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灵修
圣卡利斯托和圣伊格纳丢 《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17-38 连载8
周二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班(长期招生)
按:光从东方来的收费事工皆来源于笔者所领受的从原文翻译早期教父文献的异象,关于事工的缘起和过程,请见这里。目前来说有两个收费板块(免费板块已在这里详述,这里不再复述):订阅会员和报名专业课和古典语言课。订阅会员会定期更新我们翻译团队所翻译的教父著作和现代知名学者的学术文章。详情请见这里,亦可参见会员专区的文章;专业课会将大部分译作以导读班的形式分享给学员,大家一起学习探讨,此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班就属于此类;古典语言课专门针对想从事教父原文翻译的读者,我们也同时招募有着同样志向的人。
招募导读班学员,北京时间每周二晚八点开讲。
开班条件:当学员报名人数达到3人时就开班(讲5次课);后来想要报名的可以延到下一期开讲(即上一期5次课讲完后就开讲),提供一个月回放。
《沙漠教父言行录》记录了早期基督教灵修的精华,是教会圣徒传记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本课程总结了前一次的成果,试图从以下五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沙漠教父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现今信徒生活的实践意义。本课程虽为《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版,但绝不局限于这个文本,而是试图囊括同一时期出来的其他灵修文献,比如巴西尔的会规,卡西安的《会谈录》,《圣安东尼传》等灵修文献。
关于沙漠教父言行录的形成和版本(字母版,无名版和主题版)以及跟《爱神集》中心祷默观的关系,请参看笔者在2022年11月11日的讲座《沙漠教父言行录与心祷默观传统》,这里不再详述。
优惠信息:老学员优惠50元,3人及以上一起报名的,每人优惠50元。
海报请见:

随想 论忆念死亡
我受苦是对我有益的
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
(诗篇119:71)
按:近来可以说有受苦之感,被各种应交款项催着,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联系一友人,久久不回,恐其有变,愿主怜悯他。要说在这样的境况中有大喜乐,那是假话,能每天睡好觉就不错了。近几日,时不时开始忆念死亡,发现它对我来说变得甜蜜,甚至从中获得不少安慰。写成这种文风的原因也得益于笔者在翻译圣艾弗冷的《天堂之歌》,当然此文犹如东施效颦,跟大诗人艾弗冷是没法比的。
感谢上帝,你赐下死亡
死亡啊
我先前试图远离你
漠视你,淡忘你
但借着死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
我并不害怕你
我惊奇地发现
你是我的密友
因为——
殉道士借着你与主联合
修道士借着你远离肉欲
困苦人借着你得解脱
受冤屈的借着你得安慰
因为他知道恶人必要死亡
在你面前
一切荣华富贵都成过眼云烟
一切肉体享乐都溃烂终结
一切恶人之谋划在他死的那天便止息了
什么成王败寇
什么光宗耀祖
什么物质繁华
什么无后为大
什么三不朽
都消散了
死亡啊,你就是今生与来生的分界线
因为在今生受苦的,在来生要得福报
在今生贪图享乐的,在来生要受苦
今生不是享乐的时刻,而是一个竞技场
为要诸事节制,得到不能朽坏的生命冠冕
今生我们也不是主角,我们成了一台戏
给世人和天使观看
死亡让我敢于直视眼前的苦难
因为相比永恒的荣耀而言,这苦难是至暂至轻的
死亡让我看破那条宽门大路的结局
死亡将我引到死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面前
如圣马可所言,苦难使人忆念上帝[1]
这也许就是上帝的美意吧
[1]请参考唐艾莉姐妹的译作:圣马可《论灵律》第56节
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班,2023年5月2日周二晚八点开班了
《沙漠教父言行录》记录了早期基督教灵修的精华,是教会圣徒传记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一个活生生的传统。本课程总结了前一次的成果,试图从以下五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沙漠教父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现今信徒生活的实践意义。本课程虽为《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版,但绝不局限于这个文本,而是试图囊括同一时期出来的其他灵修文献,比如巴西尔的会规,卡西安的《会谈录》,《圣安东尼传》等灵修文献。
