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尼基塔斯(St. Niketas Stethatos)是12世纪的人物,是著名的新神学家圣西门的弟子,新神学家圣西门是在东正教内被尊为神学家之称的三者之一——一个是使徒约翰,一个是纳西盎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另一个就是新神学家西门。圣西门的生平就是由圣尼基塔斯撰写的。
对这一传统最有力的描述可能来自7世纪的认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他有着关于道(逻各斯Logos)和理(Logoi)的教导。基督信仰的传统中有道(逻各斯Logos)的概念,比如翰福音的第一章“太初有道”。道也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圣子,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和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是彼此对应的。在创世纪第一章,上帝通过说话造成了世间万物(上帝藉着衪的话进行创造),被造的万物其都是出于上帝的话语。
对于 马克西姆来说,每一种特殊个体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对应]的形式,即它自己的特别的形式;每一个都有一个理,每一个形式都有一个理在[10](each particular have essentially a form,but its own particular form, each would have a logos,and each form would have a logos)
每一个普遍的和每一个特殊的都有着上帝的意图(Each universal and each particular, god has an intention for each one。上帝对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意图)。
[6] 喵淼杪妙注:洞穴是柏拉图学说的著名比喻,有一群人每天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囚徒和火的中间有一堵矮墙,火光将洞穴内的物品投影在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而洞穴中的人认为这些影子就是实物本身。有一天,某个人离开了洞穴见到洞外的阳光时,开始慢慢察觉原来一直被影像所欺骗,于是返回洞内与其他人讲述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但是其他人们都不相信他。柏拉图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世界的表象中,真实的世界是看不见的,它独立于我们感官之外(但是可经由理性所知)。由此比喻说明,对于人来说实际上拥有“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即可见的“现象世界”world of becoming和可知的“理念世界”world of being
介绍:
克修者马可 (Mark the Ascetic)——也称马可,隐修士马可——的生平知之甚少。圣尼哥底母认为他是5世纪初的修士。就像他同时代的圣尼罗(St Neilos),他可能是金口约翰的门徒,但这在学界还未成定论。根据他的《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马可在他成为亚细亚的安其拉(Ankyra /Ankara)修院的监督之前,曾在沙漠地区隐修(有可能是巴列斯坦和埃及地区)。除了《爱神集》的三部著作(《论灵律On the Spiritual Law》《论那些靠行为称义的人On Those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Made Righteous by Works》《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外,马可还写了6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论洗礼 on baptism》,《论忏悔 on repentance》,《驳聂斯托留 against Nestorios》。他的灵性教导特别反对当时的叙利亚祈祷派异端,他十分强调洗礼的恩典。在东正教,圣马可的纪念日是3月5日[1]。
如今马可的著作已经出现了校勘本: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凡例
本文译自:
希腊文: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参考了其中法文译本)
参考英译本:Palmer, G. E. H. et al. The Philokalia : the Complete Text,1 (London ;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79), 113-4.
圣卡利斯托和圣伊格纳丢
《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按:卡里斯托与伊格纳丢•哈索络罗斯(Καλλιστος και Ιγνατιος Ξανθοπούλων Xanthopoulos)[1]是十四世纪的圣人,他们写的《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成书约于1375-1393年[2]),全名:《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关于静修,准确的方法和规则,包含圣人见证,针对那些选择过静修和修道生活的人》[3],被公认为介绍心祷操练的标准实践手册,被圣山的尼哥底母[4],《朝圣者之路》中的神师,阿索斯山的神父尼克(Fr. Nikon of Katounakia)[5]以及我导师马克西姆所推荐。全书没有静修之争(1337-51年)的痕迹,可见其成书在几十年之后。
从标题可见该书的三个特点:1)该书的受众是初学的静修士;2)该书是一本实践指南或手册;3)书中每一节的叙述模式是先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教父们传下来的教导,然后引用圣经,再次引用教父著作或圣人见证(如《沙漠教父言行录》)来佐证这个教导。其中圣经,约翰卡里斯托斯和圣以撒引用最多,其次有巴西尔、大玛卡里奥,迪奥多西,西奈的格列高利,艾瓦格里,认信者马克西姆,尼克弗罗等。《爱神集》编辑者圣尼哥底母也为他们做了小传,连载三已经补上了此小传的内容。
此系连载七,包括连载一、二、三、四、五、六。
[1] 维尔主教给该文做了介绍文章:Kallistos Ware, A Fourteenth-Century Manual of Hesychast Prayer : The Century of St. Kallistos and St. Ignatios Xanthopoulos. Toronto: Canadian Institute of Balkan Studies, 1995 (之后简化为 Ware, 1995)。文中有学者认为卡里斯托与伊格纳丢是亲兄弟,而哈索络罗斯是他们的家姓;亦有学者认为这不太可能,而哈索络罗斯很可能是他们建立修院的所在地地名,或者修院的名称,笔者这里采用后者的解释。
[2] 参Ware 1995, 5.
