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Philokalia

圣卡利斯托和伊格纳丢 《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39-67 连载10

按:关于圣卡里斯托和圣伊格纳丢的介绍,尼哥底母所写的小传以及1-16节的内容,请见这里;第17-38节,请见这里。这篇不再复述。内容涵盖之前的连载。

凡例

本文翻译自:希腊版:St.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5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93-295.

英译本:2016年秋,笔者在圣十字架神学院上《爱神集》课时,导师马克西姆翻译的课堂讲义。

此版感谢艾莉姐妹二次编辑,译者稍作修订而成,算是《爱神集》导读版二次修订稿。一切错误都归于译者,也欢迎会员参与译本完善过程,以期早日出版。版权申明:此译本仅做会员个人学习使用,不得分享与他人或上传到网络。如要引用 其中中译,可按以下格式:袁永甲译,《爱神集》导读订阅会员版,圣卡利斯托和伊格纳丢《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某年某月某日引用,此网址)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尽量按七十士译本翻译。

论一天中要跪拜多少次

39. 论到跪拜的次数,按照教父们的指示,周一到周五是每日三百次。不过每周六、日,以及其他按习俗分别出来的周间的日子,甚至周日,由于隐秘而不可言说的原因,可以免于这次数。然而,按照个人的力量和决定,有些人过了三百次,有些人不足三百次。因此,你当量力而行。然而在一切事上总是照着上帝的美意多次勉励自己的人真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太 11:12)。”

神圣恩赐不但是如我们之前说的,按照我们努力的程度,而且也是按照我们的习性、秉性、信心和内在气质赐予的

40. 我们当知,神圣恩赐不但是如我们之前说的,按照我们努力的程度,而且也是按照我们的习性,秉性,对目标事物的信心以及自己的内在气质赐予的。圣马克西姆说:“心灵(νοῦς)是智慧的器官,理性(λόγος)是灵性知识的器官,让心灵和理性确信的器官是建立它们的信心,恻隐之心[1]是医治恩赐的器官,因为在我们里面,每个神圣的恩赐都有一个对应的、天然的器官来领受,就像是一种能力、习性、或气质。如此,摆脱了一切形相的心灵领受智慧,主宰了自身七情六欲(παθῶν)——即他欲望(επιθυμίας)和激情(θυμοῦ)的能力——的理性领受灵性知识,心灵和理性对神圣事物拥有不可动摇的确信的人领受凡事都能(可9:23)的信心;在完全消灭自爱后,保有恻隐之心的人领受医治的恩赐。”

论清洁和最完美的分辨(διακρίσεως)。对违反天性、体贴肉体而活的人;对依照天性、按灵魂生活的人;以及超乎本性[2],过属灵生活的人

41. 那违背天性,体贴肉体生活的人彻底地丧失了他分辨的能力。而那弃绝邪恶,着手开始操练美德、如经上所记:“离恶行善 (诗 34:14 ) ”的人,就像一个入门者,由于留心教父的教导[3],稍微拥有一点与入门者匹配的、分辨的感觉。那依照天性,体贴灵魂而生活的人,由于他按心意(διανοίᾳ)而行,依理性(λόγον)而活,这等人处于中级阶段,他依照自己的标准观察和分辨与他自己相关的事物和那些与他类似的相关事物[4]。但那超乎本性,体贴圣灵而活的人,超越了他堕落的状态(τον ἐμπαθῆ),跨过了属灵生活的初级和中级阶段,靠着基督的恩典,前进到完全的阶段,就是内心真正地蒙神光照[5]和拥有完全的分辨之能。他可以看见并再清楚不过地分辨自己,并且也能清晰地看见和分辨万物。然而,他虽然在肉身被人看见,却不被任何人看透和判断。确实,他得到神的认可,被称为真正的属灵人,不是凭着纸张和字迹,而是凭着行动和神恩,正如圣使徒保罗所言:“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1 林前 2:15 )”

再论分辨,并举一个例子

42. 那体贴肉体生活的人,就像人深夜行走在漆黑无月的黑暗中,因牢不可破的黑暗,他失明迷路了。不但不能看见和分辨自己,而且也不知道去哪里,朝哪里下脚,正如主耶稣所言:“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 (约 12:35)”。离恶行善的人如同行在星光闪烁的夜空下,他凭着一点星光,缓慢前行,由于看不太清,他行走时,脚多次碰到石头,常常跌倒。这等人如同在影子下,能稍稍能看见和分辨自己,正如经上所记:“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弗 5:14)。”按天性生活的人如同在平静的夜晚,在圆月下行走,借着月光指引,行走不入歧途,终能达到目的地(εἰς τά ἔμπροθεν ἔρχεται)。他看自己如同镜子反照,也能分辨出那些与他类似的同行者。如经上说的:“如同灯照在暗处…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2 Pet. 1:19 )。”那体贴圣灵而活的人如同行在阳光照耀的正午,这等人借着阳光不但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而且也能分辨其他的事,能看透众人,更确切的说,是如保罗所言的,看透万事(参林前2:15)。确实,他几乎看透万事——无论是什么事,无论事是怎么发生的,他不但自己行走不入歧途,也能毫无错误地带领跟随他的人进入真光、生命和真理中。关于这等人,经上记着说:“你们是世上的光 (太 5:14 )。”使徒保罗说:“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2 林后 4:6 )。”蒙福的大卫说:“耶和华阿,求你仰起脸来,光照我们。 (诗 4:6 )”“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 (诗 36:9 )。”主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 8:12 )”

III-连载1

[1] φυσική φιλανθρωπία

[2] ὑπέρ φύσιν,超乎本性乃是指被神恩充满的人。因为神的能量是超乎本性的。

[3] και οὖς ὑπέχων προς διδασκαλίαν

[4] τά τῶν ὁμοίων αὐτῷ

[5] τον ἐνυπόστατον φωτισμόν

论每个人属灵状态的改变,论谦卑的至高荣耀

43. 我想让你知道,人在今生通过圣洁和恩光获得的完全,是照着力所能及的程度的。因为在这不完全的今生,没有完美的完全,只有不完美的完全。但由于我们本性的软弱和不时地被“欺骗”潜入,我们内在的状态总是处于变化中。确实,这种改变和窃贼般的入侵是上帝来试验我们,好叫我们再次领受他更大的帮助。并且教父们宣称,任何与此相反的教导都是豺狼的诡计,因为人只有在来生才能保持稳固不变[1]。 但在今生,人有时清洁,平安、蒙福;有时困惑,烦忧、沮丧,这些都是按各人生活的状态和灵性程度,由全知的主来判断的[2],以便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切...