关于沙漠教父言行录的形成和版本(字母版,无名版和主题版)以及跟《爱神集》中心祷默观的关系,请参看笔者在2022年11月11日的讲座《沙漠教父言行录与心祷默观传统》,这里不再详述。
优惠信息:4人及以上一起报名,每人优惠100元。
海报请见:

尼撒的贵格利《玛卡瑞娜生平》连载三 by David Tang 译
翻译:David Tang
修订:阿甲
按:本文的译作起源于本平台的《教父原文译作培养计划》之招募。译者David Tang (目前牛津博士)找到笔者,我们一同选定了《圣玛卡瑞娜生平》这部著作,经艾莉编辑(连载一),笔者修订,笔者认为此文无论在中文表达还是在希腊文的理解上达到了可以在我们平台发表的水准(当然要达到后续出版的水平,还需经多次编辑和修订过程)。下文的扼要的介绍系笔者所作,其目的是简要介绍贵格利生平和著作,并列出目前已有的校勘本和英译本书单,以供读者参考。
注:本文包含前面的连载。
若您愿意赞赏我们的翻译事工,请点击Donate
您也可以通过订阅会员来支持,赏赞我们的翻译事工。
介绍 by 阿甲
尼撒主教贵格利[1] (又称格列高利,或格里高利,Gregory of Nyssa 335-395? AD)是巴西尔家族中最小的弟弟。他没有上学而是受教于姐姐玛卡瑞娜(Macrina)[2]和哥哥巴西尔(有可能在335,357-8年间,当巴西尔做修辞学老师时)。据学者研究,贵格利结过婚(妻子可能叫Theosebia),但之后丧偶。372年,他被按立为尼撒的主教。379年1月,圣巴西尔去世,同年他姐姐玛卡瑞娜也处于弥留之际。贵格利开始从他哥哥和姐姐的光芒中走上历史舞台。
继巴西尔的《创世六日 Hexaemeron》,他写了《论人的造成》;他回应欧诺米 (Eunomius)对巴西尔的批评,写了《驳欧诺米 Againtst Eunomius》;他参加了381年在君士坦丁堡举办的第二次大公会议,会议要求他重建Arabia教会的秩序。他就顺带去耶路撒冷朝圣,从译文中可知,《玛卡瑞娜的生平》应该是写于他朝圣回来之后(约381-383年间)。之后,他应邀写了不少书信,教义,灵修类的著作。《玛卡瑞娜的生平》属于贵格利灵修类的著作,其晚年(约385-90)成书的灵修著作有《雅歌书注释 Commentary on the Song of Songs》,《论摩西的生平 Life of Moses》。据史料记载,贵格利最后一次记载是394年的君士坦丁堡会议,他可能在公元400年前就荣归天家了。
贵格利著作[3]
ACW = Ancient Christian Writers
FC = Fathers of the Church
GNO = Gregorii Nysseni Opera
GOTR = Greek Orthodox Theohgical Review
SC = Sources Chrétiennes
NPNF = P. Schaff and H. Wace, eds.,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second series (repr.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83-87)
PG = Patrologia Graeca



[1] 参: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09-414. 关于贵格利的中文译作以及基本介绍,参:《论灵魂与复活》,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本书是从英译本翻译过来的,参见其中中译者序言];《论摩西的生平》,石敏敏译(北京:三联,2010)[译自一个希腊文本,参24-25页]。
[2] 贵格利对玛卡瑞娜十分敬重,其《灵魂与复活》就是以玛卡瑞娜为导师的身份写的。
[3] 取自于John Behr, The Nicene Faith , vol.2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2004), 485-6.
凡例
- 本文译自:
- 希腊文:The Life of St. Macrina. Ed. V. Woods Callahan, in W. Jaeger, ed.. Opera ascetica, GNO 8.1 (Leiden: Brill, 1986 [1952]), 370-414.
- 参考英译本:The Life of St. Macrina,translated by Kevin Corrigan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2001)
- 本译作分享系艾莉姐妹编辑,阿甲修订而成。介绍,凡例系阿甲所加。
- 版权声明:若要引用,请注明格式如下:尼撒的贵格利《玛卡瑞娜生平》,David Tang译(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某年某月某日引用,附上译作网址)。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正文
连载一

