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教会历史

通识课:殉道精神(视频+油管+讲稿)

按:公开通识课,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三课:殉道精神将于2023年3月24日晚八点(北京时间)开始,已经讲完了。网站和油管视频如下,讲稿已经整理出来。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答环节将置于期刊栏目下,敬请期待,也欢迎转发推荐。注意:国内用户需退出手机端才能看到网站视频。

 

殉道精神

——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一季第三课

讲员:袁永甲

 

早期教会的史料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讲一下方法论,有的人可以站在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有的人可以从一个外邦人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也有很多人是从异教徒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我们讲的是教会历史,我们秉持基督徒的立场,那我们今天的讲座就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教会受逼迫的这件事情,提供这样一个视角。关于罗马帝国如何看待基督教,以至于逼迫基督教,前一段时间孙泽汐博士开的一个讲座,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比较均衡一点,他可能把以前罗马帝国的视角,还有基督徒的视角都考量到了,从这个里面探讨政教关系。

 

我们这堂课是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这件事情,这是我们的视角,因为在历史上,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派别,不同的信仰人群之间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罗马帝国逼迫基督教,我们采取的立场是基督徒的立场,所以我们参考的史料主要是来自于早期教会比较有名的史料,像教会史。 还有早期非常有名的著作,目前都已经翻译过来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早期教会的话,可以去读一下比如说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有不少关于早期教会受逼迫的时候的一些史料,比较早的史料,就是来自于尤西比乌的《教会史》,还有一本书是《使徒教父著作》,里面留下了不少使徒教父的一些史料,我们就从这些史料来看早期教会的殉道精神。

在早期教会,基督教受罗马帝国的逼迫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在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有一位罗马帝王形成了一个为罗马帝王烧香的习俗,他们立像烧香,因为在异教当中,很多有名的、有权势的人,他们就会给他造一个像,甚至在各大城市设立祠堂,然后规定有一天来向这个帝王烧一次香,然后进行一个礼仪,就表示帝国的臣民对这个帝国政权的服从、顺从的一种宣誓的状态。 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就等同于偶像崇拜了,那为什么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偶像崇拜呢?因为烧香、献祭这个动作是献给神灵的,对于基督徒来说,在所有的异教崇拜当中充满了这种烧香和献祭的行为,给帝王烧香献祭,对基督徒来说,那就相当于认为罗马帝王是他们的一个神灵,就是相当于上帝一样,所以早期基督徒就受到了很大的逼迫。早期的教父居普良,他的《论教会合一》里面谈到因为向帝王烧香献祭这件事情,有些教会就分成了好几派,有的人为主殉道了,有的人妥协了,有的人贿赂,这些现象都出来了,这是一个方面。由于基督徒不向罗马帝王烧香献祭,那么对于罗马帝国的政权来说,就相当于威胁到了帝国治理的安全,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其实在任何时代都一样,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我们现今的各种政权,它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臣服在政权的治理之下,如果你因为信仰的缘故而不臣服它的一些政策规定的话,它视为对它这个政权的挑战,在罗马帝国也是类似的现象。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异教的崇拜。最后一个逼迫的原因,在使徒行传里面已经说过了,其实对于基督教来说,最初罗马帝国是看不到它的,认为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后来发现犹太教开始大规模的逼迫基督徒的时候,它才逐渐意识到,他们是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出来的基督徒。所以,当时的基督徒不但受到犹太教的迫害,还受到罗马帝国政权的迫害,也受到一些异教徒的迫害。早期的像奥利金写过一本书叫《驳塞尔修斯》,这个塞尔修斯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异教哲学家,他就专门写文章批驳基督教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奥利金就写了一篇文章来为基督教辩护。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一开始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然后它就融进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文化背景里面,它不但受到犹太教的逼迫,还有来自罗马帝国的政治压力,以及面对各种异教风俗的这样一个环境。

那么基督徒是如何看待为主受逼迫这件事情呢?罗马帝国大规模的逼迫是比较少的,都是一些零星的逼迫,大规模的逼迫时间都比较短。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逼迫的历史,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公元30年到100年在司提反被害后,在耶路撒冷遭受了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来自犹太人的迫害,这个记载于使徒行传,这件事情明显最初是来自犹太教的迫害。罗马帝国第一次在政治上对基督徒进行迫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教会史的记载,第一次的国家逼迫来自于公元63年在罗马的一场大火,当时是君王尼禄统治期间,这个尼禄就把这场大火归咎为基督徒的原因,因为基督徒不敬拜其他异教的神灵,也不拜罗马帝王,所以就在尼禄统治期间,使徒保罗就在罗马被斩首了,使徒彼得也在那里被钉上了十字架。

所以在教会史中记载,罗马当地至今还遗留着彼得和保罗的墓地,这佐证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所以是这个罗马帝王尼禄在公元63年的时候就已经开了这样一个头,从此以后整个罗马帝国,在他之后的一些帝王对基督教的态度,在君士坦丁之前,都是倾向于逼迫的态度。因为在罗马帝国,他们认为这些异教的神明,有战争之神、土地之神、生育之神,你拜的话,就可以打胜仗、可以保证物产丰富,或者保证国家安定繁荣,而基督徒不拜这些神明,也不向罗马帝王献祭。这对于罗马帝国来说,那你就是跟我对着干,你不维护这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你在挑战这个政权,所以他们就开始逼迫基督徒,这个逼迫不是基督徒自找的,基督徒做这些事情纯粹是因为信仰的原因,但是做这些事情,就是给当时的罗马帝国造成了挑战。