此为会员专享文章,每周更新“灵粮”。若您想阅读全文,欢迎订阅会员。如果日用饮食是滋养身体,订阅网飞是享受视听,那愿此事工能滋养您的灵魂。感谢您赏赞,支持我们的翻译事工。

Mork:圣尼基塔论属灵战车 (讲稿问答+mp3+油管)

按:Cory Mork是笔者的同学和好友。此次讲座是Mork在波士顿学院时写的一篇硕士论文。讲座十分精彩。讲稿和问答环节已经完成,方便喜欢阅读的读者。欢迎赏赞,请点击Donate.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喵淼杪妙整理并加了注,特表感谢。笔者根据情况也加了按语:“阿甲按”。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Mork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B站:https://www.bilibili.tv/en/video/4787834598070785

音频(+网盘):

油管:

正文:

圣尼基塔斯(St. Niketas Stethatos)是12世纪的人物,是著名的新神学家圣西门的弟子,新神学家圣西门是在东正教内被尊为神学家之称的三者之一——一个是使徒约翰,一个是纳西盎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另一个就是新神学家西门。圣西门的生平就是由圣尼基塔斯撰写的。

他是君士坦丁堡的一个修道院的院长。他为英语世界的人所知晓,是由于Philokalia(慕善集,也就是平台正在翻译的爱神集)这本书,该书第四传中有着关于他属灵箴言的记录。爱神集第四传里记录了他的一个很有名的火车战马异象。

火车战马的异象是在印欧大陆包括闪族文化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著名异象(在旧约里面有以利亚升天的火车火马的异象)。异教徒和犹太文学中都有关于战车异象的描述,而圣尼基塔相关的文献也有关于战车异象最详细的描述。

古代文献中的战车异象

在古代文本、哲学和宗教文献中,战车一直与神圣的领域联系在一起。比如,在古代战车文学中就有关于阿波罗太阳神驾驭战车拉着太阳驰骋的形象。

在古代,战车总是与贵族联系在一起,因为建造战车需要大量的财富,此外,战车还与战士联系在一起,表现在战场上的实力和所需的技能。

战车异象有着哲学或宗教背景因素,而且很多哲学也有着宗教、神话背景,这是战车在这些文献中所起的作用,比如刚才提到的阿波罗太阳神,再比如梨俱吠陀中的苏里亚(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梨俱吠陀》描绘他全身发着刺眼的光芒)。

对战车异象的运用,还有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的一个叫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哲学家。在巴门尼德残篇中,他运用了乘坐战车的异象,描述他的心灵是如何被提升从而获得见解的——战车开始上升,把他带到了通往神圣殿堂(智慧之门和女神索菲亚的城堡)的大门。(真理之路上,骏马驰骋着任他所往,作为有识之士,女神迎接他在众所周知的大道上遨游)

古时候的人会通过抬头看星星来观察天空,通过研究天文学,他们把这些观察变成了描述行星如何运转的详细数学公式,因此,研究这方面的人需要提升自己的感官、超越自己心灵才能去深入理解。

这些内容也在柏拉图的《斐德鲁斯》篇中有所体现。[1]在同一时期,古印度一个关于瑜伽宗教的著作《伽陀奥义书》(Katha Upanishad)也同样提到了战车的异象。这被吸收进《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这本书的背景中,融入奎师那——毗湿奴的化身的形象里[2]

在闪米特世界的犹太、希伯来传统中,有一个很出名的先知叫以利亚,旧约记载了以利亚乘坐火车火马升天的故事。因此,在一世纪左右出现了一场运动,人们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能像以利亚一样肉身升天或拥有精神愿景。

然后是默卡瓦(merkavah,מרכבה)的传统,默克瓦的意思是战车,这是早期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个学派,是今天仍然存在的犹太神秘主义教派,这个教派以战车异象为教义中心。[3]

这么多主题,它们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共通之处,就是精神上对神圣领域的认同还有对过神圣生活或取悦上帝、超越感官、进入天堂的渴望。

列举以上这些例子,是为了指出战车的异象是很古老的,在最神秘的文献中都有对此的记载。

巴门尼德的文献应该是最早提到战车异象的资料,但印度古代吠陀教的《奥义书》(upanishad)应是最详细的记载战车异象的文献。但对于理解圣尼基塔来说,最重要的帮助可能是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

以下是一小段柏拉图《斐德罗篇》的节选:

“我们姑且把灵魂比譬为一种协和的动力,一对飞马和御车人。神所使用的马和御车人都本身是好的,而且血统也是好的,此外一切生物所使用的马和御车人却是复杂不纯的。就我们人类来说,御车人要驾驭两匹马,一匹良马,另一匹顽劣,因此我们的驾驭是一件麻烦的工作。”

柏拉图把每个灵魂划分为三部分(灵魂三分法),即理性,愤怒和欲望[4],愤怒和欲望犹如战车的两匹有翅膀的飞马,而理性则是御车人。在柏拉图的《斐德罗篇》(Phaedrus)里面,他描述御车人和两匹马之间必须配合协调,如此,灵魂便能主宰自己、达到美善之境。

但如果灵魂驾驭不良(一旦愤怒、欲望不受理性的管辖统御),则会重新进入循环——人死亡后,不良的灵魂将不幸返回到循环形式,并且等待下一次机会来尝试实现永生,这就是轮回转生。

这就是典型的柏拉图主义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观点,我们处于低层次的物质的可朽、变化的世界当中,我们的目标是进入一个永恒的理性世界,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其途径就是通过理性御车人驾驭愤怒和欲望这两匹马的异象来实现。

“善”是最高的范畴而存在的,是最高等级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个世界有着普遍性,所有特殊的存在都有着“形式”[5]。因此,柏拉图认为要找到真我,就需要超越我们的特殊性,真正找到我们参与的形式。

如下图所示,整个过程是从“特殊性”(particulars)上升至“形式”(the forms)再上升到“至善的形式”(forms of the good),由“现象世界”world of becoming(洞穴)上升至“理念世界”world of being(洞穴外永恒的终极真相)[6]

这些柏拉图“形式论”观点是圣尼基塔战车异象说的背景。

柏拉图认为,共相是存在的,但是不是以一般物理性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理型(即理想形式ideal forms)的方式存在[7]

基于圣经传统的战车异象

但尼基塔有着和柏拉图不同的传统,一个基于圣经的传统。

对这一传统最有力的描述可能来自7世纪的认信者马克西姆(Maximus the Confessor),他有着关于道(逻各斯Logos)和理(Logoi)的教导。基督信仰的传统中有道(逻各斯Logos)的概念,比如翰福音的第一章“太初有道”。道也是上帝的第二个位格——圣子,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和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是彼此对应的。在创世纪第一章,上帝通过说话造成了世间万物(上帝藉着衪的话进行创造),被造的万物其都是出于上帝的话语。

在约翰复福音中,上帝的道也可以翻译成话语,圣言就是圣子,万物都是藉着祂造成的。永恒存在的的那一个道(Logos逻各斯),创造出了许多理(logoi)和所有的被造物。正如马克西姆所说,道(逻各斯)在自身之内就包含着祂自己预先存在的创造之理,理(logoi)是道(Logos逻各斯)的复数形式[8]

马克西姆认为,每一个物种,比如人类、猿、无花果、苹果、虫子……无论它是什么,都会在上帝对该生物所制定的道中。这与柏拉图的观点不同,柏拉图认为,每个特定的事物都参与了一个普遍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叫柏拉图的这个人不是实在的,他有的只是人的形式,一种男人的形式或者女人的形式,因此叫杰森、科里等等这样的人也是不实在的[9]

对于 马克西姆来说,每一种特殊个体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对应]的形式,即它自己的特别的形式;每一个都有一个理,每一个形式都有一个理在[10](each particular have essentially a form,but its own particular form,  each would have a logos,and each form would have a logos)

每一个普遍的和每一个特殊的都有着上帝的意图(Each universal and each particular, god has an intention for each one。上帝对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意图)。