就题目形式而言,此书体裁是书信;但[其内容]多得超过书信体之限制,延伸为一部长篇叙事。在此请容我们做辩解[1],因你要求我写作之主旨超过了书信体的合理范畴。你绝不会忘记[我们的]相遇:为了[实现]心愿[2],我在即将造访耶路撒冷、在各处观看主居于肉身所留下的各样记号时,于安提阿城遇见了你;各样的探讨在我们[的对话]中激发(因为当你的聪慧引发各样探讨之伊始时,这样的相逢便不再可能悄然无声),正如在这般[探讨]中所惯于发生的那样,[我们]滔滔不绝地交谈,直至追念一位尊贵人。
这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女子—假如[我可以说]她是一位女子;因为我不知按其自然本性称呼这位已经凌越其本性之人是否合宜。我们的故事可信,[因它]并非源自听闻,而是受教于亲身经历;本文将详述这些[亲身经历],而[无需]他人见闻为证。这位被追念的贞女并非外人,以至必须通过其他人知晓她的奇异之事;她与我乃是同胞姐弟[3],自母腹初生,便如同初献为祭的果实。既然你认为叙述她的善事承载着一些益处,因为如此[奇伟的]人物生平不应为以后的时代所淡忘,亦不应令这位经由哲学[4]、将自身举向人类美德最崇高边界的女子因[我们的]沉寂而被遮掩、乃至无所裨益地匆匆流逝;我认为遵从你[的建议]是好的,并将尽可能简短地以朴实无华的言语叙述之。
[1] ἀπολογεῖται ὑπέρ ἡμῶν,直译为“主题为我们辩解”,考虑到本文是应邀之作,译为“请容我们辩解”。
[2] Κατ᾽ εὐχήν,“为了誓言,或心愿,意愿”,英译本译为誓言,这里译为心愿。
[3] ἀλλ᾽ ἐκ τῶν αὐτῶν ἡμῖν γονέων, 直译为:但她与我们出自相同的父母。
[4] Φιλοσοφία,字面义为“爱智”。英译本注指出:作为基督徒灵修生活所追求目标的“哲学”并非当代意义上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而更多体现为一种“灵性、智性与物质生活之间实质而有机的联合”(the essential and organic un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ways of life)。此外,前人指出尼撒的贵格利在撰写《圣玛卡瑞娜生平》与《论灵魂与复活》时对柏拉图《斐多篇》多有参照。
连载二
这位贞女名为玛卡瑞娜。旧时[我们]族中曾有一位玛卡瑞娜享有盛名,她是我们的祖母[1],曾在逼迫之时勇于[2]认信基督[3];为了[纪念]她(即老玛卡瑞娜),父母给这位女孩取名玛卡瑞娜[4]。然而这只是[她]在公开场合的称呼;她暗中还有另一个名字[5]。这名字是[她母亲]在生产时[6]因一个异梦[7]而赐下的。因为[她的]母亲如此遵循美德[而生活],以至于时时处处受神意引领;她如此献身于(ἀσπασαμένη)纯洁无瑕之生活方式,以致并不情愿选择婚姻。然而她双亲亡故成为孤儿[8],彼时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她]貌美之名招来很多追求者。她若不自愿与人结合,便有违愿而受凌辱之虞:有些人因痴迷于[她的]美丽、而准备[对她]施暴。因此她挑选了一位生活端正,有名望、有见证的男子[为偶],以得到自己生活的庇护;不久她就在最初的产痛中成为了这位[贞女]的母亲。当时候来到、即产痛将以[婴儿]出生告终时,她转入睡梦,似乎在手中抱着此时仍在腹中的[胎儿];又有一位容貌与身形奇伟过于[常]人者[向她]显现,以“德克拉”[9]之名称呼那被怀抱的女儿—正是那位在众贞女之中事迹广为流传[10]的德克拉。此举之后,[他就要求母亲]做三次见证[11],便从[她]视野中隐去不见,并舒缓了[她的]产痛;同时她从睡梦中醒来,见到梦中情景[已经成]真。这便是她(玛卡瑞娜)那隐藏之名[的来历]。然而在我看来,这位显现之人如此称呼这[名字]并非为了引导产妇并呼召[她为婴儿]取名[12];而是借[与古人德克拉]相同之名预言小女孩的人生,同时暗示(αἰνίξασθαι) [她的]抉择[将与德克拉]相同。
这女孩随后被抚育[长大];虽然她有自己的乳母,大部分[时间]仍是母亲亲手哺育她。她度过幼龄之后,便善于学习各项孩童的功课;无论父母决定[让她]学什么[功课],其天资都从中脱颖而出[13]。母亲费心教导这女孩,但她(即母亲)并不[采用]外面的世俗(ἐγκύκλιον)教育模式;[按照]这种模式,学生在最初的年岁里主要学习[古希腊]诗歌。因为在她看来,给天性纤弱而易塑[的孩子]传授以下内容都是可耻而完全不合宜的:悲剧之情感[14]—这种源自妇女[15]的悲情给了诗人[创作]的灵感[16]与主题;或喜剧之粗俗;抑或特洛伊城所遭恶事之羞辱[17];如此,孩子的天性就被这些关于妇女的不雅传说玷污了。然而,但凡神默示之圣经中对于幼龄[学童]更易接受[的部分],都是这女孩的课业;其中首先是所罗门之《智慧篇》[18],此外则是所有[可以]引导[19]我们道德生活[的内容]。她熟知《诗篇》,并在[每项日常安排]各自的时间[20]通篇诵读[21]《诗篇》各部分内容:[不论是]起床、开始或暂停工作、就餐或离开餐桌、上床[休息]或起身祷告,她总是[手]持《诗篇》,就如无时撇弃一位同行良友一般。
[1] μήτηρ τοῦ πατρὸς ἡμῶν γεγενημένη,直译为:[她]曾是我们父亲的母亲。
[2] ἐναθλήσασα,这里取勇敢之意。
