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艾弗冷
艾弗冷天堂之歌第三首 1-17 (完)
叙利亚早期灵修经典导读班2023年5月3日周三晚八点开班了
按:关于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文献的史料和基本介绍,笔者已经开了讲座《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传统(讲稿+录音+视频)》。关于这些著作的译作节选,请见《叙利亚教父灵修选集系列》。本课程的选篇参考了著名叙利亚学者布洛克的译作:Brock, Sebastian P. The Syriac Fathers on Prayer and the Spiritual Life (Kalamazoo, Mich.: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1987)。
本课程以阅读笔者翻译的译作为主,当然在课程中会进一步介绍这些著作的历史背景。在早期教会叙利亚教会的灵修精神是可以与沙漠教父相匹敌的存在。
海报如下:

艾弗冷天堂之歌第二首完 1-13 连载四
叙利亚早期灵修经典导读班2023年2月2日周四晚八点开班了
按:关于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文献的史料和基本介绍,笔者已经开了讲座《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传统(讲稿+录音+视频)》。关于这些著作的译作节选,请见《叙利亚教父灵修选集系列》。本课程的选篇参考了著名叙利亚学者布洛克的译作:Brock, Sebastian P. The Syriac Fathers on Prayer and the Spiritual Life (Kalamazoo, Mich.: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1987)。
本课程以阅读笔者翻译的译作为主,当然在课程中会进一步介绍这些著作的历史背景。在早期教会叙利亚教会的灵修精神是可以与沙漠教父相匹敌的存在。
优惠信息:3人及以上一起报名,每人优惠50元。
海报如下:

五次课程安排如下:
一、多马行传:介绍多马传统中以天婚代俗婚的观念,对比保罗对婚姻的劝勉。
二、阿弗哈特《论祈祷》:关于阿弗哈特的灵修精神,请见笔者的拙文《叙利亚教父阿弗哈特论心在圣祷中的作用》。本次课程将阅读全篇《论祈祷》,什么是清心与思无邪的区别?为何善行也是祈祷?让我们听阿弗哈特娓娓道来。
三、艾弗冷《论祈祷》:本次课会主要探讨《信心之歌》以及部分《天堂之歌》的部分内容。让我们跟随艾弗冷看看,信心与祈祷的关系,心如何装下无数念头的。
四、《步书》:不顺服,灵命无以长进;不爱人,我们何以为人?看看沙漠修士们是如何操练顺服和爱人的诫命的。
五、隐修者约翰《论祈祷》:在叙利亚传统有一种祈祷,叫默祷。它其实是心祷的另一种说法,让我们跟随约翰的著作来看看他是如何理解默祷的。
若您愿意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愿大家在2023年找到真光
按:2023年,想起的是《星际穿越》中的诗句,Do not go gentle in the dark night。似乎感到深夜将至,不容乐观。愿大家在新的一年找到真光,不但照亮自己,也照亮周围的人。分享一首艾弗冷的诗歌《光之歌》,并写了几句随想。
上帝是光 2023新年随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但这眼是肉眼,而非信心之眼
肉眼找不到真光,但信心之眼可以
当我凭着信心之眼看见真光
才真知自己身处黑暗
于是,我用它看到黑暗,指出黑暗
并不断呼求真光照进来,驱散其中的黑暗
不但是我心里的,也是我周围的
因我们各人不是单顾自己的事
也要在祷告中彼此相顾,彼此扶持
艾弗冷《光之歌》视频下载:
歌词如下:
公义之光
正直之悦
是我们主耶稣基督
父之独生子
向我们显明
他来拯救黑暗中的我们
并以他的明光充满我们
白昼将近
黑暗的权势将褪去
从真光中,为我们升起
照明我们昏暗眼睛的光
他的荣耀
光耀世界
照明深渊
死亡已灭
黑夜已过
地狱之门 —— 已破
古时
躺在黑暗中的造物
穿上光明
死人从尘土中复活歌颂
因为他们有一位救主
他带来拯救
给与我们生命
他高升到天父那里
他将在荣耀中再临
让他的光临到那些仰望他的人
公义之光
正直之悦
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我们的王在荣耀中来到
让我们点亮我们的灯
前去迎接他
让我们在他那里找到喜乐
因他在我们心里找到了喜乐
确实 在他荣耀的光中
他要叫我们喜乐
让我们荣耀尊贵之子
向全能的父献上感谢
在满溢的爱里
圣父差圣子给我们
使我们充满盼望和救恩