所以,根据基督传统来说,当我们说上帝爱你时,指的就是爱你这个个体,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他真的爱特定的人,对他所爱的每一个个体有特定的旨意,而不是像柏拉图认为的那样。对于柏拉图来说,个体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每个人参与了形式。

另一个主要的区别是,对柏拉图来说,形式之于理念的关系,就如同思想是从我们的头脑中产生的一样,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轻忽了个体性。但是对于基督教传统来说,逻各斯(道)是说出来的(上帝的圣言),有一种主动的意志,受造物是通过上帝的意志而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是有意识的、可以思考的生物。而在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中,所有的事物只是一种来自于上帝头脑中的想法、理念而已。

总之,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在于:logoi比形式多得多。柏拉图式的传统更像一个三角形,在这个三角形,其至高点是太一,这种结构避免了繁多,其目标是回到单一之实在。

基督教的传统更像上图中的右侧那样,生长在地上的树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现实的世界,层级较低。而我们每个人都像树上的一个树枝,每个树上的树枝都有它对应的根部,通过忏悔,我们扎根在上帝内,在上帝的指引下,经过相应的路线,可以升入入另一个更高层级的世界。

要解释图中所绘的树为什么是倒立的?我只想说,对我们来说,我们看到的可见世界就是显现的世界。但就像你看不见树的根一样,它们是隐藏的。这就是隐藏的世界——就是道、创造者、灵魂或内在的人,这些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工作。但本质上,隐藏的世界是更高级的世界,因为所有显现的现实都植根于更高层级的世界、隐藏的世界,所以图中的树是颠倒的。

这就引出了尼基塔的类比概念。类比的概念就是比例。只要一个人顺从上帝的旨意,上帝就向他显现,[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意改变,对现实的看法也改变了,变得不那么受感官支配了,变得更加灵性。

从尼基塔那里可以读到这段短文,“灵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按比例变化的,事物的本质随着自身的内在状态而成比例地变化。当灵魂或属灵感官根据自然和智力进行非自然的运作时,它就穿透了事物的内在本质。然后一个人就可以看到受造物存在的逻各斯,以及上帝对受造物的旨意。他就可依照天然的功能来感知事物、人和每一个物质体。”

所以尼基塔斯所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类比,一个人的内心越早转向上帝的意愿,人对现实的感知就越真实,因为他们能够按照上帝的意愿看待这个世界。

对道的感知和召唤是一种类比关系,当我们越是回应上帝的呼召和美意,我们就自己进入与上帝相交的过程中,然后我们就越能够体会上帝在万物当中的这种美意,就能够对万物的感受发生变化。我们所拥有的是顺服的动力,比如战车如何上升、如何下降,人就如何上升和下降,这一切都是为了相似上帝。一个人越像上帝,他就越接近上帝。上帝的意愿就如同战车一样,人出于对上帝的顺服,也跟随战车上升和下降,越和上帝的意愿同频,就越接近上帝。

但一个人越不顺服,越和与上帝的意愿存在差异,那么这个人就离上帝更远。 相似就是接近,接近就是相似,尼基塔如是说,如果我们不能重新获得我们原有的高贵的美,不断更新那个以祂的肖象来创造的我们人的形象,如果我们自身的品质和原本的形象差异巨大,那我们又如何能与上帝结合呢?

柏拉图说,一个人上升得越高,也来越接近善的形式,抵达现实的源头,他们的灵性和内心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而尼基塔却说,你越像上帝,你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就会改变。

在希腊语中,有一个文字游戏说明了这个想法,叫做Topos和Tropos。 Topos (place) 地形是对地方的研究,Tropos则是一种情态修饰语[11]

圣尼基塔的属灵战车

尼基塔在战车异象上看到了象征意义,这在《爱神集》( Philokalia,也有叫慕善集的)中很常见。

1.第一种形态是修行的状态,或者说是修炼戒律和净化灵魂的状态,这与庭院相对应。 庭院是一个祭祀的地方,通过向上帝献祭来净化。

2.在那之后,一旦因献祭而被净化,也就开始扎根于道,进入圣地——会幕,这就是被光照的自然默观之境(this is the realm of natural contemplation)。

就像尼基塔所说的,一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根据其内在状态的比例而变化的,一个人看到了存在的逻各斯。这就是第二种情态。

3.最终的状态是神学状态——即与上帝的联合,与上帝相似或完全相似,如同进入至圣所,在那里,上帝自己的道(逻各斯)、三位一体的第二个位格和神性被彰显。

如此,帐幕被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特殊形态,都代表着人在世间所处的阶段和状态。

尼基塔希望人向内寻求,他认为人的五种身体感官都需要在灵魂内找到相对应的部分,使二者如同双联战车一样并驾齐驱,既有外表也有内在,如同有一个外显的世界也有一个隐藏的不可见的世界。

战车的外观就是身体的五种感官知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构成世界的四种物质元素,水、空(空气)、地、火则组成了人的身体系统(阿甲按:古希腊的世界观,类似中国的五行)。

灵魂有三种能力,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激情或愤怒,另外一个是欲求。一个人驾驭灵魂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他的理智,如同套索一样,当思想住在心里时,内心就是战车。当人将他的五种感官、四种物质元素、灵魂的三种能力作为原材料,将它们与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这四种主要美德结合在一起时,他就创造了一辆战车。类似柏拉图的良马、劣马理论,灵魂内除了美德还有着激情和欲求(情欲等不良品德),尼基塔也将战车之马的好坏视作灵魂的不同层次。

4个主要的美德构成了战车,而五种身体的感官则构成了座位,

四种元素似乎与四种主要美德有关,比如土代表坚韧,水代表节制,所以要保持清醒应喝水而不是喝酒。火代表谨慎,因为如若保持以对待火的谨慎方式对待自己,就不会毁了自己,烧了自己的房子。空气代表勇气,是一种可以迅速行动或后退的能力,特别是在最忧虑的时候。

尼基塔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托名的)狄奥尼修斯(Pseudo-Dionysios the Areopagite)的著作,狄奥尼修斯把物质称为是智慧的最后回响,他认为物质不是一个无智力的愚蠢存在,物质的背后还有着某种智能。

这辆战车的外观每个人都非常熟悉,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这辆战车的外在层面,你的感官,你周围的世界,元素,灵魂的力量,你会饿,你会生气,你会思考事情,然后你的内心就有了直觉。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把所有这些外在的层面都对应于隐藏的世界,将所有战车的外部都根植于隐藏的灵魂世界。

尼基塔说得很明确,五种身体感官中的每一种都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因此,视觉与心灵相对应。听觉对应于灵魂的判断,这意味着灵魂判断事物的方式就像良心一样。味觉对应的是理性思考能力,来区分什么是有害的,什么是有益的,区分善与恶。

因此,保罗在罗马书12章中提醒基督徒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当一个人的外在变得内化时,内在的心意就开始占据优先地位,外在的感官也就会发生实际的改变,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当你被净化后,你就进入了圣地,你开始变得内向化,感官进入灵魂,拔高认知,获得天使的知识,能如天使一般看待世界,明白上帝对各种受造物的美意。