[3] 阿甲按:逼迫时间大概在306-317年之间(参Corrigan,注脚11,第59页)。从原文无法得知老玛卡瑞娜曾受刑罚或殉道;英译本加了“suffered”受苦,这是可以想见的。
[4] ᾑ ἐπωνομάσθη παρὰ τῶν γονέων ἡ παῖς. 直译为:为了她(老玛卡瑞娜)这位女孩被父母命名。
[5] 阿甲按:ἔτερον δε κατά το λεληθός αὐτῇ ἐπεκέκλητο, 直译为:另一个[名字]在无人知晓时被给予她。
[6] 阿甲按:Πρίν ἐλθεῖν διά τῶν ὠδίνων εἰς φῶς, 直译为:在[她]经由[母亲的]产痛进入光明之前。从后文可知,是生产时。
[7] 阿甲按:ἔκ τινος ἐπιφανείας, 直译为:由于/出于一次显明/显现,从下文可知乃是生产时的异梦。
[8] ὀρφανὴ μὲν ἐξ ἀμφοτερων ἦν,直译为:[她]已是出于[父母]双方的孤儿。英译本注指出玛卡瑞娜之母名为艾美利亚(Emmelia);后者之父因一位皇帝(可能为利基尼乌斯)之命而被处死。
[9] Θέκλα,据二世纪伪经《保罗与德克拉行传》 (Acts of Paul and Thecla),她是一位来自以哥念(Iconium)的贞女,因保罗之教导归信基督,并不顾多次迫害而追随保罗。《保罗与德克拉行传》已有英译本可供参考:Edgard Hennecke, New Testament Apocrypha, ed. W. Schneemelcher, trans. R. McL. Wilson. Vol. 2 (Philadelphia, 1965) 353-364.
[10] ᾑς πολὺς ἐν ταῖς παρθένοις ὁ λόγος. 直译为“在众贞女之中,她的故事很多(即很有名)”,英译本译作“那位在众贞女中声名显赫的德克拉”。
[11] 阿甲按:按英译本注脚,μαρτυράμενον应是μαρτυρόμενον之讹误(即抄写错误)。原句Ποιήσαντα δε τοῦτο και μαρτυράμενον εἰς τρίς,英译本译作: After doing this three times and calling upon her to witness it 这样做三次以后,要求她为此事作证。笔者认为原文中,三次在见证和και(和)之后,故认为是见证三次。
[12] πρὸς τὴν ὀνοματικὴν κλῆσιν,直译为“[引]向关于姓名的呼召”。
[13] διέλαμπεν,直译为“透过…而发光”,这里引申为“脱颖而出”。
[14] Τά τραγικά πάθη. 希腊文“情感”(πάθος)一字来自“受苦”(πάσχω),本义为“受动”;进而可引申为中性的“感受”、“情感”、“(可变的)状态”,以及具有贬义色彩的“受难”、“情欲”。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其与“欲望”含义接近,并被视为具有动物性的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动态回应。斯多噶派更为强调“情感”的受动和不受理智控制的负面特性,并认为真正的智者应当达到自足而“不受动”(ἀπαθής)的生活状态。奥古斯丁则认为于人而言,“不受动”唯有在完全无罪的来世方能达到(参Schmitter, A. (2021). Ancient,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Theories of the Emotion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的“不受动”(ἀπαθής)多指人应该免受邪情私欲之辖制,即不应欲求被造物胜过创造万物之神,而非完全没有情感(参袁永甲,《谈谈ἀπαθης的翻译,兼论上帝不动情吗?》,光从东方来教父原文译作出版事工,2023年5月25日引用)。
[15] 英译本注指出,教父们普遍对“有节制之勇气”(ἀνδρεία/virtus)与“无节制之激情”(πάθη)有所区分,两者分别被认为是男女二性之特质。
[16] τάς ἀρχάς,本义为开端
[17] τὰς αἰσχύνας,此处有异文作αἰτίας(原因);英译本据后者译作“起因”。
[18] ἡ τοῦ Σολομῶντος Σοφία,思高本译名为《智慧篇》。其不见于希伯来文旧约,而是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的一卷;新教因此将其归于《次经》之中,而不作为旧约正典。
[19] ἔφερε,直译为“承载”,英译本译作“促进”;这里取“引导”之意。
[20] 阿甲按:这里应是指早期灵修传统中的每日祈祷时刻,一天共计七次。分别是:晨祷(即黎明太阳快出来之时),早9点(第3时),中午12点(第6时),下午三点(第9时),下午六点(傍晚时分,太阳落山,又称暮祷,抵暮课),晚祷(即睡前祈祷),半夜祈祷(又称守夜祈祷)。具体请见:巴西尔《长会规》37,见: Anna Silvas, The Asketikon of St Basil the Grea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43-7.