当他显明自己时
圣徒们在疲乏忧伤中等候他
并以点亮的灯前去迎接他
天上的天使和众军
因地上义人的荣光而欢喜
带着得胜的冠冕
他们唱诗歌颂
让我们侍立主前
向我们的王和救主献上感谢
以他国的荣耀
在大光荣中
来让我们欢喜
公义之光
正直之悦
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传统(讲稿+油管+录音+视频)
按:此次讲座是应BEA贵重的器皿邀请而做的一次讲座,题目为:叙利亚教会早期灵修传统——从所罗门诗歌到艾弗冷。此次讲座大体介绍了叙利亚早期文献及其灵修精神。讲稿乃内容的精简版本,要知其中细节,推荐看讲座。
讲座录音如下:
讲座视频如下:
讲稿如下:
背景介绍
公元前516年,以色列人被掳到了巴比伦地区,之后一直到公元70年,就形成了所谓的这个第二圣殿时期。第二圣殿时期产生了旧约的一些旁经和伪经,比如以诺书,这些书籍对于新约中耶稣基督的理解产生了影响。
耶稣十架受难,第三日死里复活后,他留下大使命给12使徒,70个门徒,包括死里复活显现的500多弟兄。使徒行传多数篇目留给了使徒保罗。但按照史料优西比乌的《教会史》记载,
按照传统说法,多马被派往帕提亚 (Parthia) ,安得烈被差往塞西亚 (Scythia),约翰被遣往亚细亚 (Asia) ,他后来在以弗所停留,并且终老于此。彼得的传教对象 似乎是在本都 (Pontus) 、加拉太 (Galadia) 、庇推尼、加帕多家(Cappadocia) 和亚细亚各地流散的犹太人。(教会史 3.1)
我们要留意这些非常关键的地方,尤其是约翰和彼得的宣教地。
据说,马可是第一位被派往埃及的门徒. (教会史 2.16)

这个画了红圈的地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地方就是使徒们的宣教地点,乃基督教的发源地。其中约翰和彼得在亚细亚地区,安提阿更是早期的宣教重镇。著名的使徒教父安提阿的伊格纳丢,波利卡普都是从这一带来的。早期的《使徒遗规》,学者们也基本上认定是来自这一区域。这片区域有着深刻的犹太背景,而这背景又与叙利亚教会息息相关。
仔细看图中有个艾德萨 (Edessa)。艾德萨是叙利亚教会的宣教枢纽,离西南角的安提阿不远,地处当时罗马和波斯的边境。学者们普遍认为安提阿,艾德萨以及往东一点的尼西比 (Nisibis)是叙利亚传统的发源地。
早期教会三大基督教重镇:安提阿,罗马和亚历山大。这三个地方中最早,最具影响力,最活跃的基督徒团契来自于安提阿。而叙利亚教会跟安提阿或者犹太基督徒团体有着密切联系。 因为一方面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被掳巴比伦,遂散居在这些地方;另一方面虽于公元前3-4世纪历经亚历山大东征,在城镇和知识分子中多用希腊语,但乡间仍是沿袭了巴比伦的语言,即耶稣所说的亚兰文,以及亚兰文的方言——叙利亚语都是出自这个语系。
如果单看新约《使徒行传》就会将宣教中心局限于罗马境内,但看早期的史料,使徒们宣教的地方远比我们想象的广阔。而很多基督教核心的信仰,灵修,礼仪等体系就是源自于以安提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加帕多家三教父出现在这里,对东正教影响十分深远。
传统认为灵修传统起源于埃及,这是偏狭隘的;其实叙利亚地区也是当时修道的重镇。(关于这点请听笔者的讲座《沙漠教父言行录与心祷默观传统》)

在宣教方面,景教(也就是现在的亚述教会)的传教范围是最广的(即图中黄色区域),这种宣教的精神从早期叙利亚文献《多马行传》能看出一些端倪。因为他们的修士不像埃及的修士逃到旷野,躲避人群,更像使徒保罗,选择为主独身,过克修生活,到处传教。
早期叙利亚的文献如下:

根据希腊的教父们的说法,是泰坦主张Engratism(字面译为节制主义),即禁欲主义,主要表现了拒斥婚姻,戒酒吃素的生活方式。但从泰坦的《希腊人的演讲》中却没有发现这种迹象。
总之,从希腊文献来看叙利亚教会的这种现象是比较消极的,但从《多马行传》来看,却不见多少批评,结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七章的论述,就会发现保罗和多马的观点没有那么多差距。君士坦丁之前的文献是有限、模糊、充满张力的,因为教会未获政权支持,很多文献没能保留下来,了解起来就相对困难一些。
所罗门诗歌
下面来看最早的赞美诗《所罗门诗歌》。 学者们认为作者不详,但肯定是一个犹太基督徒,他熟悉诗篇;成书时间在2世纪初期,很可能在公元125之前;成书地点大概在耶路撒冷或者安提阿地区;目前主要是两个叙利亚语手稿,早期还有翻译成希腊文的,有部分译成了科普特文。可见,早期叙利亚和科普特联系也很紧密。

有学者认为《所罗门诗歌》是从希腊语来的,但笔者总体上认为它属于叙利亚传统。