尼基塔还谈到了快乐和痛苦的辩证(Pleasure-Pain dialectic),由于堕落,我们的感官主导了心灵的眼睛,使得灵魂处于目盲状态、通过灵修的努力,将能让外在的感官回归于内心,将它们带回灵魂内,这样,心灵的眼睛将重获光明,战车将再度得以良好的驾驭,我们就可以按照上帝造我们的本性来生活。所有这些刻苦的操练都是为了重获道在人身上的卓越彰显。

就像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有行动,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舌头能尝到等,每一个内在的感官也要发挥其功用。例如,理性必须保持警惕。灵魂必须练习默想来保持判断能力,也就是通过阅读经文、阅读教父或圣徒的著作来增加辨别力和自控,此外还必须与祈祷相结合。祈祷犹如向上帝献上的馨香之祭(如大卫所说: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如此,与静谧相结合的警觉,将使得灵魂的理解力再度清晰,

当你进行这些属灵操练的时候,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转变。

这样的改变,是因为他的内在占据了生命的主导,但他的外在和内在仍然耦合在一起,就像一棵树有一个外在明显的部分(地面可见的)和一个不明显的隐藏的部分(地下不可见的),他们并不是分开的,仍然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借着默观道(逻各斯),你也可同时默观造物之理。

最后,尼基塔斯在这里把战车比作理智(intellect智慧),战车由四种美德构成,战车的车轮就是克修和对美德的操练。车轮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接触地面,正如通过经历与自然和物质世界接触。驾车之马就是灵魂的愤怒和欲求,战车的座位就是肉体的五种感官,这就是圣尼基塔战车异象的观点。

讲座问答

问一:天主教也相信四种主要的美德吗?

答:不仅是天主教,异教徒们也相信4种主要的美德。这四种基本美德是——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是所有人都应发扬的,在基督教传统中,我们也有信仰、希望和爱的美德。我们称这些为神学美德,但这些只有通过恩典才能得到。但是四种主要的美德所有人都可以培养,可以由所有人来培养,这是是所有文化背景都赞成的。就像没有土地、水、火和空气,你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一样,没有坚韧、节制,谨慎和勇气,你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问二:四种元素,土水火风对应哪四种美德?

答:四种元素所对应的美德如图所示

再谈到一点,我知道,就像在西藏传统中,当你读经文的时候,很多关于元素的内容都是非常神秘的具有象征主义的。比如在柏拉图那里,一个人“火”的一面。就是属于心脏的,勇气的一面,一个有火力的人就是一个勇敢的人。此外,勇气这个英语单词,来自法语,溯源应来自拉丁语,字面意思就是有心的人。古代的思维方式里,对于人身体的不同系统都有一种对应自然界的直接描述。比如将人的头发生长的能力对应植物的生长。

总结一下,我认为古人对于很多东西,比如内分泌系统、荷尔蒙系统、压力和多巴胺释放等人体系统有着基本的认识,但他们是通过经验的方式去感受,比如运用物质元素土、水、火、空气等去对应,在不同的宗教体系里面,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理解,所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问3:请问圣尼基塔有受到卡巴拉和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了吗?

答:我不这么认为,因为诺斯替主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派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整体的倾向,那就是轻视物质世界。柏拉图算是一个半诺斯替主义者。

在时间和地理上,都不能说明圣尼基塔受到卡巴拉主义的影响。如果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卡巴拉和诺斯替主义,其实都跟柏拉图主义有联系,虽然基督教跟柏拉图主义也有比较深远的联系,但并不能说他们就影响了圣尼基塔的思想。圣尼基塔还是受到像认信者马克西姆、四世纪的马加略这些属灵的基督教大师的影响。

问4:有没有新神学家西门的书推荐?

答:主要推荐两本读物,一本是圣尼基塔写的新神学家西门的生平,另外一本是爱神集Philokalia第四册里关于新神学家西门的著作。


[1] 喵淼杪妙注:在《费德鲁斯》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灵魂战车的形象——一个带翅膀的战车,对神圣的灵魂来说就是这样的形象。而就人类的灵魂而言,除了那些能够恢复翅膀的灵魂外,翅膀通常都会丢失

[2] 喵淼杪妙注:书中,只要奎师那在他的战车上,阿周那根本不可能被杀死,《薄伽梵歌》一书中记载了古印度般度族王子阿周那与化身为阿周那御手的大神奎师那的对话,是阐述宗教哲理的诗篇。

[3] 喵淼杪妙注:这是犹太教内部的一个哲学派系——梅尔卡巴、梅尔卡瓦或默卡瓦merkavah,מרכבה‎神秘主义——字面上的意思是战车神秘主义Chariot mysticism,中文语境更确切应译为天车神秘主义、火战车神秘主义。这是早期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一个学派,约公元前100年~公元1000年发展而成,乃根据以西结书·第一章或天宫文学hekhalot literature所描述的异象为教义中心,书中讲述内容是有关天上宫殿和上帝宝座Throne of God的圣经故事。

[4] 阿甲按:关于灵魂的三种能力,请见:《论上帝不动情吗

[5]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提出了形式论,他认为”形式 “是真正真实的东西,而它们则是我们看到的某些事物的 “形式”。比如:在柏拉图看来,桌子的概念是我们从各种桌子中抽象出来的,而这种抽象就是桌子的形式。形式是这些抽象的、理念的实体。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它们。

[6] 喵淼杪妙注:洞穴是柏拉图学说的著名比喻,有一群人每天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囚徒和火的中间有一堵矮墙,火光将洞穴内的物品投影在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而洞穴中的人认为这些影子就是实物本身。有一天,某个人离开了洞穴见到洞外的阳光时,开始慢慢察觉原来一直被影像所欺骗,于是返回洞内与其他人讲述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但是其他人们都不相信他。柏拉图认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世界的表象中,真实的世界是看不见的,它独立于我们感官之外(但是可经由理性所知)。由此比喻说明,对于人来说实际上拥有“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即可见的“现象世界”world of becoming和可知的“理念世界”world of being

[7]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提出理想形式(ideal Forms)的概念作为解释事物的起源。认为所有事物皆来自理想形式的不良复制。

[8] 喵淼杪妙注:Logos的主格复数是logoi,logos是唯一的。

[9] 喵淼杪妙注:柏拉图认为作为理型的“人”,比作为感觉对象的个体的“人”还要实在。理型是范本和原物,而自然之物或体只是其副本或摹仿品而已。因此具有普遍性的理型的人才是真的人,而被称呼为柏拉图、杰森、科里、甚或张三李四等等的特殊的人,只是理型的人的副本和仿品,是不实在的。理型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柏拉图否定了个人存在的特殊性,他认为普遍性是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的,真实存在的事物应该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所以应是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柏拉图将其称为理型idea或翻译为“理念”。他认为,事物的理型,就是它的本质,理型是个体之所以为个体的原因,比如:物质世界的人,从出生以来,就变化为各种形态,并最终消亡。然而,理型世界的人是不变的,所以叫柏拉图、杰森、科里等以人名区分的特殊的人最终是不存在的,只有理型世界的人才真实存在。一个叫张三的人不是任何具体的某个人,但他绝对是“人”。这个代表人类共同点的“人”,就是人的理型。

[10] 阿甲按:这里是指上帝造万物有共通处,已有特殊个别处,而这些都含在上帝的造物之理(logoi)中。共通处分开品类,特殊个别处特指上帝在那个造物上的特别美意。理不过是上帝旨意的另一种说法。

[11] 喵淼杪妙注:这两个词是  Topos (place) & tropos, place (modality),一个是词的意思是地形(位置),一个词的意思是地形(形态)

海报如下:

圣卡利斯托和圣伊格纳丢 《关于静谧生活和修道境界》17-38 连载8

按:关于圣卡里斯托和圣伊格纳丢的介绍,尼哥底母所写的小传以及1-16节的内容,请见这里。这篇不再复述。内容涵盖之前的连载。

凡例

本文翻译自:希腊版:St.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5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93-295.

