圣像画最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圣像画最早是在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通过考古我们发现最早的圣像画是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在墓穴中进行礼仪崇拜,当时就已经有了圣像。当然,那个时候的圣像和现在的圣像不同,不像现在的圣像这样有艺术的精致和象征符号的系统化。最初几个世纪罗马墓穴中最常见的圣像有三类。首先就是《The Good Shepherd》(善牧),也就是圣咏第23首说的,“The Lord is my Shepherd”(上主是我的牧者),表述的是复活的信仰。第二,是Jonah(约拿)在大鱼腹中复活的图像。另外还有三圣童在火焰中赞美上帝的图像。最常见的圣像为什么是这些呢?因为这些图像是复活的象征。在墓穴中和举行圣礼仪的基督徒同在的是殉道士的遗骨,也就是圣髑(圣遗物)。在殉道士的圣髑之上,基督徒建立了祭坛。在这些祭坛上,他们举行圣礼仪,盼望复活。

另外,“鱼”是早期基督徒使用的一个符号,它是基督的象征。除了鱼以外,早期基督徒还使用“the anchor”(船锚)这个符号,它是教会的象征,因为教会就像是一艘稳定的船,而锚是十字形的,代表庇护的希望。但是,这些符号都不是圣像,因为圣像是上帝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可以向圣像敬礼呢?因为不可见的、无形的上帝道成肉身,取得了人的形象。敬礼圣像是透过象征崇拜上帝。另外,我们为什么可以敬礼圣人呢?因为人承载的是上帝的形象,而圣人恢复了被亚当和夏娃犯罪而毁坏了的上帝的形象。简而言之,圣人承载着完美的上帝的形象。我们敬礼圣人,就是敬拜上帝的形象,因此我们可以向圣像敬礼。也正因如此,除了人的形象以外,其它的形象、符号只是象征,而不是圣像。

8 您说正教是没有炼狱说的。那么,一个正教徒去世了,他的灵魂会去哪里呢?

答:正教信仰对死后之事,并没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但是,正教继承了圣经的教导和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的理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死去的人就是睡去了。他们睡去了,并在等待复活。见但以理书,12:2.

还有一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不同,但不矛盾。这种说法认为,我们肉身死去之后,马上就要在上帝的宝座之前接受审判;如果你是圣徒,你就会进入天国和基督同在。在《启示录》中,这种说法就有所展现。那些殉道的圣徒,他们领了白袍。为什么是白袍?白袍是司祭才有资格穿的。白色象征圣徒的纯洁,也意味着他们像天使一样在天上拥有了司祭的身份并能为地上的人代祷。这就是圣徒死后的归宿,他们与上帝同在。


[1] 可参见网站“中国正教会”列出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时课经》,网址:http://www.orthodox.cn/liturgical/index.html

[2] 可参考https://orthodoxchina.cn/school/catechism/1jiaohuiheliyi/7_liyidexunhuan/

[3] 抵暮课和向晨课在主日前夜合并成一个礼仪,称为彻夜祈祷。资料来源同上。

[4] 傅油礼与傅膏礼有所区别,前者在洗礼之前,后者在洗礼之后进行。资料来源同上。

[5] 哥林多前书6:19

[6] 约翰福音3:8

[7] 哥林多前书12:4-11

[8] 哥林多前书14:27-28

[9] 马太福音8:14-15

[10] 圣若望·亨利·纽曼(英语:Saint John Henry Newman;1801年2月21日-1890年8月11日)原为圣公会的牧师,在1845年皈依罗马天主教,并领司铎品,成为一位天主教神父。后来于1879年被教宗良十三世擢升为枢机,不过他并未被祝圣为主教,而是以司铎的身份获得执事级枢机头衔。纽曼对于罗马天主教的影响相当大,他的思想尤其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期间深具影响力,《慈光歌》为其著名赞美诗歌。

[11] 犹大书1:3

海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