[21] διεξιοῦσα,直译为“穿过、经过”,这里按英译本译作“通篇诵读”。
连载二完
连载三
她在诸如此类的生活习惯中成长,并格外操练[1]自己的羊毛纺织手艺;她年满十二岁,那时[她]妙龄之花始放异彩[2]。她的美令人称奇:尽管隐藏着,但美得难逃留意。在家乡,她的秀丽如此令人惊叹,以致当时的画家无从下笔。[人类]技艺构建一切,甚至敢于凭借模仿刻画天象(στοιχείων),却不能精准描摹她那天赐之美容[3]。因此有一大群追求[与她]成婚之人围绕着她的父母。[她]父亲(他[为人]审慎,且[善于]周全地判断何为善事)从其余族人中选中了一位[少年]:他因审慎自制而广为人知,刚完成[自己的]学业[4]。[父亲]决意[5]假如[女儿]长至成年,就将她许配给他。与此同时,少年怀有更为美好的愿望:他想要将[自己]善于言辞的名誉—如同令人心怡的彩礼—献给女孩的父亲,即在为遭受不公之人的申辩[6]中彰显自己的演说才能。然而[那出自恶者之]嫉妒[7]斩断了这美好的愿景,在[令人]痛惜的幼龄就将他从此生掳去了。
这少女并非不知父亲所思之事;然而少年之死既已断绝[原本为她]确立的[婚约],她便称父亲[先前]之决定为自己的婚姻,如同所定之事已经成真。她决定终生守独身,而这心志对[她的]年龄而言异常坚决[8]。鉴于那些因[她]貌美之名希望提亲之人甚多,父母[也]屡次建议她成婚;她[则答复]说:不接受(στέργειν)父亲曾为她定下的婚约,而被迫注目于另一位[男子]是不当而违例的,[因为]婚姻照其本性[一生]只有一次,正如生死唯有一次一般。她坚称按双亲之意所配合[之丈夫]并未死去,而仍在神面前存活;由于复活之盼望,他[应被]视为暂离[出行]而非已死,而对暂离之新郎不守信义是不合宜的[9]。她以此类言辞拒斥了那些试图劝诱她[再嫁]之人,[并]找到[10]了一座[保护]自己美善心志的堡垒:即使是须臾之际,她也不曾离开自己的母亲;以至于母亲多次对她说,自己[仅有]特定的一段时间孕育其余的孩子,却时时处处都带着这女孩,[仿佛]仍以某种方式将她留在自己的子宫(τοῖς σπλάγχνοις)中。然而母亲不以与女儿共同生活为劳苦而无益,因为女儿的照料对她而言替代了许多侍女,且[母女]二人彼此都收获了对方的某些美好回馈[11]:母亲照顾女儿心灵,女儿则照顾母亲身体;她不但在其他事上尽孝[12],且常常亲手为母亲准备饭食。这在她热心所行之事中并非最要紧的(οὐ κατὰ τὸ προηγούμενον);然而她着手[从事]圣餐礼仪侍奉[13]后,她[仍]认定这项事务对[她的]生活方式是合宜的,即在她余下的时间里(ἐκ τοῦ περιόντος)亲手劳作、为母亲预备饮食。不仅如此,她还与母亲一同料理其承担的所有要务:因为母亲[那时]已有四子五女,且需向三名长官缴税,因其产业分散在这一数目的行省[14]中。
那时母亲因这[情况],很多[时候]需要分[心]于各项事务:因为父亲已经过世,她(玛卡瑞娜)在这所有[方面]都与母亲一同劳苦:[她]分担[母亲的顾虑],且减轻了[母亲]深沉的伤痛。她不仅遵照母亲的训诲保持着无瑕的生活,这在母亲心目中始终是端正且有见证的;同时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即按我所说的哲学[15],她还以自己的生活为母亲提供了伟大的榜样,因为她逐渐将母亲引向属灵[16]而更为单纯的生命。正当母亲以得当[的方式]处理[玛卡瑞娜]各位姊妹之事、使之合宜于她们各人时,大巴西尔—上述女子(玛卡瑞娜)的兄弟[毕业]回乡了;他在求学的漫长年岁中致力于修辞学。她(玛卡瑞娜)接回他(巴西尔)时,他正因醉心修辞[17]而出奇地自高:他鄙薄一切荣誉(τὰ ἀξιώματα),又因狂傲(τῷ ὄγκῳ)高举自身过于那些权势显赫之人;[但]她如此之快地将他引向哲学之目标,以致他撇下世俗名望、轻视凭借言辞引人惊叹[之举],并自愿转向这种克修[18]生涯,通过赤贫[19]毫无拦阻地为自己预备操练美德的生活。他(大巴西尔)因其生平和各项操练闻名于日光之下的所有[地域],并胜过了所有因美德而熠熠生辉之人。然而[详述这些]将[占用]大量笔墨与许多时间,我还是令行文重新转回既定的[内容]。那时她们所有[延续]更属世之生活方式的基础皆已不存[20],[玛卡瑞娜]便说服母亲撇弃[先前]所习惯的、更显虚荣的生活与手下[仆从]所提供的照料—她在之前的时日里惯于[接受]这些;她在心志上视自己与许多人同等,并使自己融入与众位贞女共同生活之中:与[过去]视之为奴婢与手下[21]不同,她尽力使自己与众姊妹同尊同荣(ὁμοτίμους)。[此处]我更愿插入一段叙事,以免略过这一事迹而不作记载;[因为]这位贞女最为崇高[的品质]凭借它得以显露。