英译本:2016年秋,笔者在圣十字架神学院上《爱神集》课时,导师马克西姆翻译的课堂讲义。

此版感谢艾莉姐妹二次编辑,译者稍作修订而成,算是《爱神集》导读版二次修订稿。一切错误都归于译者,也欢迎会员参...

此为会员专享文章,每周更新“灵粮”。若您想阅读全文,欢迎订阅会员。如果日用饮食是滋养身体,订阅网飞是享受视听,那愿此事工能滋养您的灵魂。感谢您赏赞,支持我们的翻译事工。

爱神集导读班上2023年4月17日20:00-21:30开班了

《爱神集》,又称为《慕善集》或《爱美集》,希腊原文为:φιλοκαλία, φιλο有相亲相爱之意,καλία字面意思为善的,美的,希腊哲学中指太一,即至高神,在基督教语境下就是指上帝。故笔者翻译为《爱神集》。

《爱神集》是一部介绍东正教灵修传统——尤其是心祷——的经典合集,内容涵盖了四至十五世纪灵修大师的著作。18世纪末期,两位圣山阿索斯的修士,圣山阿索斯的圣尼哥底母 (St Nikodi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of Athos 1749-1809) 和哥林多的圣玛卡里奥 (St. Makarios of Corinth 1731-1805)编辑整理了一部《爱神集》,于1782年在威尼斯首次出版。1893年,这部合集在雅典再次出版,这个版本附加了一些第一版没有的内容:主教卡里斯托(Καλλίστος)的《论祈祷》。第三个版本分为五卷,于1957到1963年间在雅典由阿斯提出版公司(Astir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我们这个导读版的译文正是基于这个版本。关于《爱神集》的编辑者,编辑政策,出版因由,主要内容等,请参见笔者翻译的Kallistos Ware 的文章:圣尼哥底母和《爱神集》

本课程不设试听课,所有试听内容可在“译作分享”栏目下,看上面的文章。笔者推荐圣索弗罗尼的文章,笔者开设的两堂公开讲座:背景介绍和以心为中心的人论,以及笔者的几篇拙文:《关于操练耶稣祷文的基本原则》,《新教能传承心祷默观传统吗?》以及《基督教灵修操练与儒释道灵修操练的本质区别》等。

为什么开爱神集导读班?

首先,此课程并非一门师徒相授的课程,而是一门学术课,即通过阅读一二手材料了解东方教会心祷传统。当然,为了加深对该传统的了解,笔者鼓励学员操练耶稣祷文,具体请参见笔者文章:给新教徒操练耶稣祷文的基本原则。

其次,开此课程,一方面是笔者一直专注的领域,另一方面是按照笔者学术之路为静观之路开路的精神,以开课的方式首先在思想意识上为静观之路开一片空间,没有学术的翻译阅读,相互探讨的风气形成,静观之路如同无米之炊,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

课程海报如下:  

爱神集 尼克弗罗 论警醒与守卫心灵 连载三完

修士尼克弗罗
(Nikiphoros the Monk)
《论警醒与守卫心灵》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译者按:修士尼克弗罗活动于十二至十三世纪,出生于意大利,最初是天主教徒,后转宗成为东正教徒,并在圣山阿索斯成为修士。因受很多初学者问询心祷的事宜,遂写下《论警醒与守卫心灵》,从此该篇流传开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警醒与守卫心灵》是尼哥底母《爱神集》编目可追溯的原型,是引发格列高利的帕拉玛为静修主义争辩的导火索,是了解《爱神集》精髓的最佳入门读物,对东正教灵修传统的影响极为深远。从他建议的操练方式——吸气入心以使心灵不止息地默念耶稣祷文来看,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是跃然纸上的,而这一点似乎被现今学界所忽视,甚至克里斯托•维尔也认为《爱神集》基本上是艾瓦格瑞-认信者马克西姆系的 [1],这显然有失偏颇。此文的节选版请见这里。本文是连载三(完),包含连载一、二。

凡例

本文翻译自:

希腊版: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4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61), 17-28.
英译本: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Philokalia: Complete Text. Edited by and Translated by Palmer G. E. H., Sherrard Philip and Ware Kallistos, vols.4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5), 194-206.

此版感谢艾莉姐妹二次编辑,译者稍作修订而成,算是《爱神集》导读版二次修订稿。一切错误都归于译者,也欢迎会员参与译本完善过程,以期早日出版。
版权申明:此译本仅做会员个人学习使用,不得分享与他人或上传到网络。如要引用 其中中译,可按以下格式:袁永甲译,《爱神集》导读订阅会员版,修士尼克弗罗《论警醒与守卫心灵》(某年某月某日引用,此网址)。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

此为会员专享文章,每周更新灵粮。若您想阅读全文,欢迎订阅会员。如果日用饮食是滋养身体,订阅网飞是享受视听,那愿此事工能滋养您的灵魂。感谢您赏赞,支持我们的翻译事工。

圣马可 论灵律 40-49节译作分享 by 唐艾莉译

克修者马可 《论灵律》译作节选

翻译:唐艾莉

修订:阿甲

介绍:

克修者马可 (Mark the Ascetic)——也称马可,隐修士马可——的生平知之甚少。圣尼哥底母认为他是5世纪初的修士。就像他同时代的圣尼罗(St Neilos),他可能是金口约翰的门徒,但这在学界还未成定论。根据他的《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马可在他成为亚细亚的安其拉(Ankyra /Ankara)修院的监督之前,曾在沙漠地区隐修(有可能是巴列斯坦和埃及地区)。除了《爱神集》的三部著作(《论灵律On the Spiritual Law》《论那些靠行为称义的人On Those who Think that They are Made Righteous by Works》《致尼古拉斯的信the Letter to Nicolas the Solitary》)外,马可还写了6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论洗礼 on baptism》,《论忏悔 on repentance》,《驳聂斯托留 against Nestorios》。他的灵性教导特别反对当时的叙利亚祈祷派异端,他十分强调洗礼的恩典。在东正教,圣马可的纪念日是3月5日。[1]

如今马可的著作已经出现了校勘本: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凡例

  • 本文译自:
    • 希腊文:Durand, Georges-Matthieu de. Traités / Marc le Moine ; introduction, texte critique, traduction, notes et index par Georges-Matthieu de Durand. (Paris: Cerf, 1999), 86-98. (参考了其中法文译本)
    • 参考英译本:Palmer, G. E. H. et al. The Philokalia : the Complete Text,1 (London ;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79), 113.
  • 本译作分享系艾莉姐妹翻译,阿甲修订而成。介绍,凡例,按语系阿甲所加。
  • 版权声明: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载本译作,需获得本译者授权,请通过网站平台回复,或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正文

40

诸善皆由上帝肇始

犹如白日的光明源自太阳。 

41

你行善的时候,要记得主的话:“离了我,你们不能做任何事。”(约 1 5:5).