我们不能以语言来确定一种文化,在基督教的发源地,比如安提阿,希腊语是知识分子的语言,而民间的乡谈则是叙利亚语。很可能很多人兼通两种语言,但在写下来时则视他更习惯于用哪种语言书写。就像现在很多中国人通英文,但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就不一定是英文的,也非常有可能不擅长用英文写作。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说叙利亚语的基督徒身上,他们也许通希腊文,甚至用希腊文写作,但不一定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就是希腊哲学式的。笔者认为,整体而言,以安提阿为中心的东部,北部以及南部地区有着深厚的犹太基督徒传统。笔者的视角是偏历史地理的,笔者认为基督教大多早期的神学,礼仪,崇拜,灵修,建筑模式,教规,异端等都来自于这一片地区。
所罗门诗歌19篇
有一杯奶给我,我在主慈爱的甜蜜中喝了它
圣子是杯子,父是授奶者(He who was milked),圣灵是喂奶者
因为他的胸脯满了[奶],浪费这奶是不好的
圣灵敞开她的胸怀,将父两个乳房的奶混合
然后,她将这混合的[奶]悄悄地给世代的人
那领受它的人处在右手的完全者中
童女的子宫受了它,她怀孕生产
如此,童女成为大仁慈的母亲
他毫无痛苦地生了子,因为这事并非没有目的
她不需要生产婆,因为他使她生产生命( to give life)…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时,我惊呆了。因为作者把三位一体比作是妈妈喂奶。随后,又谈到童贞女玛利亚生子。也许是见识短浅,笔者还未曾在早期的希腊和拉丁文献中读到这种比喻。这从侧面反映了叙利亚传统(尤其是艾弗冷)比较擅于用诗歌来表达他们的神学,灵修和信仰。这一点跟中国文化非常相似,因为中国人擅于把任何非常复杂的理论总结为用一两首诗歌来表达。
西方人擅于逻辑论证和推理,讲本体论,动不动就写个形而上学什么的;但叙利亚传统的基督徒总体而言不是特别擅长写这种逻辑推理的东西。 因此,一些早期研究叙利亚文献的学者认为叙利亚传统比较弱智,对神学不会有什么建树的。但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讲道理为什么一定要用逻辑推理,三段论的,用诗歌比喻不照样可以讲吗?主耶稣不就是用日用的例子来讲道理的吗?
主如冠冕在我头上,我永不离开他。
为我编织的是真理之冠,这[冠冕]的枝条延伸到我的胸怀
因为它不像烧烤过的冠冕,不能开花
但你活在我头上,在上面开花
满有完美的果子,这果子充满救恩 (第一首)
这些诗歌用来在教会崇拜时唱的,在当时是有曲谱的;这就像唐诗宋词,其实在当时都是有固定曲调去唱的。
多马行传
多马就是福音书中说要碰到耶稣的肋旁和手上钉痕才信的那一位。《多马行传》是公元三世纪初的叙利亚文献,很快被译成希腊文。多马被称为帕提亚(公元前247年 -224元年)人的使徒。拍提亚是继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帝国,是一个接受希腊文化,相对包容的帝国。因此,起初基督教传过去的时候,并未受到太多阻拦。


《多马行传》未被收入正典,因有着诺斯替主义的倾向,比如谴责婚姻,强调禁欲克修,提倡以天婚取代俗婚。在《多马行传》,我们看到修道和宣教是并行的,在宣教过程中,一旦有人信主,多马就鼓励他们摆脱婚姻,为主守独身,然后再为主去宣教。

所有的叙利亚教会都一致声称他们源自于使徒多马的传统,笔者认为这是几乎可以肯定的。现今不少学者存着一个历史批判的方法论,认为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就不能说它是真的,宁可存而不论,有些甚至认为只是传说而已,不可信。这种观点实在不怎么样。因为历史上能存留下来的文献实在有限,都是天然的,碎片化的,一个东西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就不一定不存在;而很多的传统当中的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的。《多马行传》虽有诺斯替的倾向,也有过编辑者们的痕迹,但这个过程一定参考了一些最原始的史料,而且还有着希腊文献《教会史》的佐证。因此,笔者认为叙利亚传统源自于使徒多马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判断。
因为他持续祈祷禁食,只吃面包和盐,喝的是水,无论天气好坏,只穿一件衣服,不拿人任何东西,他所有的都给别人。(20-347)
从上面的记述,可以看出多马几乎无时不刻地祈祷,进食只吃面包和盐。如果读《沙漠教父言行录》就会发现很多沙漠教父也只吃面包和盐的。圣安东尼开始于三世纪中叶,但多马是使徒,时间上应该是一世纪末,所以叙利亚的修道传统是十分浓厚的。此外,根据死海古传的记载,在耶稣之前,有个艾塞尼派(约公元前2世纪)就过着一个类似这样的生活,施洗约翰也过着这种相类的生活。