所以你们看到这个区别,他没有自己说我要反抗这个政权,不是,他们就是想过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想把这种生活活出来,想这样活出来的时候,就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规模的冲击和张力,就像保罗当时宣教一样,他是来颠覆这个世界的,因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信仰在基督徒团体当中,从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这种生活模式和信仰,挑战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包括它的世界观。所以说政教关系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属灵争战,接下来你们看到这些使徒们和教会史的记载,你就会看到这种属灵争战。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属灵争战,但是从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由于你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安定地统治这个国家,于是我就要逼迫你,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根据教会史的记载,当时给君王的一封信件,在公元112年的时候,这个君王回信说在小亚细亚地区,小亚细亚是一直以来是基督教的重镇,从一开始就是,使徒彼得、使徒保罗、使徒约翰都在小亚细亚地方传道,所以那里的基督徒非常多。在小亚细亚地区,仅因承认是基督徒,就会受惩罚、遭逼迫,他会问你三次「你是不是基督徒」,问三次以后,如果还不否认的话,那么就会被抓去受逼迫,甚至进到斗兽场里面殉道。在公元177年的时候,在高卢地区有逼迫,在公元180年,在罗马地区也有逼迫。在教会史里面,他记载了受逼迫的程度,说:

他们忍受暴徒的种种恶行:嚎叫、击打、拖拽、抢夺、监禁、投石,以及狂怒暴徒对所痛恨之敌人所可能做的一切折磨,接着,他们被拖到市集,接受保民官和城市官员的控诉,他们一旦公开承认基督,就会被关入牢中,听候总督的到来,之后,他们会被带到总督面前,遭受残酷刑罚。(《教会史》5.1.3-2.2)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从古至今,基督徒所面临的逼迫就是这些,恐吓以及通过种种的酷刑,让他来放弃这种信仰。

我们来看这张地图,描述了刚才的这些地方。亚细亚地区,还有高卢地区,当时几乎整个罗马帝国,可能包括现在的英格兰地区都已经开始有基督徒了,但是基督教的重镇,基督教非常兴盛的地方就是在地中海东岸地区,还有北非地区,北非的这些地方非常兴盛,在西欧是以罗马为中心,也形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镇。

我们今天就侧重来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看待受逼迫的。我只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使徒教父的例子,一个是安提阿的伊格纳丢,另外一个是波利卡普,都记载在使徒教父著作里面,我推荐大家去读、去体会一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面临、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

叙利亚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丢,学者们的意见还不太一致,但都肯定他是为主殉道了,我们看到这幅画,是把他带到了斗兽场里,然后被狮子咬死了,就是这种殉道方式。安提阿教会在早期教会当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几乎可以说早期教会的中心不是罗马,也不是君士坦丁堡,甚至都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安提阿,因为安提阿是整个的宣教中心都在那里。在安提阿,伊格纳丢是继彼得和友阿丢之后的第三任主教,友阿丢在使徒行传里面有记载。政府当时逼迫基督教,他们不是抓捕平信徒,而是抓那些非常有名望的主教,各大城市的大主教,那安提阿的主教,显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政府因他是基督徒,就定他死罪,准备押送到罗马。在这期间,伊格纳丢还是可以写信的。在罗马帝国,虽然在政治上有这种压力,但是没有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还可以探访,所以他途经不少城镇的时候,这些城镇的基督徒就出来跟他见面,他还有机会把这些信写给各个城镇的当地的主教和神父,然后让他们读给当地的平信徒。他之前写了七封书信,致罗马人书是他最后写的一封书信了,因为他要在罗马受审,受审之后就要殉道了,所以他在致罗马人书里面比较清晰地谈到了他对殉道的态度和看法。他整体的文风就是劝勉信徒不要阻止他殉道,他是渴望为主殉道的,因为这些信徒在想方设法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救出来,但是他劝勉他们不要这样做。

我们接下来就具体来看他在这封书信里面谈到的他对殉道的看法:

借着祷告上帝,我得以见到你们配得上帝的面容,以至于我所领受的过于我所祈求的,因为我盼望为耶稣基督受锁链捆绑的时候向你们问安,倘若他的旨意是把我算作配得达成那结局。受迫害的开始是安排得很好的,只要我得到恩典去领受我的分,而不受干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爱我反而害了我;因为你们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做是容易的,我要到达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除非你们宽容我。(1.1-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他要接受罗马总督的审问,最终确定殉道之前,写给这些罗马基督徒的信件,在这里很明显你可以看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的爱反而害了我」,这句话就是说你们不要想办法把我救出来,我已经准备好殉道了,但他没有说「殉道」,他说的是「要达到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他想以此来恐吓基督徒,让他放弃信仰,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他说「我为主殉道才是我达到上帝那里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的眼界是不一样的,对于世俗政权来说,我都可以把你弄死了,难道你还不害怕吗?伊格纳丢说,「我不害怕呀,我为主殉道是我与上帝联合的一种方式」,他认为为主殉道才是真正的达到上帝那里,不然的话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看到,伊格纳丢这种对上帝的渴望和爱已经达到了一个视死如归的地步,死亡对他来说反而成为一种解脱和与上帝联合的方式,所以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属灵和救恩的角度来看待殉道。他完全没有指责罗马政府,你们不应该逼迫我。这样的意思,在他的《致罗马人书》里面其实谈得不多,在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倒是谈得很多,因为德尔图良见证了很多基督徒为主英勇殉道完全没有惧怕、没有恐惧,非常平安喜乐地为主殉道,所以他是因为这个被震撼到了,于是他也信主了。