42

患难造就美德

纵情享乐和虚荣铸成邪恶。

43

受冤屈的脱免了罪

他将照着患难的程度,找到相应的帮助。

44

人怀信于基督的赏报

就会忍受和这信心相称的一切不公。

45

为人的不义祈祷,就击溃了魔鬼

对抗不义之人,反为魔鬼所伤。

46

[被]人冒犯强如[被]魔鬼试探

但讨上帝喜悦之人,胜过了这两者。

47

所有美德皆隐秘地从神而来

它又隐秘地避开那些忘恩负义和愚昧之人。

48

邪欲的尽头是禁忌之乐

属灵恩典的尽头是美德

善激发善,恶刺激恶[2]

49

毁谤中伤心灵

忍受非难,[为心灵]带来洁净

节选完 Continue reading 圣马可 论灵律 40-49节译作分享 by 唐艾莉译

圣山的尼哥底母 灵修建议手册《第十章》连载完(包括一二三)

圣山的尼哥底母
灵修建议手册《第十章》
守卫心神与心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按:本连载部分内容见于尼哥底母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本文连载三次,已经连载完。

凡例

本文翻译自:

希腊版:Νικοδημου Του Αγιορειτου, Συμβουλευτικον Εγχειριδιον: Περι Φγλακης Των Πεντε Αισθησεων (Athens: Εκδοσεις Ο Αγιος Νικοδημος, 1950), 108-33.
英译本: Nicodemus, the Hagiorite, Saint, A Handbook of Spiritual Counsel, translated by Peter Chamberas,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9), 153-172.

此版感谢唐艾莉姐妹第二次编辑,译者修订而成,是《爱神集》导读课的初译稿。一切错误都归于译者,也欢迎会员参与译本完善过程,以期早日出版。
版权申明:此译本仅做学员个人学习使用,不得分享与他人或上传到网络。如要引用其中中译,可按以下格式:袁永甲译,《爱神集》导读版,灵修建议手册《第十章》(会员制初译稿_年_月日),附上网页链接。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正文 连载一
 

圣山尼哥底母《灵修建议手册》第十章

守卫心神与心

 

人当守卫心灵免于邪念,更甚于守卫感官免于有害的对象

 你已经学习了如何守卫外在的感官和内在想象力的感觉[1]了吗?那么,现在该学习如何守卫你的心免于情欲和邪念了。因为,如我们起初所言,心是心灵——或说是灵魂——神秘、隐藏的内室。正如圣思科尼提克(Συγκλητική  Syngletike)所言,沉船有两个原因,或由于外面的海浪,或因为船舱漏水。照样,灵魂或被外在的感官事物所伤害,或被内心涌出的邪念和情欲伤害,导致沉沦。因此,我们必须留意,既守卫感官免于享乐、有害的对象,同时也守卫心灵免于邪念和情欲。

我们已经说过,船有时因外面风浪而倾覆,有时因舱底的漏水而沉没。照样,我们的沉沦,有时因外在的罪行,有时因心里的邪念。因此,我们必须既守卫外面风浪的攻击,又要防备心中的邪念。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免于邪念。然而,我们必须警惕心中的邪念和情欲对心灵的戕害,更甚于外在事物对感官对象的伤害。因为,通常是当水手们睡觉时, 船就在平静的海面不幸沉没,因为他们疏忽了舱底的漏水。照样,由于没有警惕邪念,人就落入恶行和灭亡中。正如这位圣斯科尼提克所言:“因此,心智 (την διάνοιαν) 必须更加辛苦地防备邪念,变成能拯救的守卫[2]者 ”。我们都知道,车轮有一个圆心,而所有连接到车轮圆周的辐条,都是从圆心开始、也回到圆心,最后在那里汇合成一点。照样,人心就像这圆心,在那里所有的感觉、身体的力量和灵魂的活力都汇聚于心。心就是中心,它有三个层面,是自然 (φυσικόν),超自然,反自然的中心。

 

心是自然的中心,灵魂的本质 (οὐσία) 在心里被发现

心是自然的中心,因为在众器官中,心是首先形成的。如大巴西尔所言:“在造动物时,心是依本性首先形成的,它是动物本性的根基,又是动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因此,身体围绕着它们的心,从周围开始编织、混合,这样,动物的丰富的多样性就形成了。”[3]医生也都知道,心位于胸间,稍偏向左侧。如此,我们可以说,心,由于它本身的感觉和所处的位置,在整个身体中有着核心作用。因此,心不仅是众器官中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后才停止工作的。心是一切身体本性的力量,即生发,营养,成长,生命,感觉,情绪 (θυμικῆς),欲望和其他的根基、开端和源泉;类似地,心也是一切灵魂本性力量,即心智,理性和意志(τῆς νοερᾶς, τῆς λογιστικῆς, καί τῆς θελητικῆς)的中心。灵魂的本质,是肉体的内在样式 (εἶδος)。它不像器皿般被肉体包含,因为它是非形体的。但就它处于哪个器官或承载体而言(έν όργάνω καί όχήματι),在心的最核心处可以发现它。在那里,它蒙净化;在那里,有最纯洁的灵。那里亦是心灵和身体的中介。[4](按:心灵,按大玛卡里奥(Makarios)和圣帖撒罗尼迦的格里高利所说,也称为生命力,自然之光或神魂)。

其他教父和许多更晚近的神学家,尤其是圣科瑞斯(Κορέσιον)也称,心神的本质和能力并非存在于头脑这个器官,而仅仅是是体现于头脑中,正如我们一开始所说的。不必理会晚近的医生和哲学家的说法,他们说,灵魂的本质在头脑里,在头脑的松果体 (κωνάριον) 中。这种说法,就好像有人说,树的生长力不源自于树根,而是源自于枝干和果实。圣经和圣教父的教导要比一般人的教导更真实。

近期,一位有德性的哲学家关于心的教导最为合宜,他的观点虽尚未出版,却是可佩服的,尤其是关于心的功能:“心,作为第一个形成的器官和生命之根源,由于它奇妙的活动,它也成为了欲望的器官,情欲和情绪的解释者。大海会自然地接受适量的、被称为潮汐的水流,通过涨潮和退潮的运动,以获得休息,好像婴儿(安眠于)摇篮中。但当寒冷的北风或温暖的南风吹来,它就不再安分,而是倏忽来倏忽去,有时升到天空中,有时落入深渊里。同样的,天命也将这永久的、本性的活动,按照人的合成[5],赐给心。心便以无数次的扩张和收缩,用以交换呼吸,将生气散布全身。而心一旦被情欲的风搅扰,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扩张和收缩,改变了本性活动的尺度,进而改变感觉。心的变化有多少,情绪 (παθῶν) 的起伏就有多少。”