如果你不首先离开你的妻子,类似的女人离开她们的丈夫,你就不可能进入我所传讲给你的永生。(10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叙利亚教会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信主受洗就意味着放弃俗婚,进入天婚,成为基督的新娘。从亚细亚地区兴起的修道运动,以巴西尔的修院为代表,其中就不乏有整个家庭一致决定进入修院过修道生活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男的进入男修院,女的进入女修院,而孩童离开父母,交给一些监管人按福音的方式来养育。
阿弗哈特
阿弗哈特对叙利亚灵修传统影响深远,是被目前学界严重低估的人物。目前学界的新星是艾瓦格里 (Evagrios),由于发现了不少叙利亚译作。(关于阿弗哈特的基本介绍和著作信息,请参考笔者的论文,阿弗哈特论心祷)。
清心是比一切大声祈祷更好的祈祷,思无邪中的静默要比高声呼求更优。亲爱的,将你的心和灵给我,听听圣祷的力量,看看我们的先祖如何借着在神面前的祈祷得胜,并且这祈祷成为他们向神所献的纯洁的供物(玛 1:11) 。(Dem. 4.2)
因为亚伯的清心,上帝悦纳亚伯的祭物…并且这清心就是亚伯的祈祷。 (Dem. 4.2)
他的供物若以牛为燔祭,就要在会幕门口献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牛,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利未记 1:3)
这里清楚显明,清心等于圣祷,等于默祷,乃是人献给上帝的供物。随后,他提到亚伯的献祭,并总结说,清心就是亚伯的祈祷。这样看来,新约为何没有旧约的献祭了?因为新约祈祷就可以了,祈祷取代了献祭。正如献上的是没有残疾的公牛,照样祈祷时要带着一个清洁的心,否则上帝不会悦纳人的祈祷。
在同一时期的沙漠教父传统中,比如卡西安的《会谈录》中就提到,清心是认识神的唯一的门径,一个人如果不清心,是不可能认识神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学者做研究的,算不上认识上帝,顶多像迦南妇人请求吃桌上掉下的碎渣那样罢了。
现今人的方法论与教会早期的方法论是截然不同的。现代人以为学了一些古代语言,通读了一二手文献就是专家了;但那个时候的人却认为人只有达到清心的境地,才能解经,才能认识上帝。这是多么不一样的方法论,也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公允地说现代的大学叫世俗的大学。因为所谓专家和学者的知识和学问与他们的人品几乎完全分割了。
教会传道应警戒所有在洗礼中与上帝立约的人,那些起誓成为童身和圣洁,年轻未婚的男女,圣洁者。让传道者警告他们说:‘凡有心结婚的,让他在受洗前结婚,以免他落入挣扎中被杀;凡害怕战斗的,让他回去,免得弟兄因他而灰心;凡爱他钱财的,让他离开军队,以免他被击败又转去他的钱财。只有逃兵是可耻的。(Dem. 7.20. )
在阿弗哈特的时代,在教会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借着受洗与上帝立下了守独身的约。这就是约之子,可见同一时期的亚细亚地区,巴西尔受洗成为修士并非偶然,有着约之子的影响。这里不像《多马行传》,教会允许结婚的人存在,只要在受洗前结婚就好。可见,早期叙利亚教会,明显分为两类人,一种是约之子,他们受洗守独身;一种是结婚的人。而这些约之子是教会的精兵和中坚力量,他们不是退隐沙漠旷野,而是参与教会服侍,建立学校,差遣宣教等。他们与同一时期的沙漠教父修士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这也是为何叙利亚教会能广传福音的原因。
艾弗冷(A.D. 306-373)
艾弗冷生于尼西比,后因尼西比划入波斯境内,遂于363年逃到艾德萨,直到373年去世。学者认为他就是约之子,有时也称为独一者。一生创作诗歌400多首,都用于教会崇拜时交由女诗班人员按固定曲调颂唱。(关于他的详细介绍,请见)
摩西,万人之师
希伯来人之主
以天书教律法
以神启讲故事
述显而荣隐
话少而惊园
回应:赞美你的公义
尊荣那些得胜者
(天堂之歌 1.1)
他的诗歌字少而意深,有平衡,有对比,有画面和比喻。同一时期的希腊教父更爱思辨一些,敢于探讨那些上帝所封印,圣经未明说的奥秘。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就是奥利金的《论首要原理》。在这部书中,奥利金就根据信徒的问题,尝试回答了圣经、使徒和教父未曾明说的,结果最终造成了奥利金异端。其实,神学思辨不是想得有多深,而是知道在哪里停下来,以静默尊荣那奥秘的部分。这种爱思辨的气质直到加帕多家三教父时期才借着三位一体上帝的奥秘得到遏制。
我要开口向你,我主,进献我的信心吗?