伊格纳丢这种殉道的精神,在我们当今的时代,这种殉道的精神,我们是否还有?我们应不应该效仿这些使徒教父们的这种殉道精神呢?伊格纳丢在他的书信中又说道,「我写信给众教会,向众人强调我是自愿为上帝而死的,除非你们阻挡我。」在这里可以看到就是耶稣所说的,他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已经说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他就讲到了这种为义受逼迫或者因他的名,因为信仰的缘故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伊格纳丢接着说,「我恳求你们不要“不合时宜地恩待”我。请让我成为野兽的食物,通过他们,我可以到达上帝那里。我是上帝的麦子,要被“野兽”的牙齿压碎,好证明我是纯正的粮。而且,你们最好哄诱那些野兽,叫他们成为我的坟墓,不要留下我身体的分毫,免得我睡去以后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样,世人再也看不见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就真的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了。请替我祈求主,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我不像保罗和彼得那样给你们下达命令:他们是使徒,我是个罪犯;他们是自由的,而我如今却还是个奴隶。然而,只要我受苦,就可以成为属于耶稣基督的自由人,且在他里面起来。在此期间,我身为罪犯,正学习无所欲求」(4.1-3)。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的这种谦卑,还有他看待殉道的态度,他不是急着为自己辩护,他很清楚他就是因为秉持了基督徒的信仰,过着基督徒的生活,而受到了这样的逼迫。他不是主动要去挑事儿,只不过是想在地上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活出来,他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他看来,他并没有强烈地谴责当时的政府做得不好,而更多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和主的爱的关系,他说「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很明显可以看出,他跟主是一种生死相许的爱的关系,就像使徒约翰说的,「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伊格纳丢也愿意为主、为信仰甘心地献上自己,他认为受苦是为主受苦,为主殉道是与主联合的一种方式。

他很谦卑,他认为自己不像使徒那样,他自己是个罪犯、是个奴隶,他也知道自己会被野兽吃掉,他的殉道方式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到,他完全是从属灵的角度在描述他的殉道,当然有一些其他的基督教的文献就会记载,有一些给基督徒施行审判的人,把基督徒杀死之后,他就看见天使把基督徒的灵魂接走了,然后他也信主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是对于现代的学术文献来说,他们觉得这个是不是有点迷信呢?基督教的圣徒传记,这些关于殉道的文献是不是不够客观呢?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什么叫客观?伊格纳丢说的这些客不客观?他相信主耶稣基督,他相信一位看不见的上帝,他愿意为主殉道,这是非信徒无法看见的领域,或者说这种领域只有凭着信心才能看见,而他要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领域,他通过殉道而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是伊格纳丢的殉道精神。在很多层面,我认为伊格纳丢很可能跟使徒保罗一样也是为主守独身的人,所以他完全把自己献上,你就会想到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说道,「你们要献上自己,成为活祭」,他在这里,真的是把自己献给上帝了,通过这种流血牺牲的方式献给上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这种精神的延续。

伊格纳丢又说道,「请宽容我——我知道什么是对我最好的。如今我终于可以开始作门徒了。愿所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不要嫉妒我,好让我得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烈火、十字架,以及与野兽的搏斗,致残、乱砍、扭断骨头、砍断四肢、粉碎全身,还有魔鬼的严刑拷打,愿这一切都临到我身上,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5.2)

现在可能教会里面说,一个人信主了,给他做一个门徒培训,大概几个月就好了。我们来看看伊格纳丢的说法,对他来说,为主殉道他才敢称自己开始可以作门徒了,为主殉道,才敢说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们现在是不是觉得达到耶稣基督那里太容易了,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作门徒、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献上自己的生命,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跟从主,要付出一切的代价达到主耶稣基督那里。对于他来说,殉道就是最好的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候的这种景况,基督徒如何看待受逼迫为主殉道这件事情。对于外邦人来说,对于世俗来说,我逼迫你、折磨你,是想让你放弃信仰,但对于基督徒来说,受逼迫、受折磨恰恰是到达耶稣基督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这里描述的这些词汇,不要以为这些是随便说的,肯定有不少的基督徒也受到了这样的折磨,殉道时受到这样的折磨。所以他说,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受这些苦没问题,这就是伊格纳丢的基本态度。他说,我与主联合要比我的肉身受苦重要多了,像保罗说的,我如今看主耶稣基督为至宝,只要我能到达他那里。所以,伊格纳丢作为一位使徒教父,他的观点,我相信在早期教会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我相信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么认为,几乎所有的在那个时候为主殉道的基督徒都是持这样一个态度为主殉道的。东方教会的救恩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生与主生死相许的爱情。在早期教会,其实透过伊格纳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了。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相信就好了,那他们的相信可不只是心里相信而已,他们的相信是殉道的那种相信,是为主殉道的那种信心。

我们再来看「切慕效法基督受苦」,他的这种殉道,是因为我们的主耶稣是死在十字架上。

他说,「尽管我还活着,但正如我写信给你们的,我是倾慕死亡。我的倾慕已经钉了十字架,在我里面再没有贪恋物质的火,只有活在我里面和在我里面说话的水,在我里面对我说:“到父这里来。”」,「我不喜悦会腐败的食物和今生的享乐,只要上帝的饼,那是大卫的后裔、基督的身体;至于喝的,我要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 7.2-3