从上显而易见,念头牵动灵魂,然后,灵魂牵动心。前者属于本性活动,后者属于道德上的活动。如果心的活动像时钟一般,能通过胸部——如同通过一块透明的水晶一般被看见,这将是最动人的景象:当它 (ἡ κατάληψις) 碰到一个可爱的事物,就满心欢喜地扩张,奔跑着前往接受;当碰到一个可恨的事物,就全面收缩着退却,逃避。极度开心时,心欢喜跳动;悲伤痛苦时,心收缩下沉;发怒时,心血沸腾涌动;惧怕时,心便僵硬、挣扎、颤动。舵是船上最小的部分,但它每一个微小的运动,就能驱使整个船大幅度的左右转动;类似地,心的每一个微小运动,作为身体的中心,亦能驱使周围乃至全身大幅度的运动:那些甜蜜的微笑,紧紧的拥抱,是人对好友的回答;当看到不喜欢、可憎的事,就表达厌恶,从它面前转离;开心时就拍手跳跃;忧伤时就发出悲叹;愤怒时血气上涌,怒目圆睁,咬牙低吼;恐惧时脸色发冷灰白,浑身颤抖。这一切都是内心活动造成的身体反应:中心的活动是微小的,但周围身体的回响却很大。

 

心是超自然的中心

心是超自然的中心,因为上帝超自然的恩典通过洗礼降居心中;这心如同它的宝座。圣经首先见证了这点,主说:“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按:ἐντὸς  字面意思为里面,但这里显然是指心里。 路 17:21)。”圣保罗说:“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5:5) 。”又说:“神就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原文作我们)的心,呼叫‘阿爸,父’。 (加 4:6)”又一处说:“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借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 。(弗 3:16-17)”。

圣教父们也一同见证圣经的教导。大圣玛卡里奥(Macarius)说:“心统领百体,一旦恩典进入心田,它就统领一切念头和肢体,因为心神和一切灵魂的念虑都在那里。”(参:Homily 15, 203)圣以撒写道:“如果你圣洁,就看见天堂在你心。你将亲自看见天使和他们的光,以及他们的主与他们在一起。”又说:“寻求进入你的内室,你将看见天堂的内室,因为两者是一个。”圣迪亚多西(διάδοχος)说:“我从圣经和心灵的灵性感受知道,在受洗之前,恩典外在地督促灵魂向善,而撒旦潜伏在心灵深处;但在受洗重生之后,撒旦被放逐,恩典进入心中。”请看格列高利的帕拉玛解释大圣玛卡里奥的话:“ 我们必须查看那里,是否有恩典刻下了圣灵的律法。”“那里”是哪里呢?他回答道,“那里是统领百体之地,那里是恩典的宝座,那里是心神和灵魂一切念虑的出现之处”。显然,“那里”就是心里。这是众教父,尤其是谈论警醒的教父,所公认的。

 

心是反自然的中心 

心是荒芜的[6]、反自然的中心。因为一切违反本性的情欲;一切的亵渎、骄傲、羞耻和邪念;一切邪恶的情欲、倾向、欲望、[对情欲的]爱恋和顺从 (συγκαταθέσεις)——即我们先入为主 (ἐφθάσαμεν),从这个世上接受的事物,都在心里诞生,也在心里被发现。如卡里斯托 (Κάλλιστος, kallistos) 所说,这一切的邪恶,遮盖了我们受洗时领受的神圣恩典,如同灰尘遮掩了火花。在心中,存有一切罪恶的根源,它违背着人的本性。这根源,令我们在受洗之后,仍产生邪念,并产生我们现正在做、也想做的一切之恶行;在心中,有撒旦。虽然它并非居于核心处 (因为如圣迪亚多西 (Διάδοχος Diadochos) 上面所说的),而是居于心灵的表面,围绕着心灵。又如圣迪亚多西说的,撒旦用肉体的愚钝[7],肉体的享乐,以及各样的欲望熏陶心神。然后,通过天然的理性对人心说话,注入一切情欲的、不合宜的念头。

圣经见证了这点。造众人心的主教导说:“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毁谤,这都是污秽人的 (太 15:19-20)。”又说:“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按神学家格列高利,就是神圣泉水干枯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按神学家格列高利,就是说更多更大的力量),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太 12:43-45)” 听到了吗?他说,“进入并居...

此文是会员专享文章,若您想阅读全文,欢迎订阅会员。感谢您赏赞,支持我们的翻译和教育事工。

爱神集序言连载二(完)

圣山的尼哥底母
《爱神集》序言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按:此文为会员专享文章,笔者将陆续分享《爱神集》初译稿全文给会员。此篇尼哥底母写的《爱神集》序言的第二篇连载,上一篇连载以及凡例等信息请见这里。所有文章将以连载的方式每周分享一部分,直到分享完。正常来说,《爱神集》每周将分享2500-3500字的内容。

正文

他们催促我们所有人从事这最有益的操练。但现在,我心中悲叹,这悲叹几乎打断了我的言语。因我听闻,凡教导(按狄奥尼修斯所说)真圣洁、光照和“完全工作”的书,以及其他被众教父称之为“警醒”的著作, 连同那些必须有的 [步骤] ,以及那些关于同一个主题的具体方法, 都贯穿着...

这是一篇会员专享文章。若您有兴趣阅读全文,欢迎订阅会员

译作:巴西尔论心灵的活动 书信233

按:本信是巴西尔回复一位友人安非罗西的,显然安非罗西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心灵(νοῦς)的活动?本书信由于篇幅简短,故全篇分享。窥其细节,《爱神集》中关于灵修的阶段以及心祷操练的内容在巴西尔的年代就已流行,并非什么后来出现的教导。Enjoy!

袁永甲译

唐艾莉编辑

凡例

  • 本文翻译自:Deferrari Roy trans., Saint Basil the Letters, vol 3(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 William Heinemann Lt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6), 364-71. [含希腊原文以及对折页的英文翻译]
  • 此版感谢艾莉姐妹编辑,译者稍作修订而成。一切错误都归于译者,也欢迎读者指正其中的错误。
  • 版权声明:若有媒体或自媒体考虑转载本译作,需获得本译者授权,请通过网站平台回复,或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  []系译者所加,以明确句子意思。 ()会附上希腊原文,或英文原文。若有译者按语,会加按字。
  • 圣经新约出处按和合本引用,但会酌情参考思高本,或根据希腊原文直译。 旧约引用一律按七十士译本翻译,因此不参考和合本。

致提问的安非罗西 (Ἀμφιλοχίῳ ἐπωτήσαντι)

我借着听闻,知晓此事,理解人的构成。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确实,心灵(νοῦς)是高贵的 (καλόν),在其中,我们有照着上帝形象 (κατ᾽ εἰκόνα) 的受造物[1]。心灵的活动[2]也是高贵的。心灵活动从不止息,时而幻想一些不存在的事物,并信以为真;时而准确地直达真理。按照我们信上帝之人的观点,这两种能力都会发动[3] ,一种是恶的,属于魔鬼,拖着我们去背叛;另一种是神圣的,善的,带领我们升到神的样式[4](Θεοῦ ὁμοίωσιν)中。一旦心灵呆在心里[5],就向内看(καθορᾷ 沉思/默观)隐微的以及在心里相似的事物(τά ἐν ἑαυτῷ σύμμετρα)。一旦心思让位于那些欺骗它的事物,它就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陷入不法的幻想中。那时,它看木头不是木头,而是神;看金子不是钱,而是偶像。但若它转向更神圣的运动,就领受圣灵之恩,并尽本性所能地明了更神圣的事物。