[3] St.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5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97. (之后简化为 Phi.5)
[4] Νικοδημου Του Αγιορειτου, Συμβουλευτικον Εγχειριδιον: Περι Φγλακης Των Πεντε Αισθησεων (Athens: Εκδοσεις Ο Αγιος Νικοδημος, 1950), 121.
[5] 见:Writings from the Philokalia on Prayer of the Heart,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text by E. Kadloubovsky & G.E.H. Palmer (London, 1951), Introduction.
凡例
本文翻译自:
希腊版: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5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97-295.
英译本:2016年秋,笔者在圣十字架神学院上《爱神集》课时,导师马克西姆翻译的课堂讲义。
《爱神集》是一部介绍东正教灵修传统——尤其是心祷——的经典合集,内容涵盖了四至十五世纪灵修大师的著作。18世纪末期,两位圣山阿索斯的修士,圣山阿索斯的圣尼哥底母 (St Nikodi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of Athos 1749-1809) 和哥林多的圣玛卡里奥 (St. Makarios of Corinth 1731-1805)编辑整理了一部《爱神集》,于1782年在威尼斯首次出版。1893年,这部合集在雅典再次出版,这个版本附加了一些第一版没有的内容:主教卡里斯托(Καλλίστος)的《论祈祷》。第三个版本分为五卷,于1957到1963年间在雅典由阿斯提出版公司(Astir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我们这个导读版的译文正是基于这个版本。关于《爱神集》的编辑者,编辑政策,出版因由,主要内容等,请参见笔者翻译的Kallistos Ware 的文章:圣尼哥底母和《爱神集》。
修士尼克弗罗
(Nikiphoros the Monk)
《论警醒与守卫心灵》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译者按:修士尼克弗罗活动于十二至十三世纪,出生于意大利,最初是天主教徒,后转宗成为东正教徒,并在圣山阿索斯成为修士。因受很多初学者问询心祷的事宜,遂写下《论警醒与守卫心灵》,从此该篇流传开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警醒与守卫心灵》是尼哥底母《爱神集》编目可追溯的原型,是引发格列高利的帕拉玛为静修主义争辩的导火索,是了解《爱神集》精髓的最佳入门读物,对东正教灵修传统的影响极为深远。从他建议的操练方式——吸气入心以使心灵不止息地默念耶稣祷文来看,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是跃然纸上的,而这一点似乎被现今学界所忽视,甚至克里斯托•维尔也认为《爱神集》基本上是艾瓦格瑞-认信者马克西姆系的 [1],这显然有失偏颇。此文的节选版请见这里。本文是连载三(完),包含连载一、二。
凡例
本文翻译自:
希腊版: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4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7-28.
英译本: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Philokalia: Complete Text. Edited by and Translated by Palmer G. E. H., Sherrard Philip and Ware Kallistos, vols.4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5), 194-206.
克修者马可 (Mark the Ascetic)——也称马可,隐修士马可——的生平知之甚少。圣尼哥底母认为他是5世纪初的修士。就像他同时代的圣尼罗(St Neilos),他可能是金口约翰的门徒,但这在学界还未成定论。根据他的《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马可在他成为亚细亚的安其拉(Ankyra /Ankara)修院的监督之前,曾在沙漠地区隐修(有可能是巴列斯坦和埃及地区)。除了《爱神集》的三部著作(《论灵律On the Spiritual Law》《论那些靠行为称义的人On Those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Made Righteous by Works》《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外,马可还写了6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论洗礼 on baptism》,《论忏悔 on repentance》,《驳聂斯托留 against Nestorios》。他的灵性教导特别反对当时的叙利亚祈祷派异端,他十分强调洗礼的恩典。在东正教,圣马可的纪念日是3月5日。[1]
如今马可的著作已经出现了校勘本: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凡例
本文译自:
希腊文: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86-98. (参考了其中法文译本)
参考英译本:Palmer, G. E. H. et al. The Philokalia : the Complete Text,1 (London ;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79), 113.
希腊版:Νικοδημου Του Αγιορειτου, Συμβουλευτικον Εγχειριδιον: Περι Φγλακης Των Πεντε Αισθησεων (Athens: Εκδοσεις Ο Αγιος Νικοδημος, 1950), 108-33.
英译本: Nicodemus, the Hagiorite, Saint, A Handbook of Spiritual Counsel, translated by Peter Chambera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9), 15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