所以,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了一种来生跟今生的对比,属灵的世界跟物质的世界的享受的对比。对于基督教来说,今生不是一个享受的今生,今生是为来生做预备的。保罗说,「我们现在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我们在今生就在一个竞技场,要诸事节制,像那些电影明星,要锻炼身体,有好的身材,这些运动员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做运动,为了获得能朽坏的冠冕,获得荣誉和名声。

基督徒是获得什么呢?获得不能朽坏的生命的冠冕,所以在今生就要做这种竞赛,他们跟什么竞赛呢?跟这些今生的享乐,还有这种贪恋物质的火做竞赛。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种灵修精神从一开始就有了,保罗在罗马书里面提到,「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就是生」,贪恋物质就是体贴肉体,贪恋今生的享乐就是体贴肉体。如果贪恋,那么它会影响我们的来生,所以他在这里再一次提到,这种今生会朽坏的食物和圣餐里面不朽的良药的关系,他说,「上帝的饼,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这是指什么意思呢?第一次把对圣餐的理解说出来了,伊格纳丢在这里没有明说,他在其他的书信里面提到了,他说圣餐是不朽的良药。不是我们领受了圣餐,圣餐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和身体的能量,跟其他的食物一样,不是,是我们领受圣餐,我们的身体就成为了圣餐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我们是基督的肢体,可以说是在主基督里面的弟兄姐妹,由此可以说我们是一体的,这是圣餐的观念。

伊格纳丢也有非常谦卑的品格。

 

他在这里说,「请在你们的祷告中记念叙利亚的教会,这教会是上帝替我亲自牧养的。只有基督耶稣可做教会的监督:你们的爱也可做它的监督。但我却自觉羞愧,不配被算在他们中间,因为我是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个,且是未到产期而生的。然而,只要我到达上帝那里,我就必蒙怜悯,得以成为不凡的人。」( 9.1-2)

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基督徒看待殉道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他这个基督徒是有神经病吧,他怎么可以相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哪有什么上帝? 为上帝殉道怎么会跟他联合,怎么会有永生? 我就是在逼迫他,他为什么这么安静,没有惧怕地去接受死亡。其实从古至今,凡受逼迫的教会和基督徒,他的殉道观念和精神都是这样的,是一个属灵的视角,是一个与主联合的视角,跟今生的政权关系不大。基督教经历过多少政权?又有多少政权支持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不支持而逼迫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一开始支持,后来也逼迫基督教?那基督徒殉道是为了某个主义、某个理想国或者某种政治体制吗?是一种今生的可朽坏的人发明的制度吗?不是的,在这里伊格纳丢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主联合,是为了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是因为信仰的缘故,是体现了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那种生死相许的爱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记载,再一次来看从基督徒的视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这件事情。波利卡普,据学者说可能是在公元155年或者156年2月3号在罗马殉道的。

《波利卡普殉道记》是最早的殉道记,早期教会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文献呢?因为这些基督徒们看到这些殉道士为主殉道了,他们觉得他们的事迹应该被记载下来,他们认为这些为主殉道的人,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的生命,他们认为,耶稣基督的生命是可以传递的,他们把它记载下来,他们所记载的这种殉道记的方式,跟福音书的记载是非常类似的,甚至我们可以说福音书开辟了整个圣人传记和圣道传记的传统,包括之后的《沙漠教父言行录》。这些圣徒传记为什么一直存在,世世代代地在提醒基督徒,耶稣基督的生命一直在这些圣徒的生命当中,这是我对殉道记的理解。

我们继续来介绍波利卡普,他是士每拿教会的主教,在86岁的时候殉道,据传他是使徒约翰的门徒。这信件是由士美拿教会寄给罗马弗吕家省的一个小镇菲洛美里乌姆的教会,这城镇位于安提阿的东部。这个地方应该就是位于巴勒斯坦亚细亚那一带,就在安提阿这片地带。波利卡普为主殉道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就是罗马政府想杀鸡儆猴,找一些非常有名望的人,使一些使徒教父殉道。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面。波利卡普的旁边,有很多信徒围着他,大家一起祷告,人们在斗兽场观看基督徒为主殉道的场景。在殉道记里面,伊格纳丢提到了殉道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主联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效法基督的受难。

他说,「几乎都是为了让主再次向我们展现一件与福音吻合的殉道事迹。因为波利卡普像主一样,等候被出卖,好叫我们也效法他的榜样」。(殉道记 1.1,145页)

殉道记里面记载了,当时的基督徒为主殉道所受的那种痛苦的样子。

「因为即使他们受鞭打,以致他们肉身的内部结构都显露出来,甚至深处的静脉和动脉都可看见,他们仍是那么坚韧地忍受着痛苦,就连旁观的人也流下同情泪。然而,他们自己却达到如此英勇的地步,没有人曾经发出哭喊或呻吟的声音;他们向我们所有人表明了,就在基督的殉道者受折磨的时刻,他们超脱了肉体,或更确切地说,那时,主站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交谈。他们把心思意念转向基督的恩典,就轻看这个世界的折磨,以一小时受折磨的代价来抵消永恒的刑罚。」( 2.2-4)