因此,我们有三种生活状态,类似于我们心灵活动的数量[6]。要么我们的生活方式是邪恶的,并且显然,这恶[源自于]心灵的活动。诸如,奸淫,偷盗、拜偶像、诽谤、争竞、愤怒、争斗、虚荣、以及使徒保罗列举的按肉欲所行之事(ἔργοις τῆς σαρκός)(参加5:19-21)。要么我们的灵魂处于中间状态,既无可责、亦无可赞。就像习得技艺就可称为中间状态,它们本身既无损于美德亦不加增罪恶。因为车技和医术有什么罪恶呢?他们本身不是美德,但按照使用者的选择,它们就倾向于善恶。但与圣灵再次相通[7]的心灵开启了更大的眼界[8]——照着恩典所给予以及心灵(κατασκευή)所能接受的程度,得见(καθορᾷ)神圣福祉。

因此,让他们放下这些辨证的问题,虔诚地——不是儿戏地——寻求真理。我们被赋予心灵的判断力是为了明白真理,而我们的上帝是真理本身。因此,心灵首要的任务是认识神,认识他到一个地步:无限至大(ἀπειρομεγέθη)的[上帝]能被至小(μικροτάτου)的[心灵][9]所认识。即便是眼睛,它原是被引导着去理解可见之物,也不能明白所有被带到它面前的可见物,亦不能一眼遍察似穹庐一般环绕我们的天空。事实上,天空中有很多东西。更何况,其中有很多东西我们毫无所知:就如星星的本质,他们的大小、间隔、运动、协作、距离,还有其他的情况;天空的本质是什么、其凹底到顶部有多深。但我们不能说,因我们有所不知,天就是不可见的;基于我们部分理解,天也是可见的。对上帝而言也是如此。如果心灵被魔鬼欺骗,就拜偶像,或转向其他不虔的样式。但若它蒙圣灵之助佑,就得以知晓真理,认识神。然而,如使徒所言,只是部分认识,在来生才知道得更完全。因为“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林前13:10)”因此,心灵的判断是好的,是为着一个有益的目的——认识神,而被赋予的。然而能认识多少,则取决于它能容纳多少了[10]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


[1] ἐν τούτῳ ἔχομεν το κατ᾽ εἰκόνα τοῦ κτίσαντος. (R. J. Deferrari, Saint Basil: the Letters, Vol.3, 364)

[2] Τοῦ νοῦ ἡ ἐνέργεια, 可译为心灵的能量,运作或活动,类似于本体与功用之间的区别。这里译为活动。

[3] παραπεφύκασι, 源自于动词φύω,生发之意,指事物按本性发出的能力,而前面的介词 παρα有周边,相伴之意。这里译为“都会发动”。这里并非指心能在同一时刻选择善或者恶,而是指心具备择善择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出于其本性的能力,我们通常说的自由意志就在这能力中。同一时期艾弗冷关于心能则善则恶的描述与这里如出一撤,可见人堕落远离上帝以后,心已经分裂了。

双脚从来不会分开
走不同的路

但分裂的心

却走着不同的道

光明黑暗

心抉择着

矛盾地走着

脚和眼将责备这分裂的心

心就像劳苦的牛

四分五裂

它自己分裂成

两个互相矛盾的轭

一个公义的轭和

一个不义的轭

[4] 这里巴西尔似乎将神的形象 (εἰκόνα) 和样式 (ὁμοίωσιν) 看为二码事。根据巴西尔《长会规》形象特指爱上帝爱人的潜能,而样式则指正确使用这种潜能的结果,即美德。

[5] 字面译为:ἀφ᾽ ἑαυτοῦ 自己里面

[6] 从上下文可知,第一种为心思往外跑,并迷恋其间,是恶的活动;第二种为心思进入一种中间状态,即对所接触的对象没有情欲性的依恋,这种状态即无可责,也无可赞。在灵修传统中,特指改正了坏习惯,摆脱了情欲的心灵;第三种为心思往心(即它自己)中跑,在那里遇见受洗时领受的圣灵,与上帝不止息地相交,即所谓心祷默观的操练。

[7] ἀνακραθείς 再次混合,融合之意,亦可译为相通,这里应该是指圣灵离开人后(创6:4)人通过洗礼再次接受圣灵,并能与之相通。

[8] θεωρημάτων,字面译为眼界,视线,亦可译为静观或默观。

[9] 这里似乎回响了阿弗哈特和艾弗冷类似的表述,因此译者推测这里的至小亦包含了心脏以及周边狭小的空间。阿弗哈特:你居于公义之中,那里对你来说很宽敞。你的伟大插入 (ḥelda’) 微小的心中(klebā’ z‘urā’),你使我们成为殿,你荣耀的居所。(Dem. 23.59; Parisot, PS2, 121.11-14.);参艾弗冷《天堂之歌》第五首10节:“同样,不可数算的念头,住在微小空间的心中。”

[10] ἐωεργοῦν μέντοι τοσοῦτον ὅσον αὐτῷ χωρητόν

爱神集导读班(上)2023年1月9日20:00-21:30开班了

《爱神集》,又称为《慕善集》或《爱美集》,希腊原文为:φιλοκαλία, φιλο有相亲相爱之意,καλία字面意思为善的,美的,希腊哲学中指太一,即至高神,在基督教语境下就是指上帝。故笔者翻译为《爱神集》。

《爱神集》是一部介绍东正教灵修传统——尤其是心祷——的经典合集,内容涵盖了四至十五世纪灵修大师的著作。18世纪末期,两位圣山阿索斯的修士,圣山阿索斯的圣尼哥底母 (St Nikodi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of Athos 1749-1809) 和哥林多的圣玛卡里奥 (St. Makarios of Corinth 1731-1805)编辑整理了一部《爱神集》,于1782年在威尼斯首次出版。1893年,这部合集在雅典再次出版,这个版本附加了一些第一版没有的内容:主教卡里斯托(Καλλίστος)的《论祈祷》。第三个版本分为五卷,于1957到1963年间在雅典由阿斯提出版公司(Astir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我们这个导读版的译文正是基于这个版本。关于《爱神集》的编辑者,编辑政策,出版因由,主要内容等,请参见笔者翻译的Kallistos Ware 的文章:圣尼哥底母和《爱神集》

本课程不设试听课,所有试听内容可“爱神集导读版”栏目下,看上面的文章,尤其推荐圣索弗罗尼的文章,笔者开设的两堂公开讲座:背景介绍和以心为中心的人论,以及笔者的几篇拙文:《关于操练耶稣祷文的基本原则》,《新教能传承心祷默观传统吗?》以及《基督教灵修操练与儒释道灵修操练的本质区别》等。

为什么开爱神集导读班?

首先,此课程并非一门师徒相授的课程,而是一门学术课,即通过阅读一二手材料了解东方教会心祷传统。当然,为了加深对该传统的了解,笔者鼓励学员操练耶稣祷文,具体请参见笔者文章:给新教徒操练耶稣祷文的基本原则。

其次,开此课程,一方面是笔者一直专注的领域,另一方面是按照笔者学术之路为静观之路开路的精神,以开课的方式首先在思想意识上为静观之路开一片空间,没有学术的翻译阅读,相互探讨的风气形成,静观之路如同无米之炊,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

课程海报如下:

若您有感动赞赏我们事工,请点击Donate