[她]四位弟弟中,在大巴西尔之后[排行]第二者名为劳克拉提乌(Ναυκράτιος, Naucratius);他容貌之俊美、体格之强健迅捷与应对万事之合宜均胜过众人。他年满二十二岁时已在公众演说(δημοσίας ἀκοῆς)中显露了自己辛勤[求学所得],以致剧场内所有观众都为其震撼;然而他因为某一神圣的先见而轻视手中所有的[机遇],以强大的决心[22]步入了独身而贫苦的生活,除了自身之外一无所携。不过有一位名为克律萨非乌(Χρυσάφιος, Chrysaphius)的家仆追随了他;因为二人交往很深[23],且他(克律萨菲乌)心中也同样倾向于这一选择[24]。于是他独自一人生活,找到了伊瑞斯河畔(τῷ Ἴριδι)一处偏僻的地方。伊瑞斯河流经本都行省正中;它源自亚美尼亚境内,流经我们[生活]的区域,并将水流注入黑海(τὸν Εὔξεινον Πόντον)。这年轻人(劳克拉提乌)在这[河]边找到了一处地方:这里林木茂盛,且隐藏在绵延山脉中的凹陷处。他退居于此,远离城市之喧嚣与兵役、讼辞之劳碌。从所有令人生嘈杂不堪[的日常事务]中脱身之后,他亲手照料几位生活贫苦、体弱多病的老人,[因为]他认为这项侍奉[25]对自己[的隐修]生活而言适宜且值得留心。那时(这高贵的少年)打猎(并捕鱼)[26],因为他熟知打猎技巧的方方面面;他(以猎获)[27]为老人们准备食物,同时以这样的辛劳克服年少[的冲动]。若是母亲向他要求什么,他也服从母亲的心愿。通过这两种[方式],他殷勤地匡正自己的生活:[他]以辛劳和对母亲的孝敬控制自己的青春[活力],并藉[谨守]神圣的诫命迈向上帝。
[1] ἀσκήσασα. 注意“苦修/克修”(asceticism)源自该词;这说明修道生活中对德性生活之操练不可或缺。此外,不少修道传统也要求修士每日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如《本笃会规》第48章,可见于:Timothy Fry, The Rule of St. Benedict in English (United States: Liturgical Press, 1982), 69-70.)
[2] ἐν ᾡ μάλιστα τὸ τῆς νεότητος ἄνθος ἐκλαμπειν ἄρχεται,直译为“在那时,[她]少年的花朵开始格外放光”。
[3] τὴν τῆς μορφῆς ἐκείνης εὐκληρίαν,直译为“[拥有]那[美丽]外形的好运”,这里引申为“天赐之美容”。
[4] τῶν παιδευτηρίων ἐπανήκοντα,直译为“从学校返回”,这里引申为“完成学业”。
[5] ἐγνώκει,本义“知道”,这里取决定之意
[6] ἀγῶσι,本义“争斗”,这里取法庭陈词之意
[7] φθόνος。在希腊异教语境中,φθόνος为神祗对凡人任何超常之幸福或才能之嫉妒的人格化象征;尼撒的贵格利与纳齐盎的贵格利在写作中均曾借用这一概念,其原因是“嫉妒”出自魔鬼,而后者是死亡的最终来源(参Corrigan,注脚23,第62页)。
[8] καὶ ἦν ἡ κρίσις τῆς ἡλικίας παγιωτέρα. 直译为“这决定比[她的]年龄更为坚定”。罗马帝国时期,出身贵族的父母往往看重家族血脉的延续,因而往往在女儿年幼时就将其嫁出;守寡的年轻女儿也常被要求再嫁。女儿若决心守独身,则常会遭受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对。教会自3世纪末期始已不再支持妇女在婚后同居生活中保持贞洁(virgines subintroductae),转为鼓励女子为主守独身;安波罗修与耶柔米均曾出言支持为守独身而遭受父母反对的女子(参Elizabeth Castelli, Virginity and its meaning for women’s sexuality in early Christianity. Journal of Feminist Studies in Religion 2, no. 1 (1986): 61-88)。
[9] 寡妇群体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教会中受到特别保护。她们可以照顾他人、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管理财产并决定是否再婚;而且当时教会一般不鼓励再婚,即使是在前夫/前妻已死的情况下(参Rebecca Krawiec, “From the Womb of the Church”: Monastic Families. Journal of Early Christian Studies 11, no. 3 (2003): 283-307; Goody, Jack. Cousins and Widows, Adoptees and Concubines. Chap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and Marriage i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8–82; Anna Silvas, The Asketikon of St Basil the Grea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0-61.)。