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对于基督徒来说,就是保罗说的那句话,「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为要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对于为主殉道的基督徒来说,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苦难,是为了成就与主联合的一种永恒的福乐。他受到折磨的程度也是很恐怖的,我们很难想象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坚忍。

所以,殉道、受难、受苦,恰恰是表明主的超凡恩典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就看到,一个正常人在受到这样的苦难的时候,他会哀求,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他受到这样的苦难时保持坚忍、不哀哭,然后把心思转向上帝。所以,你就会看到物质的身体的受苦和这种灵性上与神的联合,它就结合在一起了。

我们也会看到殉道士的精神本身就是后来的修道传统的根源之一,殉道士在殉道的时候,他肉体受苦、流血、为主牺牲,那么修道士他们在操练攻克己身的时候,也是要让肉体受苦的,保罗说「要攻克己身」,这个希腊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我击打自己的肉身,叫肉身顺服我。在这里面他就不断地在对比,肉体的享乐与灵性的堕落和败坏、肉体的受苦与灵性的福乐,在这里有一种张力,就是肉体和灵性之间存在着这种张力。从整个基督教的灵修,包括殉道精神来说,更强调要攻克肉身,而不是放纵肉体的享乐,不是,他们要节制,要攻克己身,那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使自己与主联合,为了自己在灵性上与主相交。

我们看看早期的使徒教父们是否具有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那种方式,其实在使徒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最可敬佩的波利卡普起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受到烦扰。事实上,他本想留在城里,但是多数人都劝他离开。因此,他悄悄地退隐到离城不远的一家农场,在那里与一些同伴住在一起,昼夜都不做其他事情,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因为那是他恒常的习惯。」(5.1)

我们在读使徒保罗的书信的时候,使徒保罗说「你们要不住地祷告」,我们会认为,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住地祷告就是灵修传统,我在开的这些像爱神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课,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心祷默观的传统。那在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使徒教父也养成了类似的习惯,他们昼夜不做别的事,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所以,殉道士有没有修士的精神?当然有,我们甚至可以说修士的这种精神就是殉道精神的延续,他们把宣誓成为一个修士的生活方式,认为是一种白色的殉道。

在这里面进一步谈到了一个细节,就是拒绝向凯撒献香。

 

「警官希律,和他的父亲尼塞特(Nicetes),出来迎接他。他们把他转送到自己的马车上,坐在他旁边,试图劝他,说:“称‘凯撒是主’,并供奉香品,”(又说了其他带有这个意思的话)“从而救活自己,又有什么害处呢?”一开始波利卡普没有给他们任何回答。然而,他们却继续坚持,他便回答说:“我绝不会照你们建议我的去做”。」(8.2)

波利卡普具有代表性,也包括后来的居普良,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是罗马的政权希望让基督徒也向凯撒献香以表达忠诚、称凯撒是主,就可以不受逼迫,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受到逼迫,这也是受逼迫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很多基督来说,尊凯撒是主并献香就是偶像崇拜。那么现在是不是呢?当然也是。

尤其是献香的这个行为,香一般不是献给人的,它是献给神灵的,在罗马的异教习俗当中,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其实也是共识。这就联系到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文化,比如说应不应该向祖先献香,对基督徒来说,如果献香始终是献给神灵的,不是献给一个普通人为了表达尊重的,那么在清明节的时候献香,这种行为就几乎等同于偶像崇拜,是不能这样做的,清明节就不能在墓前献香。那可以在哪里献香呢?献香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在教堂里面。当然对于新教的教会,他们没有这个习俗。但是在东正教会,也是有香的,在举行礼仪的时候有香炉。然后,天主教也是有香的。

「长官坚持说:“你要宣誓,然后我就释放你。辱骂基督吧!”波利卡普回答说:“这八十六年以来,我一直做他的仆人,他没有亏待过我。我怎么能够亵读那拯救我的大君王呢?”」(9.3)

这句话非常有名,是他对信仰的宣告,就是见证基督。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把短暂的火与永远的火相比,把短暂的受苦与永恒的福乐相比,把为主殉道和与主联合相比,把今生与来生相比,这些对比我们要一直记在心里面。

在早期教会,这些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不是一个放纵肉欲的地方,不是一个与世俗联合的地方,教会不是这个世界追求什么教会就应该追求什么的地方。早期教父的这些文献告诉我们,教会应该追求的是天国,是与主联合,是永生,是那不能朽坏的、看不见的生命的冠冕。他信仰的对象不是这种可见的暂时之物,教会就不可能发展出成功神学,教会不可能向世俗的罪恶妥协,如果妥协了,如果我是波利卡普或者伊格纳丢的话,那么我就会说,「你们对基督不贞,你们已经嫁给基督了,你们犯罪了」。教会不应该是这样,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教会在趋近于这个状态。

我们继续来看这短暂的火与永火。

「总督说:“我有一群野兽。我要把你扔进兽群里,除非你改变心意。”但波利卡普说:“叫它们来吧!对我们来说,弃善从恶的改变是不可能的;然而,从邪恶中转向公义,却是高尚的行为。”然后总督又对他说:“你既鄙视野兽,我就用火来烧你,除非你改变心意。”波利卡普却说:“你用来威胁我的只是短暂燃烧的一团火,过一会儿就会熄灭。你对那代表即将来临的审判及永刑的烈火却一无所知,那火是为不虔敬的人存留的。你为什么还拖延呢?来吧,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0)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波利卡普也好,伊格纳丢也好,他们的生活的目标,不是今生的成王败寇,不是今世的享乐,不是今生赚了多少钱,拿到了多少权势、可以置别人于死地而自己不为此负责,不是这些。他们是为了来生,为了与主联合,是一种属灵的看见,这是需要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见的。那些看不见的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呢?