因为祷告和祈求能在心里,没有声音地于静默中出生
副歌:你的出生有福了,因为独有你的父知道它。
(信之歌 20.1)
很多西方爱思辨的学者对艾弗冷无所适从,难以成为他的粉丝。因为他的诗歌无法用理性推理的方式去领会。其实,这里谈到一种祷告的传统,就是阿弗哈特提到的默祷。这种无声的祷告是无需动嘴,可以在心里说的。
6. 圣/纯祷是内室的童女(参太6:6;太25:1-13)
如果她走出嘴门,就迷路了
真理是她的洞房,爱是她的冠冕
静默是她门口的好友
7. 她已婚配给王子:不可让她轻佻地外出
而是让高贵的新娘——信心,在声道中巡逻
将声音从口里带回到心耳。
(信之歌 20.6-7)
这里回应耶稣说的进屋关门祈祷。就是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不要像法利赛人在会堂里,在街市上公开祷告,大家都知道你在祷告,而是要走到你的内室,即心中,在暗中(即心中)向上帝祈祷。因为有一种祈祷是需要嘴巴闭着的,是不出声的。
祈祷与信心处在同一个身体中
一隐一显,隐为隐,显为显
默祷献给上帝的耳朵
信心显明给人的耳朵
祷与信,同一身
隐与显,为隐显
默祷给暗中的父听
信心给可见的人听
(信之歌 20.10)
这里我们看到对比和平衡:显隐,祈祷与信心,上帝和人。向神祷告,献给上帝的耳朵听,但同时,不是单单祷告就行了,而是要在行为当中显出这种爱人的行为来。 这显与隐乃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这就是笔者喜欢叙利亚传统的原因,因为可以看到二中有一,一中有二,是有平衡的,是不极端的。而希腊的文风总是从两个东西开始讲,讲来讲去,你似乎看不出他这个一在哪里。当然这不是说希腊教父的思想是错误的,只是他们的表述方式就是如此,笔者个人喜好罢了。
结论
总之,学者们认为,叙利亚灵修传统源自于两个概念独一者和约之子(很难说它们是一个意思),但都属于为主守独身的人。独一者是因为耶稣也是独一者(参约3:16),是天婚,嫁给基督了,不但显明为主守独身,也表明心思对上帝的单一。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叙利亚的独一者群体才是修道主义的真正起源。
教会自诞生就埋下了修道主义的种子:在精神上,是出于主耶稣和使徒保罗的话,在形态上,是教会出现了一批为主守独身的人。主耶稣在谈论休妻的时候,曾说:“还有些独身者(εὐνοῦχοι)是为了天国的缘故自己成为独身的。谁能接受,就接受吧。(太19:12)”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七章亦鼓励人为主守独身,并说:“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林前7:7 )” 这话与主耶稣的话如出一撤,就是说,教会一定会出现一批为主守独身的人。(关于为修道主义辩护的文章:巴西尔灵修精神之三)
在使徒中,保罗和多马明显是为主守独身的人,后来为主殉道了。从一些使徒教父的记载来看,安提阿的伊格纳丢,波利卡普等人应该也是为主守独身,后来也殉道了。而在君士坦丁之后教会有所腐化,教会中出来了一批为主守独身,为主白色“殉道”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若您愿意赞赏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叙利亚教父灵修选集系列
本系列译作的灵感源自于学者布洛克翻译的一本书:Brock, Sebastian P. The Syriac Fathers on Prayer and the Spiritual Life (Kalamazoo, Mich.: Cistercian Publications, 1987)。笔者按其目录翻译了前几篇译作(我的翻译也参考了他的英译本),分享其中部分译作节选如下:
注:未完待续,还有一些文章笔者还在翻译过程中,一旦初译完成,就会分享部分段落,以供读者品鉴。敬请期待。
若您或您的教会愿意奉献支持,您可以注明这笔赏赞是给这篇博文的还是支持“光从东方来”整体事工的。请使用以下二维码。

若您打算定期奉献我们的事工或个人,请扫码加笔者微信。

译作:圣艾弗冷《天堂之歌》第一首.1-9节
按:笔者不才,尝试翻译了圣艾弗冷的《天堂之歌》第一首,此为初译稿,定有不少错误,欢迎各位读者,专家指正。感恩,竟然能显示叙利亚原文的字体。
凡例:
本文译自:
叙利亚文:E. Beck, Des heiligen Ephraem des Syrers Hymnen de Paradiso und Contra Julianum [Textus], vol. 1, 2 volL (ouvain: Secretariat du Corpus Scriptorum Christianorum Orientalium, 1957), 1-5
参考英译本:S. P. Brock, St. Ephrem the Syrian: Hymns on Paradise. (Crestwood: St. Vladimir’s Seminary Press, 1990), 77-84
• 版权申明: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载本译作,需获得本译者授权,请通过网站平台回复,或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或微信(ajia835828)联系。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叙利亚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参考叙利亚的Peshitta版本。 (关于Peshitta版本的基本介绍和参考书目,请看http://syri.ac/syriacbible)
正文
第一首
1
摩西,万人之师 希伯来人之主
以天书教律法
以神启讲故事 [1]
述显而荣隐
话少而惊园
回应:赞美你的公义 尊荣那些得胜者
[1]这里特指伊甸园的故事。主,或教师(rabba1)反应了犹太人的用法。艾弗冷用犹太亚兰文的律法一词(ura1ta1),该词特别反应了犹太律法书,他没有用来自希腊语νομος的na1mo1sa1
2
立于慈爱与敬畏之中
对伊甸园的渴望邀我去探寻
崇高的敬畏限制我的追寻
然而,我以智慧使二者相和
我——尊隐而思显
问以得益,默以蒙恩
3
欣喜地,我遇见伊甸园的故事
言简而意丰
我舌诵显明的故事
我心高飞到敬畏中
照着人所能理解的程度
___当然不是照着它的实在
观看其宏伟
4
我以心眼看伊甸园
万山之巅都比你低
洪水之顶只达你脚 (创 7:19)
浪花崇敬地亲吻你脚
再归回其所在
你升起(脚踩万山之巅)
一览众山小
浪尖亲吻你脚
万山降服于你
5.
你并不因你上升的高度而疲乏
因为造它的主(ܠܝܪ̈ܘܬܘܗܝ)并不劳累
他的恩典欣喜地鼓励那些上升者
他的荣光使它熠熠生辉
他的芬芳使它甜蜜
彩云是帐篷
那些配得的人居于其中
6.
从他们的居所,光明之子降临
在他们受逼迫的世界,他们欢呼
他们在海面跳舞,并不沉没
因为西门,也叫”石头”,也没有沉没
与他们一道,得见上帝所爱的人的人有福了
其下是他的门徒们,其上是主的洞房
7.
他们以云为车,翱翔长空
个个都成了教导的头 (但 12:3)
飞车彰显其辛劳
群羊显明其荣光 (参林前3:8)
看到他们翱翔的人有福了
先知与门徒 使徒与会众
那付诸行动,还能教导的的人在天国里是大的
8.
伊甸园之风景十分遥远
非眼力(ܢܡܛܘܢܝܗܝ)所及
但我简单地描绘它,斗胆说了一点
就如月之光环
我们也当如此将伊甸园看作圆的
在其中有海洋和陆地
9.