此外也需注意,刚然会议(The Council of Gangra, A. D. 340)后教会拒斥欧斯塔修(Eustathius of Sebaste)在修道生活中拆散婚姻的主张(“没有任何结婚之人有源自神的盼望“/ὅτι οὐδεὶς ἐν γάμῳ ὄντων ἐλπίδα παρὰ Θεῷ ἔχει,参Silvas 486-94);大巴西尔《长会规》中写明已婚夫妇在两厢情愿的前提下可以一并加入修院(参巴西尔《长会规》12, Silvas 196-8.);尼撒的贵格利本人虽然在著作中赞颂童贞、亦指出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但也指出默观性的灵修生活与婚姻可以相容(参Mateo-Seco, Lucas Francisco, and Giulio Maspero, 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Brill, 2009), 489-92.)。
[10] ἐδοκίμασεν,本义为“测试、察验”,这里译作“找到”(hit upon, 参Corrigan, 第25页)。
[11] καὶ ἦν ἀντίδοσίς τις ἀγαθὴ παρ’ ἀμφοτέρων ἀλλήλαις ἀποπληρουμένη. 直译为“有某种美好的、出自[母女]双方的馈赠在[她们]彼此之间实现”。
[12] πᾶσαν τὴν ἐπιζητουμένην ὑπερεσίαν ἀποπληροῦσα,直译为“完成了所有被要求的侍奉”,结合上下文玛卡瑞娜侍奉母亲,这里引申为“尽孝”。
[13] ταῖς μυστικαῖς ὑπηρεσίαις τὰς χεῖρας ἑαυτῆς ἔχρισε,直译为“[她]在奥秘的侍奉中膏抹了自己的双手”. 另有异文作’… ἑαυτῆς ἔχρησεν’,直译为“借自己双手[从事]奥秘的事奉”,这里采用后一种译法(参Corrigan, 第25页)。此处“奥秘之侍奉”当指圣餐礼仪之侍奉。若采用正文‘ἔχρισε’(膏抹),则全句可有如下三种解释:1) 玛卡瑞娜在每日开始其他侍奉之前先领圣餐,因此双手“受膏”;2) “双手受膏”是指她预备圣餐所用之饼;3) 玛卡瑞娜因自己的女辅祭身份而接受双手膏抹之礼(参Corrigan,注脚26,第62页)。
[14] ἔθνεσιν,这里取“省份”之意。此处三省为本都(Pontus)、迦帕多家(Cappadocia)与亚美尼亚(Armenia) (参Corrigan,注脚27,第62页)。
[15] 参前注4,此处并非指希腊哲学,而是指作为“真哲学”的基督信仰及灵修生活。
[16] αὔλόν,本义为“非物质的、无形的”,该词曾为许多不同哲学思潮(廊下派、逍遥学派与新柏拉图主义)所使用;这里形容灵修生活,故引申为“灵性的“、“属灵的” (参Corrigan,注脚28,第63页)。
[17] τῷ περὶ τοὺς λόγους φρονήματι,直译为“因为与言辞有关的心思“;这里按上下文引申作”醉心修辞“。
[18] τὸν ἐργατικὸν τοῦτον καὶ αὐτόχειρα βίον,直译为“这种亲手工作的生活”。参前注24,修道生活中包含一定量的体力劳动,但其核心仍是操练美德;故此处译为“克修“。
[19] τῆς τελείας ἀκτημοσύνης,直译为“完全的贫困“。富人或贵族在加入修道生活时常会撇弃自己所有财产,如大圣安东尼受太19:21感动而变卖所有分给穷人(可见于Robert Meyer, St. Athanasius’ The Life of Saint Antony (New York: Newman Press, 1950)。叙利亚灵修传统中,守独身而侍奉教会的”独一者“亦需保持贫困(参Andrea Sterk, Renouncing the world yet leading the Church: the monk-bishop in Late Antiqu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
[20] περικέκοπτο,本义为“被斩断”,这里引申为“不存”。
[21] 在其著作中,尼撒的贵格利激烈抨击奴隶制,因其认为神以自身形象造人时,已令其分有神性之中的各项完满特质。这其中“自由“或”不受制“(ἀδέσποτον)不可或缺,人因此有选择良善的责任与能力,也因此不可被买卖。此外尼西亚公会议前后关于三一论中“本质“与”位格“之别的探讨也使得人们重视人之尊严(参Mateo-Seco, Lucas Francisco, and Giulio Maspero, 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Brill, 2009), 683-85.)。此前欧斯塔修在带领修道运动时曾主张奴仆可以自行终止服侍且藐视主人(参Silvas 486-94),这在玛卡瑞娜及大巴西尔时有所矫正;大巴西尔《长会规》中要求奴仆必须在主人同意后才可进入修道生活,此处则是玛卡瑞娜的母亲主动释放了手下婢女。
[22] ἐν μεγάλη τινὶ τῆς διανοίας ὁρμῇ,直译为“以理智之中某种强大的冲力“,这里译作”强大的决心“。
[23] πρὸς αὐτὸν ἔχειν ἐκεῖνον ἐπιτηδείως,直译为“[他]视劳克拉提乌于己为友善“,即二人关系很好。