讲稿完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一课:耶稣为何来(讲稿+网盘+B站+油管)

按:光从东方来下的亚略巴古学堂为公开学堂,不设置任何学位和考试,单纯以兴趣为驱动,为所有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服务。本学堂的通识课都是公开免费的。具体原因请看《关于亚略巴古学堂的几点声明》。关于光从东方来的事工,请见《关于我们》。

本课程为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一季第一课。网盘视频+音频 + B站视频

耶稣为何来?

讲稿如下:

史料

关于耶稣基督这个历史人物的背景和生平,笔者推荐以下三类史料:

一、死海古卷

在1946年, 在以色列约旦地区发现了死海古卷,主要是希伯来文文献,判定为第二圣殿时期的作品,即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其主要内容40%是旧约,30%为旁经,诸如以诺书,托比书等;30%还不太确定,也包括一些犹太社团的规条。 第二圣殿时期产生了一些与耶稣基督有关的重要概念,比如人子、神子、弥赛亚等概念都在福音书中有所体现。

二、新约,尤其是四福音书

笔者推荐这个校勘本[1],因为里面囊括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新约手稿。校勘本的优点是集合了现有能找到各种手稿之间的异同,适用于学术研究使用,缺点是忽视了各个手稿的历史地理以及使用团契的背景,难以确定那个手稿的版本是最权威的。关于圣经手抄本的历史,以及各版本在不同历史地理,团契,语言之间的流传状况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在这方面,笔者不是专家,也非本课重点,故不再详述。

四福音书中,马可福音最早成书,大概在公元65年就写下来;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大概是公元70年,约翰福音比较晚,大概在一世纪末形成。

三、使徒教父著作以及其他史料

使徒教父时期的著作也是研究耶稣基督的一大史料,特别是包含了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文献的形成通常都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从使徒到使徒教父也会留下一些关于耶稣基督的教导。此外,约瑟夫的《古犹太史》,优西比乌的《教会史》也是重要的史料。

解释:采用基督教的视角来看耶稣基督这个历史人物

对耶稣基督的理解,每个宗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课主要介绍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理解,而非其他宗教,即犹太教,摩尼教,当时流行的诺斯替主义,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的理解。犹太教认为耶稣不是上帝,也不是上帝的儿子;伊斯兰教认为耶稣只是一位先知;有些异端,比如阿里乌主义认为耶稣不是上帝;诺斯替主义无法接受耶稣真的成了肉身,因为他们认为身体是邪恶的,因此推崇幻影说,即基督并非真的道成肉身了,只是假装的幻影。但基督教相信耶稣基督既是上帝的儿子,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我们这里介绍的正是传统基督教对耶稣基督的理解。

在早期教会,在这方面解释最好的一本书就是阿塔纳修的《论道成肉身》,本讲座主要采用他的观点和解释,在基督论方面,笔者认为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什么书能达到《论道成肉身》的高度,推荐各位读者购买阅读。

历史背景

公元前586至516的年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于是犹太人散居在耶路撒冷到巴比伦地区,形成了早期基督教的发源地,即叙利亚,安提阿,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巴比伦,亚细亚,埃及等地区。

在第二圣殿时期产生了不少犹太教的派别,在教会史上就记载到使徒雅各时期就有七个犹太的支派来的代表来问这个耶稣之门的意思。

七个犹太支派的代表曾问他耶稣之门是什么意思,他回答道:“耶稣是救主。由此,一些人开始相信耶稣是基督。“(教会史 2.23)

可见 ,从犹太人被掳,到耶稣诞生之前,犹太教出现了至少七个支派。在第二圣殿时期,有很多的人盼望弥赛亚,或者人子、神子。而耶稣基督在地上行了很多神迹,叫人从死里复活等。当然,当时的犹太教和诺斯替主义等异教文化对耶稣基督产生了自己的看法,然而这些都不是使徒的理解。使徒们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是真的成了肉身来的。“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约一4:2)。

耶稣生平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从圣母玛利亚,童贞女那里出生。 他经历了跟我们一样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在30岁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之后,受魔鬼试探,然后出来传道,施行各种各样的神迹:平静风浪,医病赶鬼。这些事件显明他不是一个凡人。不但如此,耶稣还挑战当时犹太的各个支派,尤其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对整个犹太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最后,按经上所记,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从死里复活了。这就是他的生平。

那么,他的一生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意义何在? 基督教又是如何理解他的呢?

本讲座就试图从阿塔纳修的《论道成肉身》来阐明此点。耶稣基督为何一定要道成肉身?为何一定要在十字架上受难,然后从死里复活?上帝难道不能一挥手,在天空中出现一张巨大的脸就可以让人信他吗?上帝难道不可以直接赦免人的罪吗?