我舌欢喜踊跃,就如人吸吮其甘甜
我将以多种形式来描绘之
摩西为圣坛做了冠冕
以精金将圣坛完全包裹 (出30:3)
以金子的荣光环绕,美好地缠裹
以被造物环绕伊甸园的冠冕
节选译文完
若您有兴趣参与此项翻译出版事工,请扫码

叙利亚教父圣艾弗冷(Ephrem)简介
按:叙利亚教会的圣艾弗冷是公元四世纪的圣徒,他一生创造了400多首诗歌,用于教会圣诗班歌唱,可以说是以诗歌来表述神学的典范和巅峰,此篇旨在简要的分享其生平和著作。此篇大部分内容参考了布洛克(Brock)的介绍。
(术语解释:艾弗冷的年代不分东西方,5世纪迦克墩大公会议之后,罗马境外的叙利亚教会因神学立场不同分了东西,其中东部叙利亚教会,即东方亚述教会,在地理上属于多属于当时的波斯帝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教(侧重于基督的人性,被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误称聂斯托留异端);西方叙利亚教会,侧重于主张一性论,被称为雅各布教会。因此,在五世纪之前可以通称为叙利亚教会。当笔者说叙利亚教会时,通常包括东西的以叙利亚文为主的教会。)

艾弗冷(A.D. 约306?-373年6月)是教会执事,诗人,神学家。他生于尼西比 (Nisibis,今Nusybin, 土耳其东南,叙利亚北部), 服侍当地的主教。公元363年,罗马和波斯帝国达成协议,尼西比城被交付给波斯,不少当地基督徒离开此城,转移到罗马。艾弗冷也移居进入艾德萨(Edessa,今Urfa—rhaya)城,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十年,于373年去世。
艾弗冷的著作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诗歌集
400首 Madrāše (‘Hymni’) 律诗,有50种不同音节模式。叙利亚原文材料大部分由E. Beck编辑在东方基督教文集中,即CSCO = Corpus Scriptorum Christianorum Orientalium。据瑟罗的雅各布 Yaʿqub of Serugh,艾弗冷的诗歌交由女圣诗班的成员歌唱。包括:
- 教会之歌 on the Church (CSCO 198–9)
- 受难之歌 on the Crucifixion (CSCO 248–9)
- 信之歌 on Faith (CSCO 212–3)
- 禁食之歌 on the Fast (CSCO 246–7)
- 驳异教之歌 against Heresies (CSCO 169–70)
- 驳朱利安之歌 against Julian the Apostate (CSCO 174–5)
- 圣诞之歌 on the Nativity (CSCO 186–7)
- 尼西比人之歌 of the Nisibenes (CSCO 218–9, 240–1)
- 天堂之歌 on Paradise (CSCO 174–5)
- 复活之歌 on the Resurrection (CSCO 248–9)
- 无酵饼之歌 on Unleavened Bread (CSCO 248–9)
- 童贞之歌 and on Virginity (CSCO 222–3)
其他托名艾弗冷,但显然是后来的诗歌有:奇丁的亚伯拉罕和尤里拿•撒巴之歌 on Abraham of Qidun and Yulyana Saba (ed. Beck, CSCO 322–3); 认信之歌 on the Confessors (ed. Beck, CSCO 363–4); 神显之歌 on Epiphany (ed. Beck, CSCO 186–7)。
二,散文 Prose
- 创世纪和部分出埃及记注疏 Commentary on Genesis and part of Exodus (ed. R. M. Tonneau, CSCO 152–3);
- 四福音书注疏 Commentary on the Diatessaron (ed. L. Leloir, 1963, 1990)
- 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注疏(只存于亚美尼亚文译本)以及各位驳斥巴代桑,马西安和摩尼的著作Commentaries on Acts and the Pauline Letters which only survive in Armenian translation; various works against Bardaiṣan, Marcion, and Mani (ed. C. Mitchell and F. C. Burkitt, Prose Refutations, I–II [1912, 1921]).
三,艺术散文 Artistic prose
•论我们的主 memrā on our Lord (ed. Beck, CSCO 270–1)
•写给普布利乌的信 Letter to Publius (ed. S. P. Brock, LM 89, 1976)
- 论摩西在埃及行的神迹 memrā on the signs performed by Moses in Egypt (ed. Overbeck, S. Ephraemi … Opera Selecta [1865], 88–94).
四,讲道 Memre (‘Sermones’)
艾弗冷七音节的文体,被称为艾弗冷文体。有很多这样的著作,其中有不少是托名的。布洛克认为属于真作的如下:
• 论信 on Faith (6音节的) (ed. Beck, CSCO 212–3)
- Beck编辑的四册讲道 (Sermones I–IV, CSCO 305–6, 311–2, 320–1, 334–5),只有第一册1-3,第二册1 (on Jonah and Nineveh) 和第三册的核心 (On the Sinful Woman, Luke 7),可能第四册2属于真作。
- 托名之作:其他的作品都晚于艾弗冷。this also applies to memre in Beck’s further volumes, CSCO 363–4 (Nachträge) and 412–3 (on Holy Week). Only some excerpts from a collection of memre on Nicomedia survive in Syriac, but a complete Armenian translation preserves it (ed. C. Renoux, PO 37, 2–3).