[24] καὶ τῷ τὴν αὐτὴν προαίρεσιν περὶ τον̀ βίον ἐνστήσασθαι,直译为“对这种生活的相同选择也被置于他[心中]”,即克律萨菲乌心中也同样向往克修生活。
[25] ἀσχολίαν,本义为“繁忙、事务“,这里引申为侍奉。
[26] 此句两处括号中内容见于部分希腊文抄本旁注中(参校勘本p. 379注9),英译本并未译出。
[27] 括号中内容为部分希腊文抄本所遗漏(参校勘本p. 379注11),英译本并未译出。
连载三完
周四巴西尔长会规导读班(长期招生)
关于巴西尔生平简介请见这里和灵修精神(请见这里:一、二、三、四、五)以及巴西尔会规的形成,请见这里(讲座梳理了巴西尔会规形成的历史背景,手稿版本等情况)。这里不再详述。
自2020年撰写巴西尔系列博文以来,笔者亦陆续翻译了一些巴西尔的书信,如今巴西尔的《长会规》初译稿(待编辑)已接近尾声,其序言和1-5节会规已陆陆续续通过我们的订阅会员专文(请见网站会员专享栏目文章)分享出来。若您想阅读这些译作,欢迎订阅会员,赞赏支持我们的翻译事工,同时您也可以每周获得教父们的属灵“食粮”。
本导读课程并非上述内容的简单复数,而是专注于细读巴西尔会规译文(笔者会分享部分译作:书信2,序言,会规1-5,7,16,17),一起探讨学习巴西尔修院会规之精神。
讲座海报如下:

圣马可 论灵律 50-58节 BY 唐艾莉译
克修者马可 《论灵律》译作节选
翻译:唐艾莉
修订:阿甲
介绍:
克修者马可 (Mark the Ascetic)——也称马可,隐修士马可——的生平知之甚少。圣尼哥底母认为他是5世纪初的修士。就像他同时代的圣尼罗(St Neilos),他可能是金口约翰的门徒,但这在学界还未成定论。根据他的《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马可在他成为亚细亚的安其拉(Ankyra /Ankara)修院的监督之前,曾在沙漠地区隐修(有可能是巴列斯坦和埃及地区)。除了《爱神集》的三部著作(《论灵律On the Spiritual Law》《论那些靠行为称义的人On Those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Made Righteous by Works》《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外,马可还写了6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论洗礼 on baptism》,《论忏悔 on repentance》,《驳聂斯托留 against Nestorios》。他的灵性教导特别反对当时的叙利亚祈祷派异端,他十分强调洗礼的恩典。在东正教,圣马可的纪念日是3月5日[1]。
如今马可的著作已经出现了校勘本: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凡例
- 本文译自:
- 希腊文: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参考了其中法文译本)
- 参考英译本:Palmer, G. E. H. et al. The Philokalia : the Complete Text,1 (London ;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79), 113-4.
- 本译作分享系艾莉姐妹翻译,阿甲修订而成。介绍,凡例,按语系阿甲所加。
- 版权声明: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载本译作,需获得本译者授权,请通过网站平台回复,或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正文
50
无知惯于反对有益之事
当它狂妄时,就进一步持定恶
51
你当毫无怨恨地[2]接受苦难
正如,你念及赏报时,当扔下贪欲
52
暗中犯罪,别试图藏匿。
“万物在他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他交账。”(来4:13 )
53
将你的心思意念向主陈明。
“因为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撒上16:7)
54
你或思或行,皆当有目标
因为毫无目地之旅行就是徒劳。
55
自愿[3]犯的罪是难以悔改过来的
因为上帝的公义无可逃避。
56
苦难使明哲人有机会忆念上帝
却相应地使忘记上帝的人受折磨。
57
让每一个被迫承受的苦难,成为你忆念上帝的教师吧!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悔改之伊始[4]。
58
遗忘(Λήθη)本身没有力量
但它按我们漫不经心(άμελειών)的程度获得相应的力量。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