无中生有的创造观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提及创造论。在圣经中有两段记载,第一段是创世纪一章一节,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第二段是约翰福音一章三节,万物都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从此,我们就知道,世界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基于某种先存的质料产生的,也不是一位没有位格的存在产生的,也不像佛教那样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而生的。按基督教的教导,上帝从虚空中创造了万有,就是说,上帝的创造是无中生有,因为他是自有永有的。这就是基督教的创造观。 也正是由于这个创造观,造成了创造主和被造物之间的本体论上的巨大鸿沟:即凡是被造之物,在它们的本性里面没有一个永恒长存的根基,它们自己没有,因为它们都是从虚空中产生的。它们常存的唯一方式是与上帝相连,让上帝维持它们的存有。

驳斥其他种类的世界观:偶然产生(宇宙大爆炸,进化论);无位格(道教);有先存质料(柏拉图);因缘和合,拒绝真正的造物主(佛教)

现在来一一的驳斥其他的世界观。

第一种世界观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笔者称之为科学的世界观,即认为这个世界是偶然产生的,现今流行的进化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典型。

第二种是先存质料的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有一些永存的质料或本源,上帝只是个设计师,并没有造这些质料。在早期希腊哲学中流行,例如柏拉图,世界起源于原子说,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五行观念。第一种偶然的世界观,排挤了造物主的上帝;第二种先存质料近乎取代了全能的上帝,都不被基督教所接受。基督教相信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一切,包括先存的质料。 也许上帝创造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宇宙大爆炸,或者进化论等类似的现象,但这些理论否认背后有一位造物主,因此,不被基督教所接受。

第三种世界观认为世界是由一个无意识、无位格的道产生的。这种世界观的典型是儒家和道家。在老子42章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些基督徒学者基于这段话认为老子似乎体悟了三位一体的道理。这种观点十分流行,迷惑了很多信徒。然而,站在历史地理方法论的视角,这种观点完全经不起推敲,是一派胡言。因为老子在主耶稣基督降生之前,与犹太地区相去甚远,上帝怎么可能在道成肉身之前,在犹太教之外把这么奥秘的道理启示给外邦人呢?那是不可能的。此外,三位一体的教义也跟老子的描述不相符。因为圣父从永恒中生了圣子,但圣灵却并非圣父和圣子共同生的,而是从圣父发出,经由子而来的。老子用二生三这种描述是不符合教义的。此外,他说道生一,难道道是圣父,一是圣子吗?并且,一生二,难道圣子生了两个吗?显然这种描述与三一上帝的教导完全不相干。只能说做这种解释的基督徒学者脑子进水了,才能说出胡话。

因此,老子这里说的不是三一上帝,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世界观,即世界是从一个无意识,无位格的道而来的。生这个词暗示这个过程不是出于有意识的作为,而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过程,好像受什么东西迫使一般。但对基督教而言,上帝是有意识,有位格因着他的爱创造了这个世界,并没有任何东西迫使他这样做的。

第四种世界观来自于佛教。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位真正的造物主,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为佛教徒非常“理性“,无法接受一位没有原因的造物主,因为这位造物主超出了它的因果律。 正所谓世界是缘起性空,空本亦空。笔者认为佛教基本上用空或者寂灭这个概念取代了上帝。佛教无法接受一位自有永有,没有因由的造物主。他们说,万物是从造物主来的,那造物主又从哪来的呢? 他难道没有原因吗?他没有原因的话,我就无法接受,因为他超出了他的因果律设定。

但对基督教而言,上帝恰恰是那超出一切因果律的那位,作为万有之源的他必须是毫无因由的,不是因为他不合理,而是因为他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范畴。

道成肉身的第一个原因:被造物有了一个永恒的根基

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创造观使阿塔纳修得出一个结论:被造的本性都是必死的(包括人性)。他说:

人的本性是必死的,因为他是从所不是的被造出来的; 只是由于他与自有永有的神有相似性(他若能始终保守这种相似性,始 终认识神),他就会阻止自己本性中的败坏,保持不朽。(道成肉身 5.6)

有些神学家可能认为,亚当被造时,他的本性是不朽的。 但在阿塔纳修那里,因为人也是一个被造物,他的本性必然会归于虚空的。他光靠自己无法做到不朽,因为在他里面没有一个不朽的根基。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成肉身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如果说第一次创造是无中生有,那么第二次创造就叫做道成肉身。因为道成肉身是上帝与他的被造物联合,是上帝的儿子借着道成肉身做成了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的桥梁,从此被造物在主耶稣基督身上找到了永恒的根基。

因为第一次创造在他自身之外,从虚无中创造了万有,是无中生有。而第二次创造是上帝派遣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 透过道成肉身的方式呢,把整个被造界,披戴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身上,从此以后。 在本体论上, 上帝与他的被造物联合在在耶稣基督这个人身上,这就是道成肉身。从此,被造物有了一个得救的一个根基:就是与被造物联合的主耶稣基督。 从此,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是整个人类的救主,也是整个世界的救主。

道成肉身的第二个原因:替罪人死

此外,另一个原因是人的堕落。亚当被造以后,违反了神的诫命走向堕落。人性中有一个东西是专门用来与上帝相交的,希腊文叫νοῦς,中文就是心灵(关于这个术语在人性中的重要性,请见笔者的讲座《以心为中心的人论》)。而堕落就是心灵从上帝身上转离,走向外面和外在被造物的过程。这个跟灵修有极大关系。因为在堕落前,亚当通过心灵与上帝保持着不止息的相交。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反神的诫命,忘记上帝的时候,心灵就转离了上帝,心灵忘记了上帝,忘记了它本职就是与上帝相交。心灵就开始从自己的身体身上找希望,从被造物身上找希望,试图在那里找到一个永恒的根源,于是人类就堕落了。心灵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偶像以取代上帝,结果显然是一败涂地(亦见《论道成肉身》95-6页,罗马书1-2章)。

人类堕落后,心灵转向了有形有相的被造之物,要吃好吃的,喝好喝的,看好看的,享受这个世界的荣华富贵,别人的虚荣…人类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条宽门大路中发动的。心灵所追逐的权势,钱财,荣华富贵等成了偶像,取代了上帝,造成了人类的灾难,也使人的朽坏死亡成为必然(参创2:17)。因为离了上帝,除了死亡和朽坏还能是什么呢?