艾德萨城是异端和异教杂居之城,艾弗冷写了驳斥马西安,巴代桑,阿里乌,欧诺米和摩尼教(Marcion, Bardaisan, Arius, Eunomius, Manichaens)的著作。
艾弗冷著作的成书时间大部分都难以确定。艾弗冷有生之年就享誉希腊和拉丁传统(Epiphanius (‘Panarion’, 51.22.7: ‘the sage among the Syrians’) and to Jerome (‘On Famous Men’, 115, written in 392))。有不少希腊文本说是艾弗冷之作,然而只要一小部分才真正属于艾弗冷(有一些甚至不是从叙利亚文翻译的)。艾弗冷的译作是从希腊文译为拉丁文,斯拉夫文和其他语言,不过亚美尼亚文是直接从叙利亚文翻译的。
艾弗冷神学家的地位长期以来遭到忽视,笔者在哈佛上课时,老师声称不是艾弗冷的粉丝(言下之意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他的著作)。直到1920年教皇本笃15世 (Pope Benedict XV)宣称艾弗冷为普世教会的博士。艾弗冷作为神学家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由布洛克等知名学者的努力)才逐渐得到重视。笔者认为以诗歌来表达神学的纪年才刚刚开始,尤其对于中国教会而言,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艾弗冷的诗歌几乎没有希腊哲学的术语和影子(虽然他肯定知道一些希腊哲学的概念,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和地区),其表达方式不是系统和逻辑推理的,而是对比和象征性的,用比喻和画面让人沉浸其中,所有要表达的意思都在里面了。我们称之为意境。比如,他对比造物主与造物,有限无限,显与隐,永恒(无先后)与时间(有先后),一与多,强调自由意志,强调身体之重要(圣经,道成肉身), 强调信(藉着信上帝向你显明他自己(信之歌 72:2)等。
关于艾弗冷的一二手材料(包括译本),笔者复制如下。
按:当然有点过时了,截止2011年,另一个网站值得推荐,请见。关于艾弗冷的最新学术作品,请见(请搜索Ephrem)。
截止2002年的参考书目,见:
- K. den Biesen, Bibliography of St Ephrem (2002) provides very full coverage; subsequent studies can be located in ‘Syriac studies: a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2001–2005)’, ParOr 33 (2008), 325–331.
一手材料和译作
- For Syr. editions, see above. There are bilingual editions of On the Nativity (Syr. with AT by J. Khoury 1994), and of 20 selected poems (Syr. with ET by S. P. Brock and G. A. Kiraz 2006). Beck’s editions are all accompanied by GT; a GT of the Commentary on the Diatessaron recently appeared as C. Lange, Ephraem der Syrer. Kommentar zum Diatessaron (FC 54.1–2; 2008). For French, Itali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see S. Ephrem, Un poète pour notre temps (2007), 294–307. ET are as follows:
- S. P. Brock, The Harp of the Spirit: 18 Poems of St Ephrem (2nd ed. 1983).
- S. P. Brock, St Ephrem the Syrian, Hymns on Paradise (1990).
- M. Hansbury, Hymns [on the Table] of St Ephrem the Syrian (2006).
- E. G. Mathews and J. P. Amar, St Ephrem the Syrian. Selected Prose Works (1994).
- C. McCarthy, Saint Ephrem’s Commentary on Tatian’s Diatessaron (1993).
- K. McVey, Ephrem the Syrian, Hymns (1989).
二手材料
- E. Beck, Ephräms des Syrers Psychologie und Erkenntnislehre (CSCO 419; 1980).
- T. Bou Mansour, La théologie symbolique de Saint Éphrem (1988).
- S. P. Brock, The Luminous Eye: the Spiritual World Vision of St Ephrem (2nd ed. 1992; there are French, Italian, Malayalam, Romanian, Russian, and Swedish translations).
- Centr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s Orientales (CERO), Saint Éphrem, un poète pour notre temps (Patrimoine syriaque, Colloque XI; 2007).
- K. den Biesen, Simple and bold. Ephrem’s art of symbolic thought (2006).
- S. H. Griffith, ‘Ephrem the exegete’, in Handbook of Patristic Exegesis, ed. C. Kannengiesser (2004), vol. 2, 1395–448.
- C. Lange, The Portrayal of Christ in the Syriac Commentary on the Diatessaron (CSCO 616; 2005).
- Murray, Symbols.
- U. Possekel, Evidence of Greek philosophical concepts in the writings of Ephrem the Syrian (CSCO 580; 1999).
- A. Shemunkasho, Healing in the theology of St Ephrem (2002).
- P. Yousif, L’Eucharistie chez s. Éphrem de Nisibe (OCA 224; 1984).
若您愿意赞赏,支持或想进一步了解此事工,请扫码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