这样问题来了。人类堕落就必死是出于上帝的话,上帝可能收回他的诫命吗? 不可能,上帝说了,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他就必定会死,所以我们肉身的必必朽性就是从这里来了。 那么如果上帝收回他的话,说:“你可以不死。“那就表明上帝是说谎的。如果上帝是说谎的话,他就不是信实。这当然不可能。因此,按上帝的话人类必死,上帝也不会收回他的话。这样就面对另外一种结局:就是上帝会眼看着他的造物灭亡。然而,这对上帝来说是很不体面的。阿塔纳修说:

这被造为理性的、分有道的造物,却要归于毁灭,而且由于毁灭要再次回到非存在的状态,这是不体面的。神所造的事物,若是因为魔鬼对人的诱骗就要毁灭,这是与神的圣善不相称的。 尤其不体面到极点的是神在人的作品,或者因为他自己的粗心,或者因为恶灵的诱变而被消灭。(《论道成肉身》6.4-6)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上帝还不如不造人类。 他造了一个人类,就任他毁灭。这要么说明上帝是无能的,要么说明上帝是不良善的。这这两者都不是上帝的属性。所以上帝就设计了一个解决办法:道成肉身。

因为借着道成肉身,他承担了我们的罪,破除了人本性的必死性。因为一个人忏悔是不够的,忏悔只是阻止他犯罪,但无法改变本性的必死性。有的人认为忏悔不犯罪,就可以获得永生,这是不够的。罪人并不能宣告自己无罪,罪人的忏悔也无法取代罪责(即死亡的惩罚)。

道知道没有其他办法除去人的败坏,唯有靠死作为必要条件。但道作为父之子是不朽的,不可能死的,所以他为自己取了一个能死的身体,好叫他因分有在万物之上的道,而代替众人的死,也因为道下来住在他里面,使他永不败坏,此后借着复活的恩典,使败坏在众人之外。因此他把亲自取得的身体交给死,作为纯洁无暇的祭品和牺牲,于是他就借着这种同等的祭献立即使他的一切同类脱离死亡。(《论道成肉身》9.1)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会的两大礼仪就变得非常有意义,第一大礼仪是洗礼,因为接受洗礼就是领受圣灵;而第二大礼仪圣餐被使徒教父们称之为不朽的良药。我们平常吃进吃的食物,经过我们身体消化吸收之后,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圣餐来说,我们吃进去圣餐不是消化吸收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是我们的身体变成了主耶稣基督身体的一部分。

是真实的身体,并非幻影

在早期教会有诺斯替主义,他们重视灵,而轻视肉体,认为灵是好的,物质是邪恶的。耨斯提主义者无法相信主耶稣基督真的成了一个真实的人。于是他们提出基督的身体是个幻影而已,不是真实的身体,耶稣就是装一装样子,假装出生,长大,假装死在十字架上,他没有经历痛苦忧愁。教会驳斥这种幻影说。约翰福音和书信一直在强调: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因为他取了一个能死的身体,就是为了赎我们的罪。他这样做是出于他的爱。

借着道成肉身俯就我们的软弱,让我们由此可以效法他

当心灵离开上帝,忘记他,开始往外跑,追逐外在的荣华富贵。从婴儿开始,心思就习惯往外跑,首先是爱吃甜的,爱玩各种玩具;等到长大之后,需求变得更高,我们要房子、车子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早就习惯了有形有相的事物,我们的心完全被物化了。当教导一个无形无相的上帝时,由于人心灵的软弱,它一时无法领会。于是上帝之子亲自的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让人看到,俯就人的软弱,给我们做好榜样,使我们可以认识他。通过读福音书和古圣先贤效法耶稣的榜样,我们也可以效法耶稣。这就是为什么像《沙漠教父言行录》《圣人传记》等类的著作出来的原因,因为这些圣人活出了主耶稣的样式,而阅读这些著作能激发我们效法耶稣基督的热情。

基督的身体并不限制上帝的大能

有的人说黑洞什么都能吸走,光也出不来。但笔者告诉大家,人里面有一个比黑洞更大的洞,那就是我们的心。 因为我们的心能造万有的上帝,能容纳天使,容纳污秽的魔鬼。 我们心中有一片属灵的天地,那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 圣子道成肉身,不但住在身体中,也同时充满万有,因为上帝是无所不能的。 所以他绝对不会受限于身体。

笔者以为阿塔纳修的这句话能代表东方教会的救恩观:

上帝成为人,好叫我们成为神
α
τός γάρ νηνθρώπησεν, να μες θεοποιηθμεν (《论道成肉身》54.3)


[1] Aland, B., Aland, K., Karabidopulos, I. D., Martini, C. M., Metzger, B. M., Strutwolf, H., … & Nestle, E